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教育教學內容,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當面發揮著常顯著的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的的深入推進,小學數學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斷升級,教學目標更多的偏向于對學生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搭建。但是從當前的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并沒有建立數學化思想,本文將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探究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即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數學化”,以期為教師調整教育教學方法提供可行性的指導意見。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數學化;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因為學生缺少數學思維方式而感到被動,使用引導教學方法時,很難跟教師形成共鳴。之所以會形成這種教學困境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缺少一定的數學思維,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思維,需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數學化”。
素質教育的突破了傳統教育教學單向性灌輸式的弊端,強調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出了“數學化”的概念。數學化就是把現實世界中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這種教學思想適應了學生好奇心重、想象力豐富的特點,結合情境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創新性教學方法,塑造良性互動的課堂氛圍。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化”缺失
1.情景設置不合理
部分教師沒有準確的定位教學目標,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不合理,特別是在情景設置方面與生活脫軌。一方面,教師急于將生活化轉變成數學化,但是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用來激發學生興趣和思維的情景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脫軌,也沒有注意到新舊知識點之間的連接性,這也就導致了很多時候,小學數學課堂變成老師在自說自話,學生始終無法回應教師提出的新奇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無效課堂。
2.教育定勢思維嚴重
受傳統教育教學方式的影響,教師往往用問題的提出到解決來教學,這種教學思維能夠在短時間內培養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思維,但是阻礙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發展。在情境教學中,很多教師也是通過提問題的形式,帶領學生進去情景當中,雖然這種方式減少了課堂時間的浪費,但是學生在課堂上完全跟隨著教師的思路,很少的參與進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就會對教師設置的情景和問題產生一種審美疲勞,學生也沒有辦法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化”的策略
1.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為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數學化,首先要從教師提升專業素養做起。第一,建立正確的教學思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并不是課堂的中心,只有把講臺交給學生,學生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所以教師要做好自身角色認知的定位,從“教育者”轉變為“引導者”“學習者”和“研究者”。
第二,使用創新性的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是提高課堂數學化的重要當時,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小組自主探究式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等方法改變情景教學的弊端。例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尋找生活中的圖形,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舉例子像井蓋、車輪、盤子等等都是圓形的,這是因為圓形的受力均勻、摩擦力小且漂亮的原因,讓學生尋找生活中有哪些圖形并說一說為什么是這種圖形,能不能換成別的圖形等等[1]。
第三,時刻把握教學目標。在上課之前教師要確定好整個小學階段、一個年級、一個學期、一本書、一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并在備課前向學生說明每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最好在階段性學習結束后協助學生完成知識框架圖,將數學思維融入知識點的整理當中。
2.情境教學生活化
為了發揮情景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內容要貼切學生的實際生活,例如在學習除法這種比較抽象的內容時可以借助分蘋果的例子,十個蘋果分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四個人,自己還剩下幾個?這個問題學生在生活中肯定會遇到,并且也能很快的說出每個人分兩個,自己還剩一個,這時教師說明這就是除法的原理,再舉一個減法的例子相區分[2]。其次,讓學生自己去找問題,讓學生提出有關生活中的疑惑,教師再進行適時的引導,將學生引導到課堂教學內容上。
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數學化”能有效的提升班級整體學習水平。時代的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高分低能”的學生已經無法適應快節奏的社會變化,所以說相對于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學校應該為學生建立數學化的學校生活氛圍,例如在宣傳欄內設置趣味的數學問題,或者定期的舉辦數學知識競賽,重新制定數學教學方針,樹立特色的品牌特色。在提升教師質量方面,學校也要做好統籌規劃,促進新老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形成以老帶新的良好趨勢。
參考文獻:
[1]拜玉林.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C]. 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19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年會論文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585-586.
[2]盛芳艷.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9(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