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季燕
[摘 要] 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多重教育目標構成核心素養框架整體。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政治教學,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在學科教學內容整合、教學引導優化、教學活動布設、教學訓練延伸等教學行動中,為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情境,成功調動學生學習思維,讓學生在多重學習歷練中形成嶄新的學科認知基礎。
[關鍵詞] 高中政治;核心素養;實現途徑
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多重教育目標構成核心素養框架整體。教師需要調整教學策略,展開創意實踐,順利打通核心素養培養的實現途徑,讓學生獲得真切的心靈觸動,這樣才能自然生發教育力量,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一、高中政治核心素養基本內涵
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的相關訊息,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當下各個學科各個學段的教育教學共識,教師應在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內容,將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學科核心目標,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優良環境。
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內涵極為豐富,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都屬于政治學科核心價值范疇。政治認同是政治教學的基礎教學目標,關乎“培養什么人”的大是大非問題;理性精神是從學生全面發展角度展開的教育塑造,讓學生成為理性睿智的社會人,這是核心素養教育的重要目標;法治意識要求從學生社會行為規范角度展開培養;公共參與對學生提出思想要求,唯有投入社會實踐之中,才能實現健康成長。教師在對學生展開具體教育活動時,需要主動的滲透意識,從不同教學視點出發,整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引導,豐富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相接軌,為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創造良好環境,讓學生在多重學習體驗中形成學科能力。
二、高中政治教學實現途徑探微
(一)整合內容,強化學生政治認同與理性思維
政治學科有固定的教材,也有校本課程資源可以借鑒和利用,還可以從學生生活實踐中發掘一些鮮活的教學素材。教師需要有整合吸納意識,對這些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處理,為政治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也可以成功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的主動性。政治教學內容適合度大大提升,自然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和理性精神。這個操作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和反思。
如教學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與社會:體味文化》時,教材內容是從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逐層深入地解剖文化的內涵和文化的作用,這些主要是針對文化的概念與內涵、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等方面展開設計的。為讓學生對文化這個抽象概念有更直觀的認知,教師在課前為學生設計了一個預習任務:搜集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并給出具體的分類。在課堂展示時,學生都能夠從生活實際出發,對文化內涵形成全新認知。如有學生將生活中的文化現象進行分類,如影視文化、舞臺文化、民俗文化等,教師對學生的文化分類情況給出專業點評,肯定學生的政治認同,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實踐應用給出積極評價。教師為學生設計了一個課前信息搜集任務,將學生帶入特定學習情境之中。
(二)創新引導,提升學生政治敏感與法治意識
政治學科教學需要大量案例進行支撐,教師要發動學生對案例展開深度分析和發掘,找到案例中蘊含的政治要素,并以案例為載體,對政治學科的基本認知展開個性化梳理。
創新教學引導,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展開深度分析發掘,找到學生認知接軌點,這樣才能形成教學啟迪力量。如在《文化對人的影響:感受文化影響》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為學生播放一首歌曲《辣妹子》,然后給出討論問題:四川、湖南的人喜歡吃辣椒,而北方人卻不能承受那樣的味道,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學生開始議論。有學生解釋:“飲食是一種文化承載形式,這是不同地域文化決定的。四川、湖南等地常年潮濕多雨,人們用辣椒驅寒氣,這樣就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也有學生認為,文化對我們的影響是極為顯著的,飲食習慣也好比方言習慣。教師參與到學生討論互動之中,對學生的見解給予積極評價。教師利用一首歌曲展開教學,給學生引入地域文化內容,讓學生結合生活經歷展開思考,成功引導學生進入特定思維程序中。
(三)豐富活動,培養學生政治情懷與公共參與意識
教師通過對教學資源的全面整合創新,利用教學實踐活動進行助學設計,往往能夠成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堂辯論、社會調查、生活觀察、案例解析、數據分析、信息整合等,都屬于政治學科可能運用到的活動形式,教師需要針對教學內容實際,以及學生學習需要展開創新構造,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歷練的機會。
在教學《文化創新: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相關內容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了實踐活動任務:“文化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文化創新的案例。對此,請你展開社會調查,并將調查內容形成調查報告,準備參與班級展示活動。”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展開調查,并借助網絡對相關內容進行重點搜集整理,很快就形成了完善的調查報告。在課堂展示階段,有學生介紹:“現在的廣場舞是在過去大秧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化形式,深受城鄉居民的歡迎,每到夜幕降臨,到處都可以看到廣場舞的身影。廣場舞開始由大媽、大爺參與,后來不管男女老少,都加入廣場舞的隊伍之中。”教師讓學生對熟悉的文化形式進行具體分析,給學生提供難得的學習認知機會。學生對身邊這些熟悉的文化呈現形式和發展情況有真切體驗,自然能夠做出細致的分析和解讀。
(四)接軌生活,形塑學生政治素養與個人品德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妨深入學生中,對學生生活認知基礎展開深入調查,對學生政治基礎素養形成準確的判斷,以便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學方案,提升學科教學有效性。政治學科教學關涉視角極為廣闊,教師需要有觀照意識,積極協調不同知識主體之間的聯系,實現對內容的整合和優化。
對接學生生活認知基礎,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需要有反思意識,給學生提供直接感知體驗的機會。如教學《我們的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圖文新聞,然后給學生設置互動話題:“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思潮不斷涌現,網絡文化腐蝕作用不可忽視,國民素質出現一些問題,部分中國人在國外隨地扔垃圾、亂涂亂畫、大聲喧嘩。有人說,這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弊端;也有人認為,這些現象是正常的,是改革開放必須要經歷的,但瑕不掩瑜。你贊同哪一種觀點?”學生開始闡述自己的觀點,并自發進行課堂辯論。教師深入學生中,對學生個性化的觀點展示給出指導。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圖文新聞,并投放了辯論話題,點燃了學生的思維,成功激活課堂學習氣氛,課堂教學進入嶄新階段。
高中生思想趨于成熟,對生活、對生命、對人生有個性認知,教師對此需要有清晰認知,在政治學科教育中展開核心素養價值觀培養,不僅能夠提升學生責任感,還能夠促使學生構建正確的生命觀、審美觀。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執行、教學訓練、教學評價等方面做出創新實踐,為學生順利展開學科學習提供便利條件,對形塑學生綜合能力有重要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李積瑞.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政治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學周刊,2019(25).
[2]王雋雋.搭建支架,培養政治核心素養[J].中學課程資源,2019(7).
[3]張靜.構建“生本課堂”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J].名師在線,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