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要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與“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到實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需要不斷健全和完善糧食安全的政策措施,把經過實踐證明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進一步規范化和制度化,形成保障糧食安全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糧食安全;利益補償;長效機制
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理國家的頭等大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對國家治理能力的考驗。讓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買得到買得起所需的安全食物,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是我國的基本方針。我們要認真完善糧食安全政策保障機制,繼續發揮糧食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撐作用。
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國初步建立了農業補貼制度,主要包括種植和養殖生產補貼、農業保險補貼、資源和生態補貼等政策。對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
1 、夯實家庭經營為基礎的糧食經營體系,調動種糧積極性。依托我國農業經營制度建立起來的糧食經營體系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糧食為基礎,種糧家庭農場、農民種糧專業合作社、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糧食經營方式。具體表現形態是以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立體式復合型的糧食經營體系。2019年我省糧食生產“十六連豐”,總產達1500.6億斤。 2004年起我國實行了按土地計稅面積給予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綜合補貼政策,這些補貼極大地調動了種糧農民的積極性。2016年起以綠色生態政策為導向,把“三項補貼”轉向黑土地保護,80%用于耕地地力保護補貼,2019年補貼121.7億元,直接打卡補給農戶,其余20%用于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這些補貼政策有效調動了種糧積極性。
2、提升土地資源生產和配置效率政策,增強糧食生產能力。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地矛盾顯得十分突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黨中央、國務院就非常重視耕地的管理和保護,出臺了一系列制止亂占耕地切實保護耕地的文件,各級政府認真落實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在土地督察制度以及土地確權登記制度實施后,耕地保護效果逐步顯現,我省耕地數量不斷增長,保有量達到2.4億畝,2019年建成高標準農田780萬畝。2016年起我國實行補足耕地數量與提升耕地質量相結合的占補平衡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并對其實行特殊保護,保障糧食安全方面,我們不僅保障耕地面積,還努力提高耕地的質量。我們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提出的要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和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的精神,并且按照國民經濟十三五規劃中節約用地的政策方向,努力降低地耗以及應用節地技術,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生產和配置效率政策的作用,做到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3、改革糧食流通制度為核心的政策,推進糧食市場化進程。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糧食流通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以來,糧食流通體制開始市場化改革,徹底改變糧食統購統銷和統購包銷的政策,糧食市場逐步開放。糧食生產效益較低,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較大,為保護種糧農民的積極性,防止“谷賤傷農”和“賣糧難”,國家先后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和國家臨時收儲等政策,2014年國家取消大豆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大豆和玉米流通實現市場化。繼續完善稻谷最低收購價格政策,政策性稻谷收購比例逐年下降,價格降低,稻谷流通基本實現市場化。我省糧食電子商務和新型零售業態發展良好,2019年我省8857個益農信息社實現電商交易額1.92億元。積極與糧食主銷區搭建產銷合作平臺,逐漸形成了糧食多渠道的流通體系和多元競爭的新格局。
4、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政策,高層次保障糧食安全。堅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推動糧食產業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從要素驅動向創新發展,從分散布局向集群化轉變。糧食加工企業生產方式已由傳統機械化向自動化、智能化發展,加工企業基本實現了自動化。糧食生產模式已從高污染高消耗向環?;唾Y源節約化轉變,糧食產品結構從簡單化和低端化向功能化和高值化轉變,實現了糧食產業經濟穩定發展。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間,對糧食加工業研發加大投入,我省大米加工形成規?;?,免淘洗米、富硒米、生態米、營養強化米、珠光米、水磨米等花樣品種增多,加工精度增加,充分利用米糠、碎米等糧食加工副產品,提取米糠油、加工以碎米為原料的休閑食品。截止2019年10月末,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477家,營業收入實現2215.4億元。糧食加工業逐步轉向主食工業化,休閑食品和功能型食品逐步轉向個性化,糧食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快速發展。
5、保障糧食安全為重點的科技政策,推動糧食高質量發展。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科技政策工作,我國在面對人口眾多,耕地緊缺,水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壓力下,堅持以保障糧食安全為重點的科技政策導向,取得雜交水稻和綠色超級稻為代表的一大批國家重大科技成果。我省各級農業科研機構都是圍繞糧食作物設立學科和人才培育,大幅度提高了糧食作物育種及技術創新。糧食優良品種大面積推廣應用,基本實現糧食作物良種全面覆蓋。糧食儲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攻克了糧食儲藏保鮮保質與防蟲減損降耗技術,農業科技的普及應用,為糧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我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7.7%,科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村居民收入發揮了積極作用,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6、堅持依法管糧和依法治糧,做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糧食安全問題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構建和諧社會、繁榮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通過法律法規保障糧食安全是世界各國通用的做法。我國為保障糧食安全,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把糧食生產、流通、儲備和質量等環節法制化。在糧食生產方面頒布實施《農業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農村土地承包法》《水土保持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種子法》。在糧食流通方面頒布實施《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在糧食儲備方面頒布實施《中央儲備糧食安全條例》。在糧食質量安全立法方面頒布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實施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由國家相關部門進行考核,強化了我省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糧食安全意識增強,糧食安全水平不斷提高。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
項目負責人:陳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