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志梅
[摘 要] 在當前教育發展的新時期,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發生了新變化,新標準提出了培養學生審美觀念的目標要求。此外,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在網絡時代、經濟全球化時代還具有抵御不良文化侵蝕的特殊含義。但目前受傳統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影響,小學審美觀念培養環節還存在不足。基于此,教師應從分析培養小學生審美觀念的重要性入手,討論教學環節的不足之處,提出培養小學生審美觀念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小學語文;審美觀念;培養途徑
小學語文因其邏輯性強、閱讀量大、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要求較高,導致學生覺得學習困難,從而缺乏學習興趣。而教師“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以應試為主要教學目標,導致學生無法形成獨立的思維模式,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存在問題。加之小學生本就缺乏良好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導致其更加無法發現語文中所蘊含的各種美,無法深入了解語文中美的含義。這些學生自身能力的不足與教師在教學上的不足為審美教育的開展帶來了挑戰。但語文知識來源于生活,其人文性、生活性與實用性的特點又為審美教育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機遇。
一、培養小學生審美意識的重要性
首先,小學語文教育改革新課標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是教師順應改革潮流的必然選擇。其次,在經濟全球化視野下各國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識能夠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幫助學生抵御外來不良文化的侵害。此外,在科技發展的新時期,網絡文化良莠不齊且傳播廣泛,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識也有助于學生自覺抵御不良網絡文化的侵害。
在教學方面,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及閱讀分析能力相輔相成,學生能夠通過良好的審美意識更加輕松地感受到語文的魅力,而通過對名言佳句的解析、模仿與運用,學生又能自我形成審美意識。此外,通過感受語文人文性、趣味性的魅力,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有效激發,課上更加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審美意識的培養工作得以高效開展。例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許多適合學生閱讀的古代經典文學作品中蘊含著大量的勞動人民智慧、人生哲理與豐富的情感,包括《三字經》等,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閱讀古代經典名著,學生加深了對古代優秀文化的認識,收獲了民族自豪感,形成文化自信,自覺抵御外來不良文化的侵害。同時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學生收獲了分辨善惡美丑的情感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其日后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小學生審美意識的現狀
受傳統的應試與升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多為提高課堂效率而采取“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學中以自我為中心,偏重理論知識的灌輸與名言佳句的死記硬背,不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導致本應由學生在情境與實踐中通過體驗、思考、反思、解析所獲得的語文知識與情感,被教師直接以理論灌輸的形式直接告知并要求識記。這導致課堂枯燥乏味,學生缺乏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落后的教育理念與單一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的理解能力與閱讀能力得不到培養,其審美能力無法以此為基礎有效形成。同時,學生在課堂上缺乏思考與反思的時間,學生對情感的體驗與理解不夠深入,導致其審美意識無法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與實踐經驗深化形成。[1]
三、培養小學生審美意識的重要途徑
學生擁有審美意識的前提是能夠發現詩詞、文章中的美,并通過解析體會語言的精妙,通過具體的情境加深體驗,最終理解美的含義并形成審美意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為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通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來提升小學生審美意識
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的培養能夠使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能夠發現語文中蘊含的美并深入理解美的含義。因此,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按照學生的愛好、認知特點選取適合各年級學生閱讀的課外材料,如低年級學生更喜歡兒歌和寓言故事,高年級學生更適合閱讀文史類書籍等。通過這些能夠引起學生閱讀興趣的書籍,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審美意識的培養工作得到有效開展。[2]
其次,小學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教材,逐字逐句分析名言佳句,使學生能夠從作品中體會到作者高超的寫作手法和對語言文字的巧妙運用,以及對色彩、意境等的描繪手法。通過這種挖掘與賞析,學生發現了文章中的美,并深刻地理解了美的來源及美所蘊藏的豐富含義,學生的審美意識因此得到了有效培養。同時朗讀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通過語言基調的不斷變換,語言的魅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現,學生在聽覺的體驗中收獲到了情感,真正體驗到了“美”,其審美意識因此得到有效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聲情并茂地進行范讀,或帶領學生聽朗誦家的閱讀,調動學生的聽覺與想象力,緊接著教師要帶領學生分析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引導學生深刻體會,并要求學生聲情并茂地展開自讀,在自讀過程中其審美意識得到鞏固與培養。[3]
(二)轉變教育思想、創新教學方法,深化審美意識的培養工作
教師可采取情境教學法、游戲法等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學生在各類文章的不同情境下展開賞析,能夠有效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直觀立體地感受并收獲語文的情境美、意境美、形象美。同時,教師也可通過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時,教師可為學生播放桂林山水的視頻或圖片,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情境美,激發學生的審美潛能。不僅如此,教師還要為學生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及輕松的學習環境。在和諧的課堂氛圍與輕松的學習氛圍影響下,學生會減輕學習的壓力與思想上的顧慮,在課堂上勇敢說、勤思考、勤反饋,加之教師的積極引導,其天馬行空的思維將有效轉化為創新審美意識。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鼓勵的話語與關愛的態度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促進其審美意識的形成。
(三)在實踐中鞏固小學語文審美意識教學的有效成果
學生通過課上教師的培養所內化形成的審美意識,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外化予以鞏固,才能夠使學生的審美意識發展更加全面。因此教師可圍繞學生的審美意識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比如,教師為學生規定書目,學生在書目中自行選擇書籍閱讀并寫出讀后感;教師要求學生觀察媽媽、描述媽媽,以此抒發對媽媽的愛。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審美意識、創新意識得到有效鍛煉,審美意識教育的有效性得到良好的鞏固。此外,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實力,為審美意識的培養工作保駕護航。小學語文教師作為培養審美意識的教學實踐者和課堂的引導者,其自身素質與審美意識培育的有效性息息相關。因此,教師要通過閱讀管理類書籍、語文類書籍、專家名著等不斷提高自身語文素養與工作能力,持續學習以保持自身理論的更新,為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貢獻自己的力量。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是經濟發展新時期的現實需求,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轉變自身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通過創新教育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同時,小學是學生的啟蒙階段,學生的審美意識從小就得到良好培養,能夠使其從小分辨善惡美丑,自覺抵御不良文化的侵害,為其日后的學習與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艷.思考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審美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8(33):72.
[2]李婷.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意識[J].當代教研論叢,2018(7).
[3]劉雪梅.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美育的必要性[J].教育現代化,2018,5(27):38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