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天海
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把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并且在課堂上進行落實。基于此背景,對初中語文課堂上注重程序性知識教學,培養語文學習方法;注重課文內容鏈接,促進讀寫能力“雙豐收”;注重文化內涵挖掘,傳承傳統文化精髓的策略進行了探究,希望能夠達到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策略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采用有效方法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切實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促進他們的全面持續發展。
一、核心素養下語文閱讀的作用
(一)輕松閱讀
初中語文教師展開閱讀教學過程中,采用圖片展開教學,圖片具備直觀的信息,本身具有圖解文字的作用,容易被學生所理解,在圖片的帶領下深化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從而讓學生更輕松地展開閱讀。
(二)增長知識
語文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更多的語文知識,語文當中囊括大量的歷史、地理知識,這些知識通過圖片展開描述,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經驗。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注重程序性知識教學,培養語文學習方法
傳統的陳述性知識教學強調教學知識概念和觀點,而程序性知識教學更側重于過程和步驟,通過合理引導學生,讓其自主探索獲得知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程序性知識的學習,以此培養他們的語文學習方法,從而促進他們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例如,一位教師在對《竊讀記》這一篇自讀課文的教學時,就注重使用程序性知識教學法。這篇課文的“閱讀提示”部分就是指導學生閱讀的大綱,教師順勢引導,讓學生先對課文的整體寫法作個大概介紹,讓學生能夠做到心里有數,再讓學生完成全文閱讀,并根據“一氣讀完”的要求在文中作記號。最后再啟發學生思考文章中有哪些寫法可以借鑒,日常在寫作過程中如何運用這些寫法。更有教師就是讓學生直接根據“閱讀提示”進行文章探索,也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因為這些“學習指導”的內容相當具體,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可以很好地加以運用。以上案例中,正是因為教師注重對學生程序性知識的教學,因此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課文中的“學習指導”進行了自主化的語文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自然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二)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相信書籍和朗讀的力量,是教育信仰的真諦。”真正的閱讀是一項集眼、口、耳、腦共同作用于一體的實踐活動。學生只有帶著情感去閱讀,有想要進入文本所營造的文學世界的欲望,才能從閱讀中獲得更多。而要想學生主動去閱讀,教師就必須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也是新課改的要求。關于這一點,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將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地發揮出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語文屬于一門人文學科,語文教學的開放性,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2]。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貫穿教學的全過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主動行為。例如,在教學《出師表》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安排一些預習任務:1.讓學生搜集資料,從《三國志》《三國演義》等國學經典中選取一部分內容來閱讀,了解諸葛亮的生平和《出師表》的寫作背景。2.讓學生利用《成語詞典》《古漢語詞典》等工具書,疏通文義,熟讀課文。3.找出文中的關鍵詞,概括每段的中心思想,明白作者究竟想說什么。4.找出文中出現的古漢語現象,包括省略句、倒裝句、賓語前置等,并就諸葛亮的文采和見識進行點評。這樣借助課前預習讓學生開展自主閱讀,可以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真正參與到閱讀中去。
(三)多媒體閱讀教學
目前來說,多媒體教學方法已經廣泛應用到教學當中來,學校的教師通過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多媒體能夠制作為幻燈片、小視頻、動畫等,并且網絡上的素材非常多,教師能夠在其中挑選出最合適的素材,加入自己所制作的課件當中,讓學生在輕松觀看的過程中掌握知識。例如學習初中語文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百草園以及三味書屋的視頻,吸引學生觀看,之后讓學生進行閱讀。利用這樣的方法,增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印象。另外,還要關注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掌握閱讀技巧后,教師鼓勵學生展開延伸學習,通過閱讀課外文章,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積累語言素養,為之后寫作打好基礎。教師通過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們制作出試讀篇章,將適于學生進行閱讀的課外書或者是部分的故事、充滿趣味性的篇章制作為多媒體課件,為其匹配對應的音頻,進而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語文閱讀的主動性,讓學生愛上閱讀,從而培養出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四)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以學生作為中心的原則,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機會,帶領學生展開合作探究閱讀學習,增強師生以及生生間的互動,讓原先死氣沉沉的教學氛圍變得更輕松愉快,從而推進學生良好發展,讓師生獲得共同進步。比如學習初中語文《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時,教師讓學生展開閱讀前,不僅要全面考慮學生的情況,還要充分尊重學生間不同的閱讀意識與閱讀理解能力。從而教師可以提出下面的問題: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將什么作為寫作中心呢?文章當中切換了幾個地點?劃分文章層次,介紹各部分的大意。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閱讀學習,通過這樣的學習,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學生更積極地閱讀,體會到閱讀的樂趣,進而不斷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課改強調和關注學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所以,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渠道去閱讀、去感受,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爭取通過閱讀讓學生對世界有一個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黃國鑫.新課改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創新探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05):110-111.
[2]李佳.初中語文創新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C].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三卷).十三五規劃科研管理辦公室,2018:643-647.
[3]羅斌.新課改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創新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8(0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