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鵬
【摘要】吟誦是中國人傳統的讀書和創作方式。吟,指吟詩,誦,指誦文。幾千年來,中國人讀詩詞文賦都是有腔有調的,而不是像我們今天這樣平鋪直敘地“念”。但隨著私塾退出歷史舞臺,這種傳統的讀書方式也漸漸淡出人們視野。探討了學習古詩文要重視吟誦。
【關鍵詞】語文教學 古詩文 吟誦
學習古詩文,如果只知其意,不知其聲,只能說學會了一半。目前,全國從事吟誦收集整理工作的骨干力量不過10人左右。為了留住漢詩文的聲音痕跡,徐健順的團隊大部分時間奔波于全國各地采風,他把這項工作稱作“搶救”。粗略估計,全國會吟誦的有幾千人,大多已八九十歲,而且散布在各地,很難找到?!霸俨粨尵?,這些聲音就永久消失了。”
無獨有偶,中國古典文學泰斗葉嘉瑩教授,也在她的詩詞講座中,專門強調了吟誦的重要性。她說,從周朝開始,我們國族就非常注重詩歌的吟誦。《周禮·春官·宗伯》中曾記載:“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边@里“興”指讀詩時應具有一種感發的能力,就是“心”。只要心動,就會興發,就有感動。因此,教學應先要培養出一種興發感動的能力?!暗馈本褪且龑У囊馑?,是指對于感發指向的一種導引,以及告知詩歌所表達的意思。為了達到對于詩歌可以有隨時隨地的感發,并且可以靈活自如運用的目的,因此,又提出了“諷”與“誦”的要求。古人云:“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本褪钦f詩不但要背,且讀詩時還要有節奏。這里所說的“誦”,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吟誦。
吟誦,是我國先秦時代產生的一種傳統漢語詩文口頭表達方式,此后逐漸成為讀書的主要方法之一。吟誦包括“吟”和“誦”兩種主要方式?!耙鳌笔菍⒐旁娢牡恼Z音長短有致地延長,聽上去有種接近于歌唱的旋律感,所以有人將其稱之為“吟詠”或“吟唱”。“誦”是在口語基礎上強化語音張力和節奏感,產生一種抑揚頓挫的效果。
吟誦之所以成為古人喜愛的詩文口傳方式,主要是基于兩點:一是漢語言文字有平上去入的聲調;二是古詩文本身所具有的節奏韻律。通過漢語四聲的高低和發聲的長短,再配合古詩文本身內容結構上的起承轉合,自然就會形成具有優美旋律的聲音形式。聲音既是古詩文意義得以表現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古詩文外在形式之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個聲音形式只靠眼睛來看,只靠默讀的方式是無法體現的,只有通過有聲的吟誦才能表達出來。
古人在詩文學習和創作的過程中,都離不開吟誦,并漸漸成為一種習慣。而吟誦于是也成為表現古詩文聲音之美和解讀古詩文的最好方式,是人們在長期的學習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經驗。
吟誦是借助聲音來學習古詩文的方法,它更注重四聲和對作品形式的研究,這使它形成了一定的規則,便于學習和把握。漢語四聲本就有高低和長短的不同,將四聲讀準,加上適當的停頓或者延長,就會形成一定的節奏和旋律。與此同時,把握好古詩文的形式特點和內在節律,如古體詩、古文的內容層次與段落結構,近體詩詞的格律規定,自然就會形成一首旋律優美的吟誦調。而且,在普通話基礎上,各地學人根據自己的方言特點和對古詩文的體會,形成了許多優美動聽的傳統吟誦調。
但是,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吟誦的傳承出現了危機。有少數學者如唐文治、趙元任、葉圣陶、朱自清等,在保留吟誦傳統、從事吟誦教育、培育吟誦人才等方面進行了可貴的努力。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古詩文吟誦。一些知名大學中文系教授,如楊雨教授、酈波教授、國學大師范曾等也大力呼吁和提倡,吟誦正在重新成為人們認知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成為學校進行古典詩文教學的一種新穎有效的方式。為此,需要一代人或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我們可以提倡下面的做法:
