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明顯加快,城市環境污染問題也日漸凸顯。由于中國特有的國情、特殊的地形版圖加之經濟發展結構的不合理、環保意識的缺乏等原因導致了城市霧霾天氣的高發,霧霾不僅使經濟發展滯阻,更嚴重影響了國民的日常生活。為了擺脫霧霾帶來的消極影響,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探索出中國特色的多元高效治霾模式,當前需要以更加有效和切合實際的治污措施來推動“青山綠水、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城市霧霾;問題成因;路徑選擇;美麗中國;霧霾治理
近年來,中國很多城市遭受霧霾困擾以來,霧霾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所普遍面對的現實問題,也成為公眾所熟知的概念。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經超越了城市的承受尺度,特別是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及其周邊地帶,霧霾污染早已超出本城市的范圍,拓展成為了區域性的公共問題,具有高度滲透性和不可分割性的特點。霧霾的出現給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和民眾的生產生活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要化解霧霾帶來的與危害,必須溯本求源,發現霧霾的成因、所呈現的特點以及產生的影響,然后確立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霧霾治理路徑。
一、霧霾問題的現狀
近年來空氣污染已成為中國無法忽視的問題,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增長,城市霧霾問題已被提上治理的日程表,面對我國城市霧霾所呈現的新特點,從霧霾天氣已經或者可能對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的影響入手,探究引發霧霾的根源,揭示出霧霾問題的嚴重性以及治理的迫切性。
第一,霧霾覆蓋范圍廣。提到霧霾,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首都北京,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卻因霧霾被人們戲虐的成為“首毒”、“厚德載霧,自強不吸”。根據2013年下半年氣象衛星遙感的監測,我國近二十多個省市受到霧霾天氣的影響,并且呈擴散趨勢。我國霧霾嚴重地區主要分布于四大區域:以北京、天津等京津冀為主的華北地區、以珠江三角洲為主的華南地區、以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地區以及以江蘇、浙江、上海為主的長江三角洲地區。這四大地區已涵蓋大半個中國,并不斷向其周邊地區擴展。生態問題暴露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短板,特別是經濟發達的大都市成為霧霾問題的高危地帶。
第二,霧霾天氣日數持續增加。我國年均霧霾日數呈不斷上升趨勢,1961以來全國年平均霧霾日數變化以波動方式不斷上漲,已經從1961年接近于零霧霾發展到了近年來的20天左右。從2013年開始,全國霧霾天氣明顯增多,2013年1月到10月全國霧霾日數達到24天之多。以北京為例,根據北京市2015年1月1日至4月10日霧霾天數統計,霧霾天數約占46%,這就意味著有近一半的天數都會出現霧霾天氣。
第三,霧霾污染強度不斷增大。隨著空氣質量的惡化,每年從十一月份開始,我國霧霾天氣開始進入高頻發季節。針對各地霧霾嚴重程度不同所出現的“白色圣誕節”、“土黃色圣誕節”和“灰色圣誕節”網友們調侃到“你那里是什么顏色的圣誕節,不同顏色的霧霾使圣誕老人都迷了路”。伴隨著霧霾覆蓋范圍的擴大和霧霾發生天數的增多,霧霾強度也相應的持續增強,霧霾天氣導致道路能見度不斷變小,已降至往年的兩到三倍。與此同時,Pm2.5的監測量在不斷增加,濃度日益增大,空氣污染超標天數、中度污染、重度污染比例也持續走高。
二、霧霾問題的成因及影響
霧和霾是自然環境無法承受人類過度開發和利用所導致的環境崩潰現象。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體,但是霧和霾的具體成因卻存在差異。霧是在空氣相對濕潤的條件下,懸浮在空氣中的大量微小水滴和冰晶,其形成條件需要具備較高的水汽飽和因素。霾則是在空氣濕度相對干燥的條件下,由于大量的塵粒、煙粒和鹽粒等均勻的浮游在空氣中,使水平有效能見度降低的空氣污濁現象。[1] 目前的霧霾基本上可以視作是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超標的統稱,霧霾天氣已經成為一種嚴重的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人類的生存發展產生影響的“隱形殺手”。
三、對當前霧霾治理的政策建議
結合當前全球各國在霧霾治理方面的成功經驗,以及近年來我國在霧霾治理方面的積極探索,根據當前我國的霧霾污染實際情況,我們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盡快推動我國霧霾治理的可持續性發展,早日還祖國大地一片久違的藍天白云。
