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瑩瑩
摘要:微信、微博的崛起帶領新一代高校學生進入了自媒體時代,開啟信息傳播新型模式,這給高校學生工作既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一方面,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重視自媒體背景下的謠言滋生、價值觀誤導、過度使用等問題;另一方面,高校應主動占領自媒體平臺陣地,揚長避短,利用自媒體平臺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契機,開辟學生工作創新模式。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自媒體;媒介素養
一、“話語”顛覆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工信部《移動互聯網白皮書(2015)》中顯示,至 2015 年 7 月底,我國 4G 用戶總數已達到2.5 億戶,移動寬帶用戶(3G+4G)達到 6.95 億戶。互聯網的廣泛普及、3G、4G網絡技術的推廣和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于通過手機上網,利用微博、微信等為典型代表的系列新型信息傳播介質——自媒體進行聯系、溝通、交換信息。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自媒體”裂變式的信息傳播方式在議程設置里主要體現為主體泛化以及內容多樣化,著名的“長尾理論”顛覆了傳統的“二八定律”——自媒體為80%的“尾巴”——大眾提供了一個繁盛的信息舞臺。這種信息背景下,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1.思政工作者傳統教育模式下的信息壟斷地位正在喪失。2.思政工作者在自媒體平臺中的話語權威被削弱。3.思政工作者的網絡話語魅力存在不足。4.思政工作者在自媒體平臺中的話語引導力減弱。
這種顛覆在受教育程度高、自媒體運用能力突出的大學生群體中體現尤為突出。2018年一項針對浙江省某高教園區的微信使用情況調研中顯示:該校學生微信使用率達98%以上,每日微信使用時間超過3小時的占82.3%。自媒體已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信息工具,它無時不刻影響著大學生群體。大學生作為追新的一族,他們好奇心強烈,更愿意嘗試新鮮事物,但是年輕大學生社會閱歷相對較淺,信息的篩選、辨析能力較弱,更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其主要問題表現為:
(一)Out族,自媒體使用匱乏
自媒體的普及和應用首先受到工具的影響,如電腦、智能手機的配備,其次受影響最大的則是高校學生對自媒體的認知度和個人偏好。調查顯示,普遍在校大學生對自媒體均有一定的使用,但仍存在部分大學生對自媒體存在不了解和不使用的狀況。
(二)Over族,自媒體“娛樂至死”
過度沉迷“自媒體玩具”的現狀要比缺乏自媒體運用的現狀嚴峻。調查顯示,很大部分大學生自媒體使用者存在或疑似存在過度沉迷“自媒體玩具”的狀況,如微博控、狀態帝、“炫富白富美”等,花費過多時間和精力沉迷于自媒體不適當的使用上。過度沉迷“自媒體玩具”難免造成時間和精力的浪費,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三)Follow族,理性判斷能力低下
大學生作為自媒體使用的主力軍,活躍在微博、微信、QQ空間等領域,參與信息的傳播互動,儼然成為自媒體時代的重要傳播主體。然而,大學生的自身辨別能力尚未成熟,致使他們在面對海量網絡信息時極易受網絡信息的影響,盲目跟風,有時甚至成為虛假網絡言論的推手。
(四)Addicted族,現實人際關系淡化
自媒體使用的最大特點是借助網絡來實現,這就使得部分學生在自媒體使用過程中出現過度依賴虛擬環境的現象,花費了大量時間在自媒體信息的瀏覽和發布上,導致這部分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人際關系淡化,甚至出現自閉、交際恐慌等狀況。
(五)Superficial族,背棄經典文化
自媒體時代將“文化”用“快餐”形式包裝起來,是文化通俗化、快速化的表現。自媒體快速、方便、無門檻、無審查的傳播特性使得快餐式文化、過度包裝文化和自創另類文化等在大學生群體中迅速傳播,取代了傳統經典文化的地位,致使大學生群體思想沙化,造成文化“繁榮”的假象。
二、“權利”重構自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網絡管理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各高校要努力建設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校園主網站,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提供全面、優質、高效的服務,使高校校園網真正成為廣泛吸引大學生、為大學喜愛、受大學生關注的重要媒體,成為大學生獲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
教育本身即信息的傳播。全新的信息傳播時代背景下,高校應當正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日漸式微的現狀,“置之死地而后生”,將自媒體打造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使“話語權”的重要陣地;應當把握新型信息傳播的特征,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立足大學生成長需求,揚長避短,打造創新的、特色的、有針對性的自媒體工作平臺,為當代大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指點迷津。
