湯穎
【摘要】在小學音樂教室,合唱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一種音樂藝術,也能使人們感到身心愉悅,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本文簡要分析了當前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開展了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 ?音樂合唱教學 ?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9-0227-01
一、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缺乏參與合唱熱情
一些學習動力不足的學生在合唱期間開小差,抱著“混水摸魚”的心態進行學習,有的學生甚至假裝張張嘴敷衍了事,在合唱中缺乏參與性。
2.合唱中缺乏合作意識
一些學生在合唱過程中亂喊亂叫、濫竽充數、篡改歌詞;有些學生認為他們的演唱技巧較高,他們迫不及待地在合唱中表現出來,在歌唱過程中刻意提高音量,導致出現不和諧的合唱效果;還有一些學生缺乏基礎,缺乏自信。在合唱期間故意按下低音量甚至沒有打開,導致和1.3聲部分忽高忽低,從而影響整體的合唱效果。
3.缺乏專業的教學方法和健全的教學體系
目前,我國音樂教師受傳統教學的影響,采用“唱跟”的模式,使學生無法有效掌握合唱歌曲的曲調和曲譜,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效果因此而受到影響。 一些音樂教師在評估教學時通常使用結果性評估模式,無法保證結果的有效性,對教師教學的開展極為不利。
二、基于核心素養背景,發展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策略
1.充分激發學生對合唱訓練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音樂教師組織多樣化的課堂活動,將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會有動力去探索,才能進一步提高合唱教學的有效性,并在對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雙向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比如,教師選擇了一曲學生喜歡的歌曲——《找春天》,讓他們進行合唱練習,并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要求:(1)積極地參與練習,過程中思考:“優美的曲調是否表現了現實中的事物?”“春天究竟藏在哪里呢?”“春天‘害羞的特點可用哪幾個詞語來描述?”…(2)讓學生試唱歌曲《請你唱個歌吧》、《春曉》、《藤兒長長牽著瓜》,進一步增強他們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發明美的能力。(3)師生共同討論合唱的技巧,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表現自我,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合唱水平,優化教學效果。當學生具有了一定的音樂知識基礎后,就會產生合唱興趣,這時教師可將不同的唱法融入其中,達到培養學生自信心、進取心,讓合唱教學真正的體現出以生為本、寓教于樂的目的。
2.強化發聲練習,為合唱奠定基礎
歌唱發聲基本功的練習,首先要進行中聲區訓練,掌握基本的發聲技巧,其次在中聲區的基礎上適當擴展音域練好過度聲區,第三階段為高聲段練習,只有基礎打好了,合唱才會達到一定的水平。因為年級不同,所處的階段不同,對于合唱的要求也就不一樣,這需要教師結合每個班級的情況制定適合他們合唱的曲目以及發聲練習所處的階段,例如《快樂的節日》適合一到二年級的學生學習,發聲只需要學習五線譜,不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識,對于一到二年級的學生只是一個認識漢字的過程,合唱歌曲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漢字的記憶,《快樂的節日》小學生們可以手拉手圍成一個圓圈,一半的學生唱一部分,另一半的學生唱另一部分,最后集體合唱。只要整體,沒有特別凸顯出來的聲音就行。對于像五到六年級的學生,學習合唱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練習發音,“咪咪咪嘛嘛嘛”,氣息需要平穩,聲與聲之間換氣需要平和,不需要過于著急,低音部分可以適合男低音唱出來,女生唱高音部分,合唱集體,通過練習發聲,可以調節每個音準,合唱中所產生的錯誤就會很少,正確的發聲也不會影響嗓子,這樣合唱的效果就會提高很快。
3.合理應用樂器
在實際的合唱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樂器進行適當的輔助。讓小學生通過樂器的輔助更好地掌握整首歌的節奏,豐富相應的音樂知識。例如,在練習中,教師可以用鋼琴為學生伴奏學生,讓學生在鋼琴的指導下調整自己的音高;或者,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直接演奏他們擅長的樂器并將其添加到伴奏中,使合唱的組成更加多樣化。現場樂器伴奏和直接演奏伴奏錄音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現場伴奏可以讓小學生更容易投入到與合唱相對應的情感中,這樣可以更集中于合唱,合唱效果也會得到快速提升。
結論:合唱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廣泛性,適合所有學生。合唱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培養審美能力,促進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學好音樂可以享受快樂,音樂合唱可以帶來不同的聽覺欣賞和震撼。小學生的合唱教學容不得忽視,應該正確對待它,讓藝術的發展道路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張凱惠.新課程背景下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讀與寫,2017(27):192-195.
[2]徐弛.試論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J].黃河之聲,2018(13):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