第一,按照古人興、道、諷、誦、言、語的做法,在教學生一首古詩之前,先詳細介紹這首詩的背景,讓學生對這首詩的情感生發出一種感動,然后再引導學生大聲誦讀,讀出詩的韻味。比如,葉嘉瑩教授在講座中所講的例子:在教學生杜甫的《春望》一詩的時候,先讓學生理解杜甫逃難的不容易。葉嘉瑩教授講了她經歷的日本侵略中國時“日本時代”發生的事情:從前方逃往后方的人,如果你是平民老百姓,他不認識你他不管你,如果你稍微有一點名聲,半道就把你抓起來,關到日本的憲兵司令部去了。杜甫逃難出來走到半路,就被叛軍抓住,把他關到長安了,他就既離開了家人,也沒找到自己的政府,就關在了長安了。杜甫在長安經過了一個嚴寒的冬日,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國家殘破,但春天還是來了。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所表達的深沉情感了。而且學生經過這樣的引導,也能按照情感來吟誦這首詩了。
第二,多提供一些示范性的吟誦方面的資源。在有些傳承比較悠久的地方,如安徽,有桐城派的底子,懂吟誦的人就多些。酈波在“中華好詩詞”節目展示的“南派吟誦”就代表了這樣的傳承。一些邊遠的地方和一些新建的城市,由于缺少傳承,很少有人懂吟誦,這就需要有人積極奔走,多提供相關資源。為了規范孩子們的吟誦,92歲的葉嘉瑩先生接受活字文化的邀請,利用一個暑期的時間,在浩瀚的中國詩詞中,精挑細選218首,親自吟誦和講解,出版了《給孩子的古詩詞》一書。值得欣慰的是,經過相關部門和熱心人們共同努力,許多詩詞已經被譜成了曲子,人們可以到處傳唱了。而且很多大學中文系已經把詩詞吟誦列入教學內容。
第三,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成立詩社,鼓勵學生學習和發表詩篇。有很多大學設立有詩社。比如,在“中華好詩詞”獲獎的李四維、楚凌嵐等所在的大學武漢大學、中南大學等大學都設有詩社,這樣可以集中一大批詩詞愛好者,一起吟誦,一起研究,共同把詩詞發揚光大。同樣,在小學和初中,也可以通過詩社培養一大批從小就懂吟誦的學生。通過吟誦,可以讓學生領略古詩詞的音樂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和遣詞造句之美。
更為有趣的是,吟誦有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音樂能對疾病進行治療,同時歌唱還能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這已經成為現階段人們的共識。國內外相關科學家通過研究證實,職業歌手的壽命一般狀況下都會比普通人長20年,甚至更多。吟誦雖然不屬于音樂,但是和唱歌的音樂比較像,它自身存在的功能和音樂一樣,不僅能治療疾病,還能促進延年益壽。其一是在精神上。吟誦能對情緒宣泄,能解除心中存在的寂寞和憂傷等,讓心里得到平衡和輕松,進一步激發人的思維想象,從作品意境的感受中能夠獲得積極向上的意念,所以吟誦的養生以及治病都能發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二是在生理方面。吟誦能對心肺功能進行加強,提高聲帶的韌度,促進聲帶的彈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胸壁肌肉的發達,同時還能對人的記憶能力進行鍛煉,全面加強人的表達能力。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知道,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古詩詞吟誦給與重視,同時還要制定符合學生學習的教學目標的制度,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古詩詞吟誦的教學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教學目標的積極開展和順利的實施,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進一步保證語文教學水平。
吟誦是祖國的一門絕學,我國古詩詞文在吟誦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有著比較鮮明的民族特色。但由于解放以來,沒有給予應有的提倡,同時也沒有對相關的人才給予重視和培養,因此,吟誦之學在目前極易出現失傳的情況,所以,我們要對吟誦進行宣傳和學習,積極弘揚我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葉嘉瑩.中國詩歌的吟誦之妙.文化研究,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