(一)全體教師樹立自覺、主動運用自媒體的新觀念
高校教師應正確看待并重視自媒體平臺,首先從自身出發,發揮其在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方面的重要作用。積極研究微博、微信、QQ空間等自媒體載體,樹立通過自媒體進行學生使用情況監控和管理的新理念。一方面,多使用自媒體來發布消息,引導學生主動認識和利用自媒體資源;另一方面,通過自媒體來定期觀察學生動態、把握網絡輿情,研究學生心理變化和價值傾向動態。
(二)定期開設媒介素養培訓專題講座
1.開展相關教師媒介素養相關培訓
由于高校注重專業教育的特點,尤其是職業院校,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師匱乏。自媒體背景下,應向學校全體學生開展媒體素養普及教育,僅僅依靠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師這部分師資力量顯然是遠遠不夠的,為此,應加大對相關教師進行媒體素養教育的相關培訓,拓展專業領域,鼓勵相關教師共同承擔對大學生開展媒體素養的普及教育。
2.開展針對全體學生的媒介素養相關培訓
一項大學生自媒體使用現狀的調查統計發現,約42.0%的大學生認為自媒體時代為大學生開設正確使用媒介的相關課程或講座“很有必要”,而認為“完全沒有必要,虛擬空間的弊病難以避免”的僅為約6.2%。應當積極開展全體學生媒介素養相關培訓。首先,積極開展針對學生骨干的媒介素養培訓,在學生群體中形成以點帶動整體的良性局面。其次,積極開展針對全體學生的媒介素養相關培訓,提升學生群體整體媒介素養。一方面,應當明確學生的媒體認知導向,注重理論與實踐雙管齊下,使媒體素養教育落到實處。另一方面通過制定和執行具體的媒體素養教育計劃,結合定期的檢查、評估和反饋,做到大學生媒體素養教育的制度化、科學化和規范化。
(三)通過高校學生相關組織開展引導、宣傳工作
1.建立微博、微信和QQ空間等自媒體公眾賬號平臺
學院、系部宣傳部、學生會等部門可主動建立微博、微信和QQ空間等自媒體公眾賬號平臺,每日選取有針對性的內容向全院學生發布或推送有益訊息,為學生提供信息便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同時,定期梳理熱點話題,在自媒體公眾平臺開設相應熱點評論專欄,如 “微博墻”互動參與模式,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理性辨析信息,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定期梳理采編學生就熱點事件的評論,提交相關老師來把關、指點和引導。以做到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自媒體使用管理的面面俱到——媒介素養的教育和網絡輿情監管相結合。
2.“低頭族”、“無手機課堂”等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策劃和舉辦
學院、系部宣傳部、學生會等部門應抓好學生相關組織,策劃和組織舉辦各類有益的自媒體教育方面的校園文化活動,如 “低頭族”、“無手機課堂”等。也可組織開展針對全體學生的媒介素養相關培訓的基礎上,主動聯系社會媒體,與社會媒體建立大學生媒體素養教育的產學研合作聯盟,通過社會媒體提供的媒體實踐基地的形式,讓學生了解現代信息傳播的流程。也可通過媒體沙龍的形式定期開展媒體技能培訓,可以增強學生正確運用自媒體的能力和恰當運用自媒體進行社會交往的能力。同時,策劃舉辦各類媒介信息辨識、媒介知識等相關的活動,提升媒介素養;開展各類文學相關活動,如“微詩歌大賽”、“微文鑒賞”、“140字能否重現經典的辯論賽”等活動,引導正確看待網絡“快消文化”,重振和倡導經典傳統文化。
(四)建立自媒體日常使用監督機制和反饋機制
高校可根據不同需求設置以寢室長和黨員為主線的監督機制和調查反饋機制,培養監督機制和反饋機制“專業隊伍”,根據自媒體使用動作頻率和延續時間定期繪制曲線,反饋給班主任或年級輔導員,對于不當使用的學生及時發現,及時“撥亂反正”。
(五)班主任或輔導員及時介入引導
班主任和輔導員通過反饋機制或自身主動觀察,發現個別自媒體使用不當的學生,采取重點關注,個別談心,引導其正確看待自媒體資源,重視現實社會交往,積極參與校園活動,以逐步提升學生自媒體媒介素養。
參考文獻
[1] 沃爾特·李普曼,輿論學[M],華夏出版社,1989.
[2] 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網絡管理工作的意見
[3] 拉扎斯菲爾德,個人的影響力[M],1952
[4] 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5] 李永生,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宣傳工作創新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辦2019年規劃課題“重賦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傳播學視角下高校自媒體運作系統的構建” 2019SCG291,浙江省高職黨建思政研究會2018年重點課題“ 傳播學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重賦研究”146241884,浙江旅游職業學院2017年一般課題“葛蘭西式霸權理論視野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 2017XCY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