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文
【摘? 要】? 藝術的魅力是無窮盡的。古希臘哲人希波克拉特曾說:“藝術長存,而我們的生命短暫。”意蘊美是藝術精神的內涵,是繪畫作品重要的精神氣質,是比直接呈現形象更加深遠的表現方式。本文著重從意蘊美的內涵,意蘊美在繪畫中的體現及繪畫意蘊美的創造三個方面進行闡述:通過意蘊美傳達出模糊性、多義性、迷離性特點及意蘊美與中國傳統思維的關系來論證意蘊美的內涵;通過虛與實、形與神在畫面中的體現論證繪畫意蘊美;通過錘煉意象、以形寫神、畫面虛實的處理來論述繪畫意蘊美的創造。繪畫意蘊美的營造方式包含自身的審美態度和個人思想感情,并賦予作品一定的思想內涵,進而探索藝術的奧秘并傳達出藝術的深層意蘊,從而體味并體悟人與藝互為依存的關系。
【關鍵詞】? 審美;意蘊;意象;意蘊美;虛與實;形與神
一、意蘊美的內涵
在了解繪畫意蘊美之前,我們先來梳理一下意蘊美的內涵及與繪畫意蘊美之間的關系。那么,究竟什么是意蘊美呢?意蘊美是美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藝術作品重要的精神氣質,是藝術的精神內涵,表達作品中的意蘊美是比直接再現物象更加深遠的一種藝術表現方式,它可以更好地表現藝術作品的境界。在觀看作品時,觀者很容易被帶入藝術家所創造的令人產生遐想的空間。比如當看到某一藝術場景或者某一幅繪畫作品時,我們首先可以直觀地看到藝術中的形象,其次以審美的方式體味藝術的美感,最后思考體會藝術的思想情感和傳達深刻的道理。
1.意蘊美的多義性、模糊性、迷離性
意蘊美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意蘊美在詩歌,小說、書法、戲劇、音樂等領域都有所體現。詩歌的意蘊美主要靠對仗、平仄等來體現,小說的意蘊美主要靠情節、人物關系等來實現,書法的意蘊美主要靠筆力、筆勢等來表現,戲劇的意蘊美主要靠對白、矛盾沖突等來展現,音樂的意蘊美主要靠旋律、節奏等來體現,而繪畫的意蘊美主要靠意境的營造。雖然意蘊美的表現方式各不相同,但內在卻有共通之處。通過營造具有獨特的多義性、模糊性、迷離性特征的意蘊美的意境,傳達給觀者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內涵,即意蘊美的多義性、模糊性、迷離性。
2.意蘊美與中國傳統思維
提到“意蘊美”,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東方氣質。的確,意蘊美與中國傳統思維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意蘊,是指“內在的含義”,意蘊美體現為以形寫神、以虛映實、氣韻生動等,經常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感。在中國繪畫美學中很早就有過對意蘊美的探討,比如清代重光在畫筌中說:“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觀。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外多屬贅疣。”這也就是說要表現虛的妙處,就要從實處著手,只要實景、真景處理好,那么空景和神境也就表現出來了。這所謂意蘊美的體現就是虛實相生的畫理所在。
二、繪畫中的意蘊美
1.虛與實的“意蘊美”
意蘊美是精神內涵的象征,繪畫美學的核心內容。表現在繪畫與“形與神”“虛與實”的關系是分不開的。所謂“畫留三分白,氣韻自然生”,就是在中國畫藝術中對“虛與實”關系的一種理解。虛與實作為一對審美的規律,在其他門類藝術領域中我們不難發現與虛實相關的例證。
除了用“虛”“實”來表現畫面意蘊美之外,藝術家更多的是利用“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方式來呈現畫面的意蘊美。清代笪重光發出“空本難圖”“神無可繪”的感嘆。清代鄒一桂在《小山畫譜》中表述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意蘊美。他說:“虛而不可以形求也,不知實者逼肖而虛者自出。”藝術家們正是運用這種“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繪畫規律性來表現天地萬物生機勃勃的景象。宋代畫院出了一個畫題“踏花歸去馬蹄香”。這個香不是我們平日所說的香,“香”不可能直接表現在畫面上,但是有個高手這樣來表現,他在奔馬的蹄子四周畫了幾只蝴蝶飛舞,這樣,畫題中“香”就自然地呈現在畫面上,令人嘆為觀止。這正是藝術作品中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典型體現,有韻味在其中。
