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首次以立法形式確立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這是立法順應社會發展的進步,也是婚姻法律思想特別是離婚法律思想的高度升華和法律化。但是,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也處于不斷地完善中。文章從剖析我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發展不足的原因出發,探索完善該制度的途徑,以期對該制度的發展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離婚損害賠償;存在問題;完善途徑
婚姻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元素,構建和諧的婚姻關系,建立美滿家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而公正和諧地解決離婚問題也是和諧社會發展的要求。我國正進行社會主義特色法治建設,積極發展和完善社會發展需要的法律制度也是法治目標之一,為了適應這種發展形勢,完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是有其必要性的。
一、我國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制度的概念與現實意義
1、我國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制度的概念
現行《婚姻法》第46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三)實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边@是我國關于離婚過錯損害賠償的直接法律規定。由此可見,所謂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就是指婚姻關系因夫妻一方法定的過錯行為破裂,而有過錯一方向非過錯一方賠償損失、給付撫慰金的一種民事法律制度。
2、該制度的現實意義
此制度是我國婚姻立法中的又一重要制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建立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制度是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完善我國離婚法律制度的需要。1980年《婚姻法》對此并無專門規定,導致在離婚中使有重婚、有配偶而與他人同居、遺棄、虐待等過錯行為不能被依法追究賠償責任,也就不能使無過錯方得到彌補與慰藉,有失公正。
(2)建立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制度是新形勢下保護離婚當事人合法權益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表現出多元化的趨勢,突出表現為離婚率不斷上升。在這種情況下,設立該制度,對導致離婚的有過錯的一方當事人進行否定性評價,對無過錯的當事人給予補償,毋庸置疑是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我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缺陷
1、離婚損害賠償的責任主體范圍太小
在生活中第三者已經成為婚姻關系和諧的主要不穩定因素,這樣的現象甚至在全國都比較普遍,問題嚴重,危害較大。但是第三者卻未能被列入離婚損害賠償的義務主體,受傷害配偶一方也不能對其提起離婚損害賠償請求,這顯然不利于遏制這一和諧社會不文明的現象出現,也不利于保護婚姻家庭的穩定。
2、離婚損害賠償數額標準不明確
實踐可知法院是參照《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精神損害賠償的若干規定標準進行賠償,即離婚時要求對方賠償的條件必須是對方有過錯,賠償的情形及數額是:家庭暴力導致對方身體受到傷害的按照實際醫療費賠償,損壞共同財務的,賠償百分之五十;與他人同居或者構成重婚的賠償精神損失一萬元以下。由此可見,法院對物質損害賠償是僅對看得見的實際發生的損害規定在賠償范圍內,受害方因身體受到傷害而支付的醫療費、營養費、護理費等直接利益損失,而對于看不到的比如誤工費、交通費、殘疾補助費、受教育費等由于身體受損而帶來的間接利益損失和其他因此而造成的未來性支出未予規定,這顯然很不利于做到對受害方全面補償。
三、離婚損害賠償的范圍與標準
離婚損害賠償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即包括過錯方給無過錯方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人身傷害引起的財產損失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人身傷害引起的賠償。
1、物質損害賠償
物質損害表現為既有財產利益的減少或喪失,不包括期待利益的損失。它容易用貨幣進行計算,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的規定較為明確,實踐中,物質損害很容易區分與掌握。在學術中也是少有爭議。
2、精神損害賠償
精神損害是對非財產利益的損害,損害對象是人格、身份利益。精神損害與金錢之間不存在對應關系或等價關系,故很不容易利用貨幣來量化,因此,在審判實踐中衡量精神損害,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理論上,都相當困難。
離婚損害情況的千差萬別,同一種行為過錯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賠償結果。只要能夠撫慰受害方,達到對過錯方的懲戒與教育目的,法官可以依據自己的職業評判能力進行公平、公正、合理的裁量。
四、完善我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
1、擴大義務主體范圍
借鑒外國相關立法可知,日本,美國,法國等國家的立法例中,都規定了不僅過錯方要對婚姻關系的破裂承擔相關責任,而且作為婚姻關系破壞者的第三方,也需要承擔相應責任。因此,擴大義務主體范圍,增加對有過錯第三方的追償,將有過錯的第三方與婚姻關系中的過錯方均作為義務主體,有利于保持權益平衡,符合離婚損害賠償制度設立的初衷。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若第三方因受到欺騙等原因對他人的婚姻關系并不知情,則無需承擔相應責任。
2、擴大法定適用情形的范圍
現實生活紛繁復雜,侵害婚姻關系的過錯行為表現形式更是多種多樣,很難采用列舉方式窮盡。因此,建議給《婚姻法》第46條增加一個兜底條款,即“其他導致離婚的重大過錯行為”,以利于將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損害婚姻關系的其他過錯行為包含其中,以彌補現有立法的不足。這樣列舉加概括的方式,更有利于保障無過錯方的合法權益,使過錯方與惡意第三方受到法律應有的懲罰。
3、完善舉證制度
我們知道,在一些案件中堅持“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已經無法充分發揮效用,無法最大限度地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此種情形下,為舉證責任倒置的適用創造了條件。受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響,無過錯方在主張離婚損害賠償中的舉證較為困難,所以筆者認為,可以根據過錯推定原則,實施舉證責任倒置,在一定條件下允許過錯方承擔舉證責任,如在證明是否具有主觀過錯上,過錯方若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則推定其具有過錯,此時應當支持無過錯方的離婚損害賠償請求。但需要注意的是,舉證責任倒置也不能隨意濫用,還應當對當事人的舉證方式、內容等作出相應的限制性規定,以合理分配離婚損害賠償中的舉證責任。
五、結語
進行離婚損害賠償,可以補償受害人的損失,使得在離婚之后,可以得到生活方面的保障,同時,也能夠對存在不法