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素養是小學生綜合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小學生科學認知世界、了解世界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然后結合問題分析了相應的解決策略,為小學科學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問題;策略
小學科學科目教學中,教師需要應用到實驗教學模式,科學實驗是一種直觀教學模式,通過實驗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在當前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教師需要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來提高教學效率。
一、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實驗教學缺乏有效性
在進行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沒有根據最新的實驗要求,對當前新課標教學內容沒有進行明確,導致實驗的內容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實驗教學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之前,沒有認真研讀教材文本,制定計劃性、目的性的教學方向,學生會產生焦躁、迷茫的情緒,從而影響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二)實驗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形式偏頗
當前許多學校只是單純對學生進行小學科學實驗分組,局限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實驗,合作效果不明顯。由于缺乏系統的管理方式,沒有實施進一步實驗教育及任務安排,容易造成學生在實驗合作的過程中散漫無序,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恣意玩耍,最終導致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實驗教學內容閉塞缺乏科學性
當前,很多教師是根據往年教學中的各項實驗操作進行,選取實驗材料、實驗操作、實驗方法都是在原來的實驗內容中進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實驗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與操作能力,但與新課標的創新性指標相背離。教師只依照原有實驗內容進行實驗教學,造成課題內容、課題教學方式等較為閉塞,很容易造成學生思維定式。
二、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實踐優化策略
(一)優化小學科學實驗的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教學法的應用
教師要在傳統教學的前提下實施自主探究式教學,及時鼓勵學生,指引學生對科學實驗進行探究、總結、反思,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例如在研究動滑輪、定滑輪的作用教學中,首先可以由教師提出疑問“如何使用動滑輪和定滑輪?應該在什么環境下使用?它們兩者有什么作用?,然后引導學生對上述三個問題自主探究,進行解決。教師要啟發學生搜集有關動滑輪與定滑輪的資料,引導學生根據實驗操作設計、完成實驗,并解釋上述現象。在自主探究式教學中,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探究的過程中保證學生能夠不斷發現和不斷創新,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了解動滑輪和定滑輪在使用過程中的各項作用,從而使學生對動滑輪和定滑輪的認識得到提升。
2.信息技術教學應用
將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實驗相結合,能夠將原本復雜抽象、無法操作的實驗現象通過生動、形象的動畫、視頻等方式展現出來,揭示實驗規律,建立相對真實的實驗情境,實驗操作更加簡單、形象,課堂氛圍更加活躍,提高學生實驗操作的激情,實現理想的實驗效果。如在進行“巖石會改變模樣嗎?”的實驗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視頻短片將巖石模樣的改變過程展示給學生,動態化的畫面能夠很好的吸引學生注意力。視頻中有很多巖石受到風化、水流侵蝕、地殼運動等影響發生模樣改變的畫面展示。在學生觀看完視頻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大自然是如何改變巖石的模樣的?”通過問題提出,學生在觀看視頻時就會認真思考,調動科學實驗的研究熱情。
3.情境教學法的應用
在創設趣味情境期間,教師首先要發揮教學情境的激勵作用、啟發作用、點撥作用與反
饋作用等。趣味情境的創設是以問題情境為教學的前提條件,問題則是以情景為核心基礎,力求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引起他們的關注,促使他們體會與感受到情境中問題的趣味性,這樣可以有效激發他們對問題的探究欲和求知欲。在創設趣味教學情境期間,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增強實驗的趣味性與多樣性,以確保學生切實體會和感受到科學實驗知識的親切性與真實性。
(二)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讓學生大膽猜想并動手實驗。教師還要引入一些有競爭性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在小學科學實驗中,教師要有目的、有組織的進行實教學,并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個性特點等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小組劃分,將每一位學生的優勢能力都展現出來。比如理論知識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可以擔任策劃、講解的角色;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帶領其他同學進行實驗操作,其他成員協助。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科學實驗活動中。例如在開展“設計制作小賽車”的教學中,就可以充分發揮小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以小組形成開展合作,并組織小組之間的作品比賽,比賽可以充分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和團結性,利用小學生在科學實驗教學過程中的集體榮譽感,帶動小學生積極思考和制作。這種實驗使得學生對實驗對象、實驗步驟等內容都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而且還起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
(三)注重課堂教學的課外延伸
科學課程標準中這樣表述到:教師不要把上下課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只是依靠幾十分鐘的課堂學習獲得知識是不夠的,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將學生日常生活的相關內容融入其中,并積極組織學生進行課外的科學實驗活動,將科學知識與現實密切聯系,將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有機結合,逐步引導學生將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應用到課后實驗中,使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并提高課堂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如學習“減少對土地的侵蝕”之后,教師為學生布置這樣的課后作業“生活中如何保護土壤、我們可以為減少土地侵蝕做些什么?”學生課后思考這一問題,對于學習內容的鞏固、教學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總結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還有很多,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去總結,不斷去糾正,不斷去改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為切入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莊敏利.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及策略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9(30):141.
[2]戴志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問題與策略反思[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08):235.
作者簡介:
蔣小峰(1974-),男(漢族),湖南衡陽市,工作單位: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教育局,本科,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科學和信息技術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