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 語文是小學教育中的主要科目之一,對學生知識啟蒙、思維發展、情感發展均具有重要影響。良好的語文教學質量,可以使小學生充分感受到語文知識的魅力,激發其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奠定良好的語文基礎。在教學中引入典型案例、故事、情境,可提升教學趣味性,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與探究。將案例教學法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語文能力、綜合素養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 案例教學;語文;素養
案例教學是在課堂中將語文教學與學生熟悉的事物聯系起來,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語文知識,可增強課堂互動性,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充分發現語文的魅力,避免語文知識因脫離生活而顯得枯燥乏味。
一、開展案例教學的意義
(一)提升語文課堂趣味性
傳統語文教學方式主要為板書結合口頭講解,教學內容來源于課本,課堂枯燥無趣。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容易走神、犯困。案例教學則注重知識的拓展,需要教師結合課本內容,從實際生活中搜尋典型案例進行講解,可保持課堂的新鮮感與趣味性,也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學生接收信息和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更高。案例教學更注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課堂參與度,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營造輕松、活躍、愉快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課堂中享受到學習的快樂,發現語文知識的魅力。
(二)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較為簡單,教師應引導學生識字造句,使學生積累基礎知識,明白做人的道理。小學生正處于啟蒙階段,知識基礎十分薄弱,對世界的認知較少,很難理解語文中脫離其生活經驗的知識。在案例教學中,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知識水平、認知特點合理選擇典型案例進行講解,可間接將語文知識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其找到正確的角度進行思考、分析與研究,使其正確認識語文知識,掌握學習方法,降低理解難度,提高語文興趣,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探究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增加語文課堂信息量
傳統教學中,語文教師主要講解課文中的內容,在信息數量上存在局限性,導致學生失去新鮮感和期待感。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也需要擴大眼界和知識面,培養學生的思考、探索和實踐能力。案例教學方式符合當前教育需求,在講解案例的過程中,既能體現課本內容,又能涉及其他方面的信息,提高學生對自然、社會的正確認知水平,向學生傳播更多樣、更全面的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使其更深入地了解語文這一學科中蘊含的豐富內容和內涵。
二、開展案例教學的策略
(一)結合課堂內容精心挑選案例
在小學語文案例教學中,案例的挑選是關系著教學方式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師需在課前充分研究課本內容,考慮教學目標,分析學生特點,查找相關資料,選擇既符合教學主題又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具有良好教育意義的案例。教師需重視案例的典型性、針對性與完整性,確保案例能給學生帶來積極影響,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學習知識,并進行反思、討論,獲得思想的升華或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授《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教師結合圖片向學生介紹圓明園,講解圓明園的歷史故事。教師講解時語言應貼合學生的認知,適當引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情進行比喻和引導,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感悟,將“憤怒”“難過”“可惜”等情緒詞寫在黑板上,奠定良好的感情基調,鼓勵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篇文章中所包含的歷史故事和民族情感。
(二)結合情境開展案例教學
課堂教學形式枯燥是影響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為使學生充分發掘語文的無限魅力,教師應讓學生認識、理解語文知識,使其進入充滿語文美感的學習情境中,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增強學習主動性。在案例教學中,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的聲光效果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豐富課堂形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直觀地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如在教授《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構建情境進行案例教學。教師從網絡中查找相關短視頻、圖片結合文字敘述,形成一個直觀而又完整的學習情境,學生能夠從視頻和圖片中看到跳孔雀舞的女孩、玩摔跤的小男孩,以及古老的銅鐘、松鼠、猴子、山貍等,將課文中的文字轉化成為畫面印在腦海里。學生欣賞文章的同時也能與自己所在的小學環境進行對比,發現其中的差異,使其對不同地區的教學環境與教學方式產生更多認知。
1.注重案例教學的趣味性。小學生天性喜愛新奇有趣的事物,且自制力較差,無法自覺投入復雜而枯燥的學習中。因此,在案例教學中,教師也需要注重案例講解的趣味性,以此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中,教師可借助課堂游戲、課堂實驗、辯論賽等方式提高案例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中,從而更加熱愛語文課堂。
例如,在學習《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時,教師在開展案例教學時可采用問題搶答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感情,如“你的故鄉有哪些特色食品?”學生積極而熱情地舉手搶答,說出自己喜愛的故鄉食物。然后教師提出“假設你離開了家鄉,半年或一年才能吃到喜愛的食物,你是什么樣的感受?”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想象,使其感受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以食物為主題進行思考、討論和搶答,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而后再由食物擴展到其他方面,如父母、親人、朋友等,提高課堂趣味性與活躍性,同時增進學生對于思鄉情的理解。
2.注重對案例進行有效評析。小學生習慣于形象思維,對事物的認知也更趨于表面,讓學生自行理解和學習課文,學生通常只理解其表面意思,而無法發掘其深層內涵,也難以發現其中的魅力。因此,教師在案例教學中,不僅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予以學生獨立思考和參與課堂的機會,也需要注重對案例進行有效評析,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對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也有積極影響。在課堂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深入思考和評析案例,再由教師進行糾正、補充和總結,確保案例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古詩《清明》時,教師可用案例教學方式,向學生展示符合詩詞意境的圖片,分享相關小故事,講解詩詞的背景,讓學生對古詩所表達的情境產生整體認知。而后教師應帶領學生對這樣的情境進行深入分析,了解詩中描寫的情境包含了什么樣的感情,猜測一下詩人當時內心所思所想。教師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鼓勵學生回想一下清明掃墓的情形,詢問學生清明時的天氣特點、觀察大家掃墓時的神態等,從而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與詩詞中的場景產生共鳴,學生通過討論分析,理解詩詞中的情感。教師再進行分析、補充和總結,則教學內容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記住。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案例教學,可豐富語文課堂形式和內容,打破傳統枯燥的教學模式,有助于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給予學生更多思考、想象、探究、表達和實踐的機會,提升語文課堂趣味性,降低語文知識理解難度,也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從而充分體驗到語文的魅力,提高語文學習興趣,對于學生的整體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本火.案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4).
[2]鄧雪琴.案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 2016(7).
[3]張延寧.《小學語文教學論》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策略探討[J].內蒙古教育:B,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