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民
[摘要] 倫理審查是保證臨床研究用于醫學之目的、保護受試者健康與尊嚴的關鍵舉措。本文回顧了我國近年來倫理審查的探索與實踐,指出當前倫理審查尚存在法規體系不健全、獨立性和規范性欠缺、審查模式有待完善、審查能力不足及監督制約機制薄弱等突出問題與挑戰,并著重從堅持法規體系引領、強化審查獨立公正、多種模式協調互補、重點提升能力效率、強化監管促進發展等方面論述加強臨床研究中倫理審查工作的措施和建議,以更好地保護受試者權益,促進臨床研究健康發展。
[關鍵詞] 臨床研究;倫理審查;能力建設;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G417?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3-7210(2020)05(b)-0194-04
Some thoughts on strengthening ethical review in clinical research
HU Zhimin
Institut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0, China
[Abstract] Ethical review is a key measure to ensure that clinical research is used for medical purposes and to protect the health and dignity of subject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thical review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some outstand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current ethical review, such as the unsound legal system, the lack of independence and standardization, the imperfect mode of review, the insufficient ability of review and the weak mechanism of supervision, and focuses on th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ethical review in clinical research by the means of adhering to the guidance of the legal system, enhancing the independence and impartiality of review, coordina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of various review models, improving capacity and efficiency, and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ubject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 Clinical research; Ethical review; Capacity buil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所謂臨床研究,一般指所有以人為對象的醫學研究,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在于臨床研究是以“人”為研究對象[1]。臨床研究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觀察性研究,具體包括隊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和橫斷面研究;另一類是干預性研究/臨床試驗,既有研究者發起,又有制藥企業發起。由于研究對象是人,往往是患者,因此,無論哪種臨床研究,都必須考慮研究對象的安全性;無論現實需求多么急迫,臨床研究都不可以逾越倫理審查這一關鍵環節。倫理審查就是要確保臨床研究必須遵循尊重、獲益和公正的倫理學原則,即自愿參加臨床研究,做到知情同意,注重隱私保護;充分評估研究的獲益與風險,只有當受試者的獲益大于風險時才可開展臨床研究;患者具有同等的權利決定同意或拒絕參與研究,而非被迫[2]。加強臨床研究中的倫理審查,有利于規范臨床研究管理,更好地保護受試者權益,增強我國臨床研究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促進臨床研究的科學健康發展。
1 我國倫理審查的探索與實踐
我國的倫理審查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隨著北京協和醫院等一批醫院成立醫院倫理委員而逐步拉開探索與實踐的序幕。30多年來,倫理委員會歷經從無到有、快速發展和逐步規范等發展階段,其職能由最初的倫理咨詢不斷向倫理審查轉變[3]。隨著倫理審查工作的不斷深入,除常見的機構倫理審查外,近年來區域倫理審查、中心倫理審查、獨立及專業疾病領域倫理審查等多種審查模式也在不斷探索與實踐,其目的在于不斷提高倫理審查效率、能力和質量,更好地保護受試者權益。
