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紅
摘要: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農產品質量安全獲得了較大程度的提高,但安全監管模式上仍存在一些不足,傳統監管模式難以滿足當前時代發展需要。在此情況下,可以將互聯網作為依托的新監管模式。阿克蘇地區“互聯網+”背景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要加強監管體系建設,構建風險預警機制,使用標準監測追溯系統,增加經費投入,注重人才隊伍建設,實現監管模式的發展和創新。
關鍵詞:“互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風險預警;監測追溯
任 紅. “互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初探[J]. 農業工程技術,2019,40(11):84+86.
近幾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取得了明顯成績,主要體現在體系建設、機構建設、風險評估等多個方面。隨著大數據、互聯網以及云計算的發展,安全監管在信息支撐方面的問題變的更加突出。“互聯網+”背景下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在了全新角度和高度,即存在機遇,也存在挑戰,因此需加強對相關監管模式的構建[1]。
一、“互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內涵
“互聯網+”戰略主要是基于互聯網平臺,對金融、農業等行業進行系統、廣泛宣傳,形成創新性明顯的網絡化社會生態。在傳統生活模式中,網絡化模式的形成能夠大大節約人們的時間。就農產品質量方面的安全監管來說,運用“互聯網+”的主要目的在于以信息化手段作為依托,使整體監管體現自動化和有效性。
二、“互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1、監管體系不健全
當前安全監管工作在實施過程中主要依賴于主管部門負責的信息中心,或者是委托下級單位,沒有設置專門機構負責“互聯網+”視角下的監管內容[2]。同時不同級別的部門在對應信息管理意識方面相對缺乏,信息之間的聯通性和交互性不強,體系缺乏健全性,這使農產品質量在安全監管方面的有效實施受到了較大不良影響。
2、風險預警機制不完善
阿克蘇地區和自治區、農業部在實施監管過程中,沒有成熟、有效的交流機制,也沒有針對監管問題制定相應的風險預警機制,信息之間難以實現雙向交流和雙向互通。
3、監管整體規劃不足
信息獲取會分散在各個職能部門,但是多數農產品質量相關的安全信息系統方面的運行與研發工作相對獨立,如抽查數據庫、標準數據庫等。不同系統雖然在職能劃分上比較明顯,但是由于屬于不同部門,功能上的融合十分困難。同時由于不同層級針對系統的研發并沒有統一標準,因此系統之間兼容性不佳,如正在試用的新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與農業農村部中國農藥數據監管平臺,在農藥品名導入方面操作不便。信息交互比較困難。在監管工作不斷推進過程中,監管目標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
4、缺乏經費支持
安全監管模式的構建屬于系統工程,是獨立職能。但是就當前發展現狀來講,多數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信息系統會被納入到監管項目或者是監測項目當中,并且作為項目當中的一部分實施,使監管模式在構建時功能比較單一。同時在經費有限的影響下,后期工作的完善性和可持續性也會受到不良影響[3]。只有在獲得足夠經費支持的基礎上,才能使監管模式在構建時避免出現小而分散的問題。
5、缺乏專業團隊支撐
“互聯網+”下實施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屬于應用項目,需專業、高效團隊的支持。但是,目前監管模式構建過程中缺乏專業性、規模化的隊伍給予支撐和保障。在進行安全監管時學科交叉性、專業性等特點都比較明顯,這是當前亟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三、“互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措施
1、加強監管體系建設
相關部門需積極建設專業性的信息化管理組織,指派專業人員進行管理,將責任具體劃分到部門中。部門和部門之間日常工作中需積極配合,加強溝通與交流,使工作在開展過程中更具實效性[4]。要建立全國范圍內的監管制度,對信息交流、信息發布、信息利用、信息獲取等方面的實施規則進一步完善,避免信息之間存在孤島效應,為體系建設的實現創造良好條件。
2、構建風險預警機制
為了使安全監管在實施時獲得更好效果,應注重相關風險預警機制的構建。在實施時,可以利用互聯網當中的移動通訊以及大數據,實現農產品質量相關安全數據的有效采集;然后以安全事件涉及范圍、具體由來、影響程度作為依據,對質量安全問題進行分類,確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具體等級。對事件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科學、合理評估[5],將安全體系當中的決策、監管、評估、總結等多方功能集于一體,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證,避免出現威脅農產品質量的問題。
3、使用標準監測追溯系統
在安全監管過程中,可以利用智能終端和移動通信網絡,建成和使用統一標準的綜合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追溯平臺。平臺管轄范圍既需包含上級行政管理部門,也需包含下級監測機構。要對當前監測技術不斷革新,促進監測技術的發展,進而實現對質量安全的有效監管。
要建立大型信息采集網,實現對漁業、種植業、養殖業等多個領域的監管,在監管時不需工作人員達到現場,只需利用網絡進行采集[5]。根據工作實際需要,將命令下達到下屬部門,下屬部門需在接到命令之后,根據指定時間將區域具體情況進行總結和上報。這樣能夠使管理人員即時獲得安全最新動態,提高安全監管整體工作質量和效率。
4、增加經費投入
在構建監管模式過程中,可以將國內外的成功案例作為參考,將整體目標的實現作為依據,對項目進行整體規劃[6]。在實施時可以根據層級權限和業務權限進行分級和部署,在使用經費時盡量做到集中使用和規劃,盡量減小投資規模,提高經費使用效率和效能。盡量降低軟件、硬件方面的重復性建設問題發生概率,節約后期使用時維護成本,進而使資源獲得更高的利用率。除此之外,需注重研發工作的實施,使研發緊跟行業實際發展需要,對可視化分析、云存儲等進行整合,形成監測終端。
5、注重人才隊伍建設
政府部門需開展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加強培訓力度,通過加強宣傳或者設立培訓班的方式提升工作人員思想認識,使其在工作中積極轉變自身思路,不斷在工作中進行創新。
要對工作人員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外出學習和考察,學習先進監管經驗,使其掌握先進技術和經驗,了解前沿性質安全監管模式,在工作中認真履行職責。除此之外,應注重對人才的引進,招聘相關專業人才,建設掌握信息監管技術的專業隊伍。
四、結語
總之,“互聯網+”已經成為當前農產品質量相關安全監管模式構建和發展的全新動力。監管人員和部門應積極轉變自身思想理念,將問題、法治思維以及改革方向作為自身工作導向,對互聯網知識進行深入學習,同時積極對一些先進理念和模式進行借鑒,逐漸形成比較成熟的監管模式,使農產品質量得到充分保證。安全監管模式的構建需經歷較長時間,也需各個方面的努力和配合,這樣才能使互聯網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有效結合在一起。
參考文獻
[1] 陳 雷. “互聯網+”背景下西安市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J]. 農業工程,2019,9(7):19-21.
[2] 胡云山. “互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新模式初探[J]. 農村科學實驗,2019(16):112-113.
[3] 陳藝蝦. 基于“互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方案分析[J]. 活力,2019(15):74.
[4] 楊啟帆. 淺析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及法律對策—以“互聯網+農業”下的生產環節為視角[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20):60-61.
[5] 馬玉萍. 互聯網時代農產品質量安全智能化監管模式分析[J]. 南方農業,2018,12(29):184,186.
[6] 陳 軼,張 凱,仲晨晨. 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和調查互聯網云平臺的設計研究[J]. 數字技術與應用,2018,36(10):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