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摘 要】 目的:觀察子宮肌瘤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的治療效果。方法:于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抽取筆者進修期間所在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收治的10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進行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觀察指標、并發癥。結果:觀察組患者出血量少于對照組、疼痛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在子宮肌瘤治療中均具有一定療效,但前者為微創手術,創傷小、對機體影響小、并發癥少、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 子宮肌瘤;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效果
文章編號:WHR201908146
臨床中最常見的女性疾病子宮肌瘤會對患者身心健康產生極大的影響。子宮肌瘤的出現多因平滑肌細胞增生,部分腫瘤組織出現結締組織所致[1]。子宮肌瘤早期無典型癥狀,易被患者忽視,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隨著瘤體的增大,會對子宮功能產生一定影響,因此,盡早實施有效的治療干預,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具有積極意義[2]。以往在子宮肌瘤的治療中,傳統開腹手術雖具有一定療效,但其創傷較大,術后恢復慢,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復。隨著微創技術的進步,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出現用于子宮肌瘤治療中取得了顯著的療效[3]。本次針對子宮肌瘤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筆者進修期間所在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收治的100例子宮肌瘤患者開展本次研究,進修研究時段: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為26~44歲,平均年齡為(35.38±7.22)歲;肌瘤直徑為2~7cm,平均直徑為(4.65±1.90)cm。觀察組患者年齡為25~46歲,平均年齡為(35.57±7.54)歲;肌瘤直徑為2~6cm,平均直徑為(4.11±1.89)cm。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診斷標準:經宮頸細胞學檢查或B超檢查確診病情。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者;參與者均知情,且家屬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子宮內膜惡性病變者;子宮頸惡性病變者;嚴重肝、心、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者;藥物禁忌證者;手術禁忌證者。
1.2 方法
病情明確后,對照組患者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行腰硬聯合麻醉,常規消毒、鋪巾,切口作于腹部正中處,將腹部組織逐層切開,暴露子宮,對腹腔子宮肌瘤數量與位置進行觀察,將肌瘤逐一切除后關閉腹腔,取可吸收的蛋白線將切口縫合,手術結束。觀察組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指導患者保持膀胱高、足低的截石位,全麻,對肚臍進行消毒、鋪巾,明確穿刺點,建立氣腹壓,壓力控制在12~14mmHg,手術切口作于左右腹部麥氏點,切口長度5mm,置入腹腔鏡,對子宮肌瘤的形態、位置、數量進行觀察,在肌瘤旁邊的肌層內注入縮宮素(20U),應用單極電凝鉤將子宮肌瘤薄膜切開,固定肌瘤,將肌瘤組織逐步剝離,如瘤體較大,可行分塊切除法,取出肌瘤后,關閉子宮肌瘤腔,對盆腔用氯化鈉溶液沖洗,排除氣腹內的氣體,用可吸收線將切口縫合,創面用電凝止血法止血,手術結束[4]。
1.3 分析指標
對比觀察指標、并發癥。手術時間、出血量、疼痛程度、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為觀察指標,其中疼痛程度用VAS量表評價,分數越低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得數據均由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觀察指標)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并發癥)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兩組數據差異顯著,且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且疼痛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1例尿潴留、1例感染;對照組患者2例尿潴留、3例感染、3例盆腔粘連、3例腸梗阻,組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差異明顯(P<0.05)。
3 討論
子宮肌瘤屬于發病率較高的一種女性良性腫瘤疾病,好發于育齡期女性,此病癥發病機制尚無統一定論,但多數學者認為,子宮肌瘤的出現與心理因素、遺傳、環境、生活習慣等有關。近年來,此病癥的發病率已逐步向年輕化方向發展,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極大的影響,嚴重時還會威脅女性的生命安全,故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非常有必要。
在子宮肌瘤的治療中,剔除術是治療此病癥的主要術式,其可以保證子宮功能的正常,不破壞盆底解剖結構。但傳統的開腹手術創傷大,對機體其它臟器影響較大,易增加術后并發癥,不利于病情的康復。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出現彌補了傳統開腹手術的不足。其具有微創特點,在小創口下進行手術可減少出血量,降低并發癥風險;且此手術實施電凝止血,創面止血效果顯著,并于肌瘤剔除前注入縮宮素,有效減少出血量,提高整體臨床療效,減少并發癥,提高治療效果,促使患者病情盡快康復[5]。此外,子宮肌瘤剔除術的開展需要根據患者是否有腹腔鏡適應證,在行此手術時,需要考慮子宮肌瘤的大小、位置、類型等因素,如肌瘤直徑小于8cm,且肌瘤數量在3個以下者,臨床可采取腹腔鏡置入進行肌瘤剔除;且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可以在腹腔鏡直視下精確觀察腹腔內臟器,了解輸卵管、卵巢等病史,并在直視下分離粘連的腹腔,適用于子宮肌瘤、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疾病的治療。同時,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還能保留子宮,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應用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子宮肌瘤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均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前者創傷小、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
參考文獻
[1] 何霞,吳秀芳.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對子宮肌瘤患者并發癥率的影響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3):63,69.
[2] 夏少鋒.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比較[J].中國當代醫藥,2019,26(17):108-111.
[3] 陳時珍.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12(16):136-137.
[4] 周海霞.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比較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12(15):35-36.
[5] 曲首輝,鮑志敏,劉榮欣.腹腔鏡較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8,33(11):1816-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