2008年中國注冊臨床試驗倫理審查委員會經原衛生部備案準許,為在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注冊的臨床試驗提供倫理審查[4],這是我國開展獨立倫理審查的探索。2010年《藥物臨床試驗倫理審查工作指導原則》[5]中指出,對于多個單位共同組織的臨床試驗,其試驗方案的科學性和倫理合規性由組長單位倫理審查委員會負責審查,而其他參與單位負責審查試驗在本機構實施的可行性,對多中心臨床試驗的協作倫理審查機制進行了初步規制。2012年四川中醫藥區域倫理審查委員會成立,負責審查區域內中醫藥臨床研究項目,并指導和監督區域內中醫藥機構倫理審查工作[6]。2016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修訂了《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7],進一步明確了倫理委員會的職責和任務,補充了倫理審查的原則和標準等內容,擴大了倫理審查的研究活動范圍等,促進了倫理委員會發展以及受試者權益保護。2017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8],對于多中心臨床試驗,成員單位應認可組長單位倫理審查結論,不再重復審查,提高審查效率;并提出逐步推進倫理審查互認。同年11月,中國臨床研究能力提升與受試者保護高峰論壇(CCHRPP)發布《臨床研究倫理協作審查共識(試行版)》[9],提出多中心臨床試驗采取主審/副審的協作倫理審查模式。同月,山東省成立了區域醫藥倫理審查委員會,定位為獨立的第三方社會服務機構;隨后,上海、廣東相繼成立區域倫理委員會。2018年1月,作為中國首家專業倫理委員會,中國心血管研究協作組倫理委員會成立,旨在提高心血管專業領域的倫理審查效率和審查質量[10]。2018年7月,北京市中醫藥研究倫理委員會成立,側重于中醫藥特色臨床研究項目的倫理審查[11]。2019年初,北京友誼醫院與北京佑安醫院、北京地壇醫院聯合,開展了基于消化、肝病學科的倫理協作審查和互認[12]。
2 倫理審查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隨著基因編輯技術、健康醫療大數據挖掘應用、醫學人工智能技術等系列前沿科技不斷引入到臨床研究中來,以及新發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臨床研究需求日益迫切,研究項目數量快速增長。面對新形勢的變化,我國倫理審查尚存在不少突出問題,面臨諸多嚴峻挑戰,亟待解決。
2.1 倫理審查法規體系尚不健全
我國倫理審查制度規范建設雖取得了重要進展,但目前我國倫理審查法規體系建設仍不健全。在倫理審查和受試者權益保護方面,我國至今仍無專門的法律或國務院行政法規,而僅以主管部門的部委規章和政策性指導意見發布。這種部委規章立法位階低、規范效力弱,在面對倫理失范問題時,無法設定行政責任、民事責任等法律制裁手段,缺乏研究者、申辦者違規侵犯受試者權益的懲罰措施,難以有效保障行政監管機關權力的行使,不能充分保護臨床研究受試者的權益[13]。同時,已發布的倫理審查方面的原則、指南等文件,條款不夠具體,內容不夠細化,修訂不夠及時,各倫理委員會在理解和執行上把握尺度不一,執行和操作上不統一。
2.2 倫理審查獨立性和規范性欠缺
國家部委相關規章雖明確要求成立獨立的倫理委員會,但現有的機構倫理委員會多為醫療機構或科研機構自行設置,其人員、經費、運行保障、管理等均依附于所在機構,倫理審查獨立性容易受所在機構領導的權力和意志影響;加之存在部分倫理委員會成員的職業道德堅守不夠、倫理審查中的激勵偏差等因素,使倫理審查成為“形式審查”而不能真正發揮作用,影響了倫理審查的公正性,無法真正地保護受試者權益[14-15]。此外,實際操作中,還存在著對臨床研究重視度不夠、倫理審查不及時、跟蹤審查不到位、后補倫理審查等問題;國內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倫理委員會標準操作規程,各機構建立的標準操作規程缺乏權威性、規范性和全面性,造成臨床研究倫理審查不規范,存在隨意性[3]。
2.3 倫理審查模式有待完善
近年來中心倫理審查模式雖形成初步共識,但在實際操作中,協作審查制度還不夠完善,中心倫理審查模式的主審單位倫理審查能力參差不齊,部分副審單位對于主審單位審查結果的權威性存在某種程度質疑,倫理委員會之間的審查結果并不互認,造成重復審查,影響整體效率。區域倫理審查模式在各地不斷興起,但在實際運行中,區域倫理委員會與機構倫理委員會協調互補性不足,區域倫理審查委員會指導監督功能弱化;而且區域倫理委員會存在專職人員不足、資金來源缺乏保障等問題,倫理審查會議的常態化開展有一定困難[11]。此外,中心倫理審查或區域倫理審查模式替代原有的機構倫理審查,導致機構倫理審查收入減少,利益分配有待妥善協調。倫理委員會類型仍不能滿足多樣化的臨床研究需求。
2.4 倫理審查能力不足
當前,有些倫理委員會還處于建設階段,組織架構不完善,工作章程和制度不健全,委員結構不合理,無明確準入資格要求,人才隊伍不穩定。多數倫理審查委員兼職承擔倫理審查工作,比較缺乏系統、科學、專業的倫理審查規范化培訓;有些缺乏倫理審查實踐經驗,尤其是對前沿科學技術的臨床研究和應用了解不足,難以把握鼓勵創新應用與規避受試者風險平衡等問題;審查高風險臨床試驗的經驗和能力不足,尤其是缺乏對創新藥物臨床試驗審查的能力[16]。有些倫理審查只重初次審查,不重跟蹤審查,無法全程了解受試者權益保護的真實情況。此外,我國倫理委員會認證工作發展滯后,據統計,我國77.4%的機構倫理委員會未進行任何倫理認證[17],不利于統一倫理審查規范和提高倫理審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際化進程。
