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及走進大自然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促進學生的思維和實踐能力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授課教師需創新課程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果。本文從小學綜合實踐課實施生活化情境教學的必要性入手,對生活化情境教學模式進行探究。
【關鍵詞】課程? 生活化情境?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9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2-0225-01
綜合實踐課程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實踐性課程,其目標就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從生活經歷和自然探索中不斷積累實踐經驗,逐步形成對自然與社會生活及個體之間內在聯系整體認識的提升。其意義在于將應試教育對學生思維與創新實踐能力的束縛打破,點燃學生獨立思考、感悟真知、融入真實生活、提高實踐能力的學習欲望。
一、綜合實踐課程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情境是必然要求
綜合實踐課程是以學生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為基礎,主要圍繞他們生活中的成長經驗,讓其在獨立思考和動手實踐中獲得知識和情感上的體驗,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逐步提升。傳統的教學組織實施過程一般只注重培養學生的記憶力和對已有知識的熟練掌握,而往往忽略了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情感體驗[1]。在綜合實踐課程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情境教學模式既是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獲得真實的生活體驗情感,進而使學生的發散思維、自我思考和實踐動手能力得以提高,讓學生全面發展,也是當代小學教學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如何在教學活動中設置生活化情境
(一)立足生活選課題,幫助學生建立生活情感
綜合實踐課程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是教學設計生活化有效開展的關鍵,所以重中之重是課程內容的選題。如何激發學生對綜合實踐課程的興趣呢?關鍵就是教學中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在一次綜合實踐活動課上,我拋出了“家鄉特產知多少”這個話題,學生不約而同想到了“桓仁的大米”、“遼硯”、“山野菜”、“桓仁的冰葡萄酒”,還有關門山、老邊溝等楓葉最美的地方……這個話題立刻引起了學生的關注,以此為契機指導學生確定子課題,激發了學生去探究的興趣。所以我們在課程導入時要側重于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參與興趣,投入到小組學習中,進而培養其發散思維、情感交互能力。
(二)走進生活,發掘生活化情境教學素材
開設綜合實踐課程就是讓學生在參與實踐中進行思考與知識探究,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探尋能力。而老師能做的就是發掘資源,搭建平臺。比如,構建與社會實踐融合的多媒體課程網絡教育體系、真實生活場景再現等,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得到啟發與體會;再如,教學活動中以小組為單位學生進行自行組織、體驗生活中分工與合作。如“撲克牌搭高游戲”教學中,讓小組同學通過分工、合作進行一次次的實踐,直到最后挑戰用一副撲克牌搭建高塔,在此過程中,學生也在構建起內心無形的高塔。這即培養了學生契而不舍、攻堅克難的意志品質,團結協作的精神,也達到了讓教育回歸生活與社會的目的。
(三)創新方式,引入生活化情境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將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與綜合實踐課程體系相融合,培養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會學以致用,不斷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在學習“提高生活能力”這一單元時,幫助學生從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引導其主動探究、解決問題。如手工剪紙課程,教會學生基本折紙和剪法的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動手剪出喜歡的作品并互相展示,使其懂得學習過程也是相互借鑒的過程,培養其學會分享美好生活心理。這樣將課程教育與生活連接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學會分享。
(四)深入社會,提高生活化情境教學內涵
綜合實踐課程就是為學生搭建親身參與實踐平臺,從中獲得積累體驗和豐富經驗,進而對社會、自我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有所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動手能力得到發展,社會責任感增強,良好的個性品質逐步形成。這就要求在教學中以社會生活為原型,增強生活化教學的直觀性和立體性,學生也就易于理解和領悟。如“關于校園用紙情況調查”實踐活動,通過開展調查既能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與實踐探究能力,還能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并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結束語
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是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的課程。本文立足于課堂內外,聯系自然與社會,通過介紹綜合實踐課程生活化情境教學的必要性,探究如何實施生活化情境教學模式。旨在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對生活、自然與社會的感知、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進而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賈東麗.小學綜合實踐課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11):241.
作者簡介:
白曉松(1974-),女,漢族,遼寧遼陽人,本科,英語專業,從事小學綜合實踐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