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士平

【摘 要】 目的:分析X線平片與CT對鼻骨骨折的診斷價值。方法:本研究主體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來院治療的55例鼻骨骨折患者,隨機分A組(27例)和B組(28例),分別行CT與X線平片診斷,對比診斷價值。結果:A組對于鼻中隔型骨折的檢出率高于B組(P<0.05)。以手術結果為金標準,A組的診斷符合率為100.00%(27/27),B組為78.57%(22/28),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為鼻骨骨折患者行CT診斷的效果優于X線片,具有更高的診斷價值,能夠彌補X線平片診斷的不足,提高診斷的全面性與精準度,進而指導臨床治療方案的科學選擇。
【關鍵詞】 X線平片;CT;鼻骨骨折;診斷
文章編號:WHR2020024035
鼻骨骨折的發病率較高,原因是鼻骨骨質相對薄弱,遭受創傷后會導致鼻骨骨折,其致病因素為打斗、高空墜落與交通事故,癥狀為鼻部腫脹、鼻塞與鼻部坍塌等,會影響外貌美觀度,降低生活質量[1]。鼻骨的解剖結構較為特殊,需盡早診斷,給予科學治療。X線片與CT是其常用診斷方法,對于該病的診斷價值較高。本研究主體為55例鼻骨骨折患者,旨在探究以上兩種診斷技術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主體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來院治療的55例鼻骨骨折患者。納入標準為確診為鼻骨骨折;不屬于鼻骨線性骨折或粉碎性移位凹陷;符合X線平片與CT檢查指征;臨床資料相對完整;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為存在精神或意識障礙;臨床資料缺失;符合相關診斷禁忌證。將患者隨機分A組(27例)和B組(28例)。其中,A組男17例,女10例;年齡為19~67歲,平均年齡為(32.68±0.75)歲;受傷-就診時間為2~13h,平均為(6.85±0.43)h。B組男15例,女13例;年齡為18~68歲,平均年齡為(32.97±0.48)歲;受傷-就診時間為3~15h,平均為(6.91±0.37)h。兩組基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1.2 方法
B組行X線片診斷:囑患者仰臥于攝影床,取頭側位,將對側胸部抬高,適度彎曲肘部,使手部呈握拳狀,支撐下頜。平行于攝影床面,選擇頭部矢狀面進行掃描,使瞳間線完全垂直床面,對準中心線和鼻根以下2mm處,對左右兩側行攝片操作,參數設定:50~60kV,4~6mAs。
A組行CT掃描:選擇雙源CT/GE DR,使用骨算法高分辨率容積進行掃描,重建橫斷面、冠狀面,或重建矢狀面。參數設定:球館旋轉時間0.6s/3600,矩陣512×512,探測器準直設定16mm×0.6mm。管電流設定200~320mA,管電壓設定120kV。掃描起始位置為鼻頜縫上方-硬腭上方。MPR重建橫斷面基線為聽眶下線,參數設定:層厚1mm,重建增量1mm。使冠狀面與聽眶垂直,作為基線,參數同上。重建起始位置為鼻尖-視神經管。
1.3 觀察指標
記錄骨折類型,包括復合型、鼻中隔型與單純型鼻骨骨折。
比較診斷符合率,診斷符合率=診斷準確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分析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檢驗方法為χ2檢驗。若P<0.05,則表示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疾病類型檢出率
A組對鼻中隔型骨折的檢出率高于B組(P<0.05)。見表1。
2.2 對比診斷效果
以手術結果為金標準,A組的診斷符合率為100.00%(27/27),B組為78.57%(22/28),對比差異顯著(P<0.05)。CT診斷能清晰顯示鼻部損傷度、鼻骨骨折錯位和鼻骨類型等信息,不存在漏誤診情況,可為治療方案提供影像學數據。X線平片診斷中存在無法顯示出鼻骨線性骨折、鼻中隔骨折與左右側骨折等特征的情況,難以評估多發性或粉碎性骨折,存在漏誤診情況。且X線平片受客觀因素影響,若鼻骨低平,額面部與鼻骨重疊,則難以顯示骨折線,診斷效果不佳。
3 討論
鼻骨鄰近上頜骨和額骨,是鼻腔前部的一部分,鼻骨骨折中間為空腔,遭受外界暴力后易發生骨折[2]。鼻骨骨折的常見類型為復合型與鼻中隔型,癥狀為鼻骨出血、局部腫脹與鼻痛等,嚴重者可導致呼吸衰竭。單純型鼻骨骨折的疾病表現為兩側或一側鼻骨骨折;復合型鼻骨骨折的疾病表現為眼眶壁骨折、上頜骨額突骨折,鼻中隔斷裂與篩骨紙板骨折等。鼻中隔型骨折的疾病表現為鼻頜縫、鼻骨間縫、額縫與額頜縫分離。臨床多利用X線片診斷鼻骨骨折,可直接檢出橫斷骨折、線狀骨折與凹陷性骨折,檢出鼻骨移位與分離等改變[3]。但其對于多處斷裂型骨折的檢出率較低,圖像較為模糊,易被誤診為血管神經溝或骨縫。X線平片的影像學表現為斷側鼻骨中斷,伴有線條狀的透光影,且有橫行不規則凹陷型光影,其無法確定雙側或單側骨折足,難以評估凹陷型或是粉碎型鼻骨骨折。為此,臨床多使用CT診斷該病,可清晰顯示鼻骨的解剖結構,不易導致影像重疊[4]。其檢查密度分辨力極高,可評估骨折移位、骨折范圍與病情程度,且能夠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后期三維重建,全方位顯示出骨折圖像,可減少漏誤診情況。其影像學表現為骨折部位多在鼻骨中下部,為雙側或單側骨折,特征為鼻骨間縫分離,鼻中隔軟組織紅腫、斷離鼻骨后移等。此外,CT診斷可觀察鼻腔、鼻中隔與上頜骨額突等鄰近關系,可綜合性診斷骨折情況[5]。簡而言之,CT診斷可作為X線平片的補充手段,經X線平片確診壁鼻骨骨折與錯位情況,再經CT診斷具體病型與骨折程度,進而保證治療方案的有效性[2,6]。
本研究結果中,A組對鼻中隔型骨折的檢出率高于B組;以手術結果為金標準,A組的診斷符合率高于B組(P<0.05),說明CT對于鼻骨骨折的診斷效果更佳,可明確檢出疾病類型,能夠彌補X線平片診斷的不足,提高診斷的全面性與精準度,進而指導臨床治療方案的科學選擇。但需注意的是,CT診斷的費用較高,需結合患者的經濟條件與個人情況合理選擇診斷方式。
參考文獻
[1] 譚元元,郭小平.比較和評價X線平片與CT掃描兩種檢查方法對鼻骨骨折的診斷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02(14):94-95.
[2] 惲佳.X線平片、CT掃描兩種檢查方法相互補充對鼻骨骨折的診斷價值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01(03):69-70.
[3] 陳勝基,馮柳,張大波,等.X線平片與CT檢查技術在鼻骨骨折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對比[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04):480-482.
[4] 高曉強,榮陽,李朋禹,等.X線、CT檢查鼻骨骨折的診斷價值與影像學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5):297-298.
[5] 曹曉青,劉克昌,項光漲,等.高分辨率三維CT檢查在鼻骨骨折中的臨床應用[J].浙江實用醫學,2017,22(03):167-170.
[6] 孫宏偉,孫玉凱.多排螺旋CT后重建技術在鼻骨骨折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河南醫學研究,2018,27(12):2143-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