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運升
摘 ?要:隨著課程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在當前初中地理學科的施教中,教師展開課堂施教活動的重點不再只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同時包含對學生進行綜合地理素養的培養,讓學生成為全面性、綜合性的高素質人才。對此,作為一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打造完善的備課方式,展開差異化的教育指導措施,并且注重采用問題展開施教工作,以便真正地提高地理學科的教育品質。
關鍵詞:初中地理;有效;備課;問題
在以往的初中地理課堂上,教師所采用的方式是單向、灌輸,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學生處于課堂上的被動地位,猶如一個冰冷的機器接受教師講解的基本知識,顯然,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壓制,學生的建構動力也被打消,最終導致課堂施教的質量與理想狀態相距甚遠,學生的綜合地理素養發展程度也較為緩慢。所以,在現階段的地理教育活動中,為了改良傳統模式帶來的教育弊端,打破原本的地理教育僵局,地理教師有必要從課堂備課到具體的施教環節進行優化和調整,從而逐步提高學生對地理內容的建構品質。
一、打造完善備課方式
備課是教師進行教育設計的第一個環節,也是教師對課堂中包含的各個元素進行細致分析的環節,基于有效的備課,教師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從而在精心設計課堂上的每一個細節和每一個步驟中,逐步讓課堂走向高效之路。但是,縱觀以往地理學科的教學我們能夠看到,存在部分教師不重視備課活動,以及有的教師不知道如何有序展開備課的情況,造成備課的質量達不到原本設想的狀態,地理教師也無法基于備課支撐教育活動。所以,為了讓地理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順暢,教師有必要提高對備課環節的重視,并通過各方面的精心準備,助力地理課程的有效講解。
例如,在《地球的運動》中,教師先對班級中學生的地理知識認知素養進行分析,這是教師進行之后備課工作的基礎,教師只有先了解了學生最近的學習狀態、興趣趨向等內容,才能更好地做出教學活動的設計。之后,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課本中的教學內容是教師進行備課的依據,由分析教師可以看出,“地球的自轉、公轉”“五帶的名稱”等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隨后,教師結合學生的知識認知情況,以及課本中的教學內容,對本節課教學的課堂活動和教學策略進行備課,從而設計出更加合理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可以在實際參與活動中,更好地掌握《地球的運動》中的地理知識。緊接著,教師進行《地球的運動》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目標中的內容指向課堂中學生將會發生的某種變化。教師綜合之前的備課準備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能夠指導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明確教學的方向。最后,教師再整合以上內容,安排本節課的教育活動,促使學生在參與活動中,能夠真正地提取其中的知識,提升學習的實效。
顯而易見,教師對備課環節進行精心地安排,能夠促使地理課堂教育活動有條不紊地開展,助力學生在有序的學習方式中,逐步提高理解的質量。
二、開展差異指導策略
在對學生進行地理學科的內容講解中,教師可以看到,當教師采用同樣的方式,為學生教授了同樣的地理知識后,學生最終建構知識的效果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能夠較快地掌握知識,而有的學生則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才能夠完成對知識的建構,顯然,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地理知識建構素養之間是存在差異。所以,如果教師仍舊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展開教育指導的活動,那么無疑會加大學生之間的差距,形成教育不公平的狀態。因此,為了促進地理內容的精準化施教,地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為學生設定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教育任務,促使學生在針對性較強的學習方式中增強學習的實效。
例如,在《氣溫的變化與分布》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差異指導的方式展開施教工作,減小學生之間的差距,實現精準化教學。具體來說,首先,在教學前,教師圍繞《氣溫的變化與分布》中的內容,向學生設計一些簡單的問答題,讓學生結合自身對地理常識的認識情況,對這些問答題進行解答。緊接著,結合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對學生進行定位和分層,指出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不同。之后,圍繞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教師基于《氣溫的變化與分布》中的基本教育內容,進行課堂施教活動的差異化設計,讓不同的學生都可以獲得與自身能力和知識儲備經驗相適應的學習內容和學習任務,以便在針對性的學習方式中,真正地提高建構《氣溫的變化與分布》中知識的質量。
不難看出,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地理素養進行差異教學,能夠真正地滿足學生的地理知識學習需要,促使學生在發展個性的同時,完成對地理知識的有效認知。
三、注重問題引導學習
問題在地理學科的教育指導中進行應用已經屢見不鮮了,教師常常使用問題為學生創建未知情境,也透過問題向學生表述學習的主題。所以,在當前地理學科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變被動的接受知識為主動地探究知識,教師不妨向學生提出探究性質的問題,以便學生在對問題進行思索和答案的分析中,逐步提取其中暗含的地理知識,真正地完成對地理內容的建構。
例如,在《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問題的使用,創建探究情境。在教學中,教師先圍繞教材當中安排的知識點,指出常見的自然資源及其分類,以及區分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方法等內容,是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結合上述內容,在課堂的一開始,教師向學生提出“你知道4月22日是什么日子嗎?”的問題,當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常識,向教師回答出“世界地球日”后,教師再向學生提出“地球上的資源是自然界給予我們的物質,那么什么是自然資源呢?”“自然資源具有什么特征呢?”等問題,創建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基于問題的探究和思索,產生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探索的欲望,并基于這些問題的解答,逐步實現對本節課知識的有效建構。
總而言之,打造優質地理課堂,一直是教師們的共同心愿,在當前地理學科的教育指導中,教師也應當秉承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進行課程教育模式的優化調整,以便在打造健全的教育體系中,逐步提高學生對地理內容的建構質量,切實地實現地理知識的高效講解。
參考文獻:
[1]張正榮.初中地理教學如何構建高效生本課堂[J].內蒙古教育,2017(24):64-65.
[2]覃福文.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S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