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學芬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特點。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對臨床特點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50例患者,出現胸悶、煩躁不安癥狀患者18例,出現呼吸困難、心慌氣短癥狀患者13例,出現典型壓榨性胸痛伴休克癥狀患者12例,無明顯癥狀患者7例;治愈或好轉的患者例數共有45例,總體治療有效率為90%,同時有5例死亡患者,其中因心源性休克死亡的有1例,因嚴重心率失常死亡的有2例,因搶救無效而死亡2例。結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就診時應詳細詢問病史,盡可能全面詳盡的分析患者的臨床特點,更要注意不典型胸痛患者的診療,針對患者不同的臨床特點采取相應的、科學的處理方法,延緩患者的各種臨床癥狀,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特點
【中圖分類號】 R392.9 ? ? ? ?【文獻標識碼】B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6-122-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嚴重影響老年人身體健康的心血管病,且發病率高,發病急、病情發展迅速。其發病機制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因冠脈血流急劇下降或中斷引起心肌缺血或壞死,老年人中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近年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呈現癥狀不典型、并發癥復雜且預后不良的狀態,尤其發病年齡這一因素成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療效及預后的指標。因此,選取我院50例60歲以上老人進行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特點的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間心內科收治的5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60~84歲,平均年齡(72.0±3.1)歲,合并腦血管病的患者有16例,前間壁梗死患者有10例,下壁梗死患者有 25例,廣泛前壁梗死患者有14例,前壁梗死患者有11例;經心電圖和心肌酶譜檢查顯示為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梗的患者有12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的患者有 38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疾病分會修訂的標準的診斷標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1.1 納入標準 年齡60歲以上;心電圖呈現Q波、ST段抬高和ST-T存在改變;合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者。
1.1.2 排除標準 患有肺梗死、夾層動脈瘤等。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對其臨床表現進行觀察并記錄,同時進行心電圖監測以及心肌酶譜檢查,對有癥狀者進行口服預防腦出血藥物如調脂藥、降低心肌耗氧量等藥物對患者的臨床特點進行回顧性分析并研究。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治療,治療結束后按照有臨床癥狀,無典型臨床癥狀進行統計,有臨床癥狀指患者有休克、煩躁不安、呼吸困難、典型壓榨性胸痛及心慌氣短等臨床體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做統計學分析,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以(%)比較行x2檢驗表示計數資料,P<0.05時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將本次研究納入的所有老年患者進行臨床特點觀察 根據臨床工作中的觀察發現,本次50例患者,出現胸悶、煩躁不安癥狀患者18例,出現呼吸困難、心慌氣短癥狀患者13例,出現典型壓榨性胸痛伴休克癥狀患者12例,無明顯癥狀患者7例。
2.2 所有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50例患者中臨床治療效果為治愈或好轉的患者例數共有45例,總體治療有效率為90%,同時有5例死亡患者,其中因心源性休克死亡的有1例,因嚴重心率失常死亡的有2例,因搶救無效死亡的有2例,總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各項數據結果見表 1
3 討論
急性心梗是臨床上造成老年人群死亡的最常見原因之一,有研究指出,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老年人群中急性心梗的發病率已經達到 36%~61%。[1]如果患者出現持續性心絞痛并且時間超過半小時以上、甚至維持超數小時,患者自覺心率過速或過緩或伴有瀕死感時必須立即送醫。一般情況下,患者可以再去適當的自我救治,如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立刻吸氧并進行心肺復蘇等。而在有些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疾病中有部分患者并沒有顯著的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煩躁不安及惡心嘔吐的臨床癥狀,對于這些患者,在臨床中作中醫護人員在住院期間應嚴密監視并隨時根據患者病情采取心電圖和心肌酶監測,避免出現誤診或進一步出現危及生命的事故,從而影響預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對于老年人來說危害極大,其不但可以因老年人身體免疫能力 較差引發多種疾病,比如貧血、腎功能缺陷等,而且還會增加致死率。因此,老年人因定期進行健康體檢,對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老年患者更加要引起重視,更應及時進行相關檢查并做出診斷積極治療改善預后。
本研究資料顯示,本次50例患者,出現胸悶、煩躁不安癥狀患者18例,出現呼吸困難、心慌氣短癥狀患者13例,出現典型壓榨性胸痛伴休克癥狀患者12例,無明顯癥狀患者7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生不典型癥狀的首發癥狀比例高,這種現象的發生可能與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常合并休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并發癥有關,使老年人出現氣短﹑胸悶、呼吸困難等呼吸系統疾病,從而掩蓋了胸痛癥狀。臨床常見好多老年患者患有腦血管病,此病可使神經細胞供血和供氧能力減少,導致老年人感覺器官及痛覺反應較年輕人遲鈍,疼痛感覺發生退變,對疼痛感覺不明顯有關。也有部分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此病并發癥為神經感覺異常,故也可出現不典型胸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前多有心絞痛病史,心肌反復出現缺血、缺氧癥狀,可因梗死灶中的供血細胞沒有完全恢復,使得心肌壞死現象發生延遲,[2]從而出現不典型胸痛癥狀。所以對不典型胸痛及有明顯胸痛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積極治療,避免出現更大壞死灶。本次研究中對確診的50例心肌梗死患者均進行了一般治療(臥床休息、避免情緒激動、監測生命體征、復查心電圖、復查心肌酶譜等)和藥物治療(止痛藥、抗凝藥、降低心肌耗氧藥、溶栓藥、調脂藥)等,[3]病情嚴重者進行了手術治療,結果示治愈或好轉的患者例數共有45例,總體治療有效率為90%,同時有5例死亡患者,死亡患者為癥狀不典型,發病時間長而導致搶救不及時引起的。
綜上所述,通過收治的5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檢測結果觀察得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就診時應詳細詢問病史,盡可能全面詳盡的分析患者的臨床特點,更要注意不典型胸痛患者的診療,針對患者不同的臨床特點采取相應的、科學的處理方法,延緩患者的各種臨床癥狀,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周福良,王慎旭.老年反復性心絞痛患者伴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20):58-59.
[2] 劉艷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3,(23):200-202.
[3] 李彥波,劉于紅,費月海, 等.高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特點分析[J].國際老年醫學雜志,2018,39(1):34-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