2.5 倫理審查缺乏監督制約機制
倫理審查作為保護受試者的關鍵舉措,理應接受監管部門的監督和制約。但從現實來看,我國還未建立起切實有效的臨床研究和倫理審查的行政監管體系。倫理審查的監管法律缺失,政策規章中雖規定由衛生和藥監行政部門對倫理委員會進行宏觀管理,但尚缺失明確的監管職責、監管程序和監管規范。我國未強制要求臨床研究注冊,對倫理委員會未實行有效統一的注冊和認證管理,而僅是相對寬松的備案式管理。監管部門對倫理委員會缺乏考評機制及諸如隨機抽查、定向檢查等常態化監督機制,更無有效問責機制,難以保證倫理審查質量[18]。
3 提升倫理審查效能的舉措
針對我國倫理審查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臨床研究倫理審查工作要堅持法規體系引領、強化審查獨立公正、多種模式協調互補、重點提升能力效率、強化監管促進發展的思路,不斷加強倫理審查能力建設,更好地保護受試者尊嚴、權利、安全和福利,促進臨床研究健康發展。
3.1 完善倫理審查法規體系
《美國聯邦法規匯編》[19]45CFR46和21CFR56是美國臨床研究倫理審查方面的主要法規,詳細規定了機構倫理委員會的組成、職責、運行及監管等內容;英國《人體醫學臨床試驗法規2004》、法國《生命倫理法》、比利時《人類研究法》和瑞典《涉及人的研究倫理審查法案》在立法上保障了本國的倫理審查及監管[20-21]。我國可以借鑒國際經驗開展倫理方面立法建設,在法律中明確倫理審查規范及監管,明確受試者包括健康權、知情同意權、隱私權、自主參與權和補償/賠償權等在內的各項權益落實[13];繼續修訂完善2016年原國家衛計委出臺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2003年版的《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及其《藥物臨床試驗倫理審查指導原則》等部門規章,提升法規效力,符合條件的可上升為國務院行政法規,制訂出臺2016年《醫療器械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的配套倫理審查指導原則等。此外,進一步細化倫理審查指南性文件,提高可操作性和規范性。最終建立起從法律到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再到指南、細則等系統完備的制度規范體系,保障倫理審查的效力和規范。
3.2 強化倫理審查獨立性和公正性
倫理委員會獨立公正開展倫理審查是受試者權益保護的必要條件。近年來,四川、山東、上海、廣東等地陸續成立了區域性倫理委員會。這種區域性倫理審查不但可以解決未建立倫理委員會的機構開展臨床研究的倫理審查問題,更有利于保持倫理審查的獨立性和公正性,有利于統一倫理審查標準,宜積極鼓勵、支持和推廣。此外,要健全倫理委員會人員選聘機制和人員準入、管理規定,設立獨立建制的辦公室,配備專職人員,提供專門經費保障等;要不斷加強委員職業道德教育,堅持職業操守;保護委員投票隱私權,充分保障委員獨立審查決定權;實施回避制度,簽訂利益沖突協議,建立合理的收費及績效激勵機制,既保證倫理委員會成員的合理報酬,又避免趨利行為,真正從體制機制上保證倫理審查的獨立性和公正性。
3.3 推廣多樣化協作審查模式
國外倫理審查模式多樣,可以適應不同臨床研究的倫理審查需求。近年來,我國在多樣化及協作倫理審查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8]鼓勵開展中心倫理審查和區域倫理審查模式,簡化審查流程,提高倫理審查效率,避免重復審查。因此,在國家部委層面,國家衛健委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要積極落實意見要求,制訂協作審查工作指導原則,細化倫理審查工作程序要求和職責劃分;在行業層面,要進一步形成和擴大共識,創新溝通協調機制,加強協作審查,提升主審倫理委員會的倫理審查能力,推廣使用倫理審查協議模板。區域性倫理審查作為機構倫理審查的互補形式,一方面接受不具備倫理審查能力的機構委托承擔臨床研究倫理審查任務,另一方面作為第三方獨立審查機構對機構倫理審查進行監督和培訓。某一疾病領域倫理審查則可聚焦疾病分類的倫理審查標準和操作細則,分流倫理審查任務,提高審查效率和質量。總之,推行多樣化協作審查模式,其目的都是提高審查效率,確保審查質量,降低審查成本,更好地保護受試者權益,推動我國臨床研究事業的發展。
3.4 加強倫理審查能力建設
制度建設是能力建設的根本遵循。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倫理委員會建立標準操作規程(SOP)和完備規范的倫理審查規章制度;以認證制度為牽引,推進我國倫理委員會參與國際公認的美國人體研究保護體系認證(AAHRPP)、亞洲和西太平洋地區倫理審查委員會論壇認證(FERCAP)等國際認證,提高臨床研究倫理審查能力。推行倫理審查專家的準入與專業化執業資格制度;構建倫理審查培訓平臺,豐富培訓內容,創新培訓形式;健全繼續教育制度,加強倫理審查人員專業知識、倫理法規以及政策規范等方面培訓及考核,對達到相應要求者頒發培訓證書,授予繼續教育學分。加強政策引導,落實在醫院評級標準中,對機構倫理委員會能力進行考評,提高機構和從業人員倫理學習培訓積極性。除自身培訓外,倫理委員會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即是對臨床研究者開展針對性倫理培訓。有研究表明,面向臨床研究者的培訓只占60%[22],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