(一)完善相關政策,加強環境監測
在霧霾問題普遍存在的今天,國家要積極完善相關霧霾治理政策,促進霧霾治理和經濟發展的平衡機制,建立霧霾綜合治理體系。
第一,進一步完善霧霾治理相關法律法規,我國目前已有《大氣污染防治法》,在空氣污染方面已經發揮了相應的作用,但法律體系仍有待完善,健全霧霾治理配套措施,為治理創造法律依據,奠定法律基礎。第二,加強政府在霧霾治理中的主導作用,保證科學立法,嚴格執法,確保法規政策的落實。第三,促進執法機制創新,加強環境監管,在霧霾的治理中不斷應用先進的科研技術,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的監控,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成效。
(二)發展清潔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打造低碳循環生態
霧霾天氣中的污染物主要是燃燒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以及與居民生活有關的各種排放,歸根結底,是由于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空氣質量,必須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發展清潔能源。首先,對于燃燒化石燃料帶來的污染物排放,加大技術投入,引進排污裝置,從根源處削減排放量;其次,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減少煤炭所占的能源消耗比重,增加天然氣比重,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最后,對嚴格限制私家車,積極發展公共交通,發揮緩解交通壓力和尾氣排放的雙重功效,對餐飲業、農村地區秸稈燃燒等可能產生污染物排放的領域加大整頓力度,實現由“霧霾”到“生態”的轉變。
(三)建立長效機制,創新霧霾治理模式
想要在霧霾治理中取得成效,僅僅依靠政府的作用是遠遠不夠的,要將市場機制和社會的力量融入霧霾治理中來,使霧霾治理發展模式朝著多中心治理的方向發展。針對空氣污染的治理可以綜合運用三種模式:府際合作模式、市場調節模式、網絡治理模式。第一,府際合作模式,溝通、交流與合作是府際合作的基本形式,通過政府間的深入接觸來消除由于彼此間信息的不對稱引發的不信任。第二,市場調節模式,其主要是指在環境跨越污染時,通過市場化手段來協調污染外部性。綜合運用信貸、稅收、利率各因素之間的影響,借助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等對污染的外部性進行有效制約。“市場機制是一部復雜而精良的機器……并沒有人去刻意的加以管理,但市場卻一直相當成功的運行著”。2 [11]? 第三,網絡治理模式,又稱合作治理,主要是指為了更好實現空氣污染的治理,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彼此合作,共同管理公共事務,其顯著特征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和行動主體的多中心性。
(四)提升環保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大氣污染不僅源于工業化、汽車尾氣,還與人們的生活垃圾和污染排放密切相關,要驅散霧霾就必須提升我們每一個人的環保意識,倡導綠色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日本在提升環保意識方面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地借鑒,主要從三個層面展開:一學校環保教育,學校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也較為完善,涉及從理論到實踐各個方面的內容;二家庭環保教育,通過鼓勵學生在家庭生活中養成節約的習慣,對家庭生活中產生的易拉罐、舊報紙等進行回收利用來提升環保意識;三社會環保教育,主要是培養公民在公共生活領域的環保自覺性,垃圾的分類回收、旅游景區環境的保護等都社會的環保教育內容。
公民環保意識的形成,需要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輿論、行政等多種手段,從細節入手,將環保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用教育和科普加大宣傳的力度,提高公民減排的意識,倡導綠色、健康、文明、節約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模式。加強環境立法,用法律和制度形成一道環保的安全屏障。只有這樣,城市的環保建設才更具內涵,城市的天空才會更藍,城市的未來才會更美。
參考文獻:
[1]張小曳、孫俊英等:《我國霧-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科學通報》2013年第13期。
[2][美]保羅·A. 薩繆爾森等:《經濟學》,蕭琛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頁。
作者簡介:
尤澤東,1979年6月生,山東沂南人,武警山東總隊訓練基地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