2.形與神的“意蘊美”
繪畫意蘊美的取得,必然離不開形與神的統一。
對于形神兼備意蘊美的體現,可以從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這幅畫中看到。畫面中線條遒勁、力健有余、天衣飛揚、頓挫起伏、變化豐富、錯落有致,夸張的造型表現了神怪的非凡的力量,很好地傳達了釋迦牟尼降生后,他的父親凈飯王抱著他進神廟,諸神向他禮拜的故事。吳道子的筆法特征是墨線如“莼菜條”。從這幅畫看得出吳道子線條的運用造詣極高,所以能準確而生動地刻畫人物的個性和精神氣質,達到了形神兼備的境界。
三、繪畫意蘊美的創造
1.以形寫神的表達
現代著名山水畫大師黃賓虹對形與神有精辟的論述,他認為“‘作畫不外畫“奪”造化,一個‘奪字最難了,形影非真畫,能奪神韻乃真畫”。對這方面,書法中的墨法意蘊美有所體現。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書法墨分五色,用墨時特別強調筋骨血肉的豐滿。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俊美健秀、筆力蒼勁有力。我們說他的書法“飄若游云,矯若驚蛇”。王羲之的書法極美,他作品中的墨色或濃或淡,或渴或潤,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書法意蘊美;他筆中有墨,墨中有筆,潤而不浮薄,厚而不枯澀。潤能夠取得妍麗,干燥能夠取得險峻,干燥、潤澤相互映,他通過字形的結體,筆墨的濃淡干濕以字體之形傳達筆墨之神。
2.畫面虛實的處理
虛實關系的處理對創造畫面的意蘊美至關重要。這種虛實關系的把握可以通過取景、構圖、色彩等方面來實現。以我們創作取材的過程為例,我們從生活中尋找繪畫素材,真誠地表達對生活的感受。這種創作取材、構圖的過程,既有對現實場景的“實”的運用,也有畫面虛構的成分。如果一味寫實,創作即使達到較高的水平,也是沒有藝術價值的,只有將作者對現實生活的體驗感受表現出來,把映入眼簾的自然景物融進自己的思想情感,達到情景交融,實而為虛,虛而為實,才能創作出美的有生命力的藝術。我們在整個的創作過程中,只有將創作主體對現實生活的體驗感受外化為繪畫作品,將情感思路借助于筆墨線條轉化成藝術形象,最終才能產生審美的效果。再說色彩中的虛實運用,以野獸派畫家馬蒂斯的作品《紅、黃、藍》為例,他不用任何的具體物象,而是主張以理性和邏輯為原則,將畫面中用黑色直線分割,黑白灰三非色構成理性化秩序化的幾何作品,用抽象的繪畫元素表達宇宙的和諧精神,最終“化虛為實”傳達出獨特的意蘊美。
繪畫意蘊美是通過形與神、虛與實相統一的規律來表現的。藝術家通過造型意象錘煉、以形寫神,畫面中虛實的處理來創造意蘊美。而藝術家通過這一審美表達方式,對客觀物象進行描繪的同時,傳達出繪畫的意蘊美。意蘊美以繪畫為依托,表現其內在的含義,在整體上發揮出強大的審美功能,傳達藝術作品的深層意蘊的同時,也拓寬了審美領域。希臘哲人希波克拉特曾說:“藝術長存,而我們的生命短暫。”繪畫的發展,需要代代藝術家不斷去開拓、挖掘,這朵藝術之花才能日益繁盛。相信繪畫意蘊美在歷史的年輪中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韓林德.境生象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
[2]陳旭光.藝術的意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王宏健.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潘云告.藝術美尋索[M]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發行,2005.
[5]李濤.宋代繪畫藝術[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5.
[6]舒士俊.水墨的詩情——從傳統文人畫到現代水墨畫[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7]周林生.中國名畫賞析[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8]徐書城.宋代繪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9]宗白華.美學與藝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