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延川 劉長燕 劉鋮
【摘要】“班班通”工程在農村學校的實施,打開了農村學校“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窗戶。本文就農村中小學“班班通”條件下,開展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實踐研究過程進行較為全面的總結和闡述,從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出發,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班班通”,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促進和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學相長的互促中增強教學實效,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 班班通? 教學方式? 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G4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0-0146-01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信息化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教育”的探索和研究成為教育改革的主流。“班班通”工程在農村學校的實施,打開了農村學校“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窗戶。近幾年,筆者所處的廣大西部農村學校普及了“班班通”,跨入了多媒體信息化教學時代。如何很好地應用“班班通”,為教師的教學服務,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開展農村學校“班班通條件下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轉變”課題的實踐研究,正是著眼于農村學校正處在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通過這樣的研究,一是進一步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師運用“班班通”開展教學的水平,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更高效,提高教學質量。二是改變和優化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全面發展。
三、“班班通”條件下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轉變的策略
(一)行政引領,轉變思想觀念
1.學校高度重視“班班通”的應用,通過會議宣講、集體學習和發放“班班通”建設和應用的相關資料,大力宣傳教育信息化的方針政策和“班班通”應用的重要性、必要性。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等文件,學習網絡上有關班班通應用相關文獻,了解“班班通”條件下的最新教學理論、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等資料和成功經驗,加深教師對“班班通”的了解,增強運用“班班通”的意識。
2.根據課題研究的特點,學校把能否運用班班通資源授課作為評價一堂優課的重要指標寫在課堂教學評價表中,督促教師努力運用“班班通”開展教學。堅持課題組和其他教師每周學習一篇相關理論文章,每周期設計制作或整合一個適合自己任教學科的課件或課例,每學期撰寫一篇“班班通”應用心得,強化運用實效。
3.建立計算機興趣小組,鼓勵學生學習計算機基本操作,為適應“班班通”環境下的教學做好準備。
(二)培訓帶動,提高師生信息技術能力
學校請縣上專家來校開展“班班通”應用培訓。選派骨干教師參加省、市、縣組織的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返校后開展二次培訓,同時帶動廣大教師加強自學自修運用,為教師應用“班班通”開展教學奠定基礎。
(三)活動推進,加強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
1.開展校本教研。通過開展每學期一輪的聽評課、過關課、示范課、同課異構等活動,讓更多教師親身體會應用“班班通”開展教學的好處。
2.組織青年教師和老教師的手拉手幫扶活動,讓青年教師成為運用“班班通”授課的能手,老教師運用“班班通”授課不擋手。
3.開展由全體學科教師參與的“班班通”課堂教學大賽,評選先進,示范帶動,在交流中學習、提高。同時鼓勵全體教師參與“一師一優課”活動。
4.召開專題研討活動,就班班通應用中的問題進行探討,交流心得,總結經驗,防止濫用班班通,盡量做到適度,符合課程目標要求,符合學生實際,能夠讓課堂提質增效。
(四)引導影響,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
教學中“班班通”的應用,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展了學習知識面,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各班級放手讓學生參與“班班通”設備的管理和應用,學生運用“班班通”開展學習的意識明顯增強,操作設備的能力不斷提高。課堂中都能積極思考問題,爭相參與討論。課堂中掌握不足的知識,可在課后借助“班班通”資源反復學習,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提升素養的目的。對感興趣的知識,課余會利用網絡海量資源進行深入學習。
(五)跟蹤分析,及時反饋調整
我們對教師的備課、上課、作業設計、課后輔導以及課上師生、生生互動和課下師生、家長間的交流進行跟蹤分析,及時發現問題,研究改進措施,調整教師的教學行為,引導、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
(六)實踐探索,優化教學方式
在研究初有成效的基礎上,我們根據教師學區內交流輪崗的實際,將研究的范圍由中心小學部分班級延伸至初中部分班級及周邊部分教學點,并成立了“農村中小學‘班班通條件下語文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轉變的實踐研究”“農村中小學‘班班通條件下數學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轉變的實踐研究”“農村中小學‘班班通條件下英語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轉變的實踐研究”“農村小規模學校‘班班通條件下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轉變的實踐研究”四個子課題分別進行研究。在取得階段性成果后,多次在課題研討會上總結交流實踐研究經驗,并根據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提出深化實驗的具體措施。
(七)延申輻射,讓“班班通”設備效益更大化
作為“班班通”應用的延伸,學校建立了QQ群、微信群,方便學校辦公,方便教師交流教學經驗;各班級建立了家校微信群,方便家校聯系,便于學生交流學習問題,老師也可以隨時給予指導;各學科還在群內上傳拓展作業,作為學習的有益補充;學生可隨時隨地發語文、英語誦讀作業,教師也可隨時隨地檢查指導,作業形式更加豐富,反饋更及時,提高了學習效率。各學校還利用“班班通”開展國學誦讀、安全教育等班團隊和各類主題教育活動,增強了活動實效。
四、課題研究反思
對“班班通”條件下的教學研究僅僅局限于本校、本學區和農村,對于更深遠的運用效果并沒有更長遠的調查,而且在城市學校、高中學校中結論或許都有所不同,所以研究還不夠全面。而且對“班班通”的更高層次的應用研究還不夠深入,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今后,我們將更加重視實踐研究、資料整理和推廣應用,使課題研究走向系統化、規范化和科學化,逐步擴大實驗范圍,向全縣中小學推廣。
參考文獻:
[1]王博陽.班班通環境下通用技術課程課堂教學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王傳義.“班班通”教學應用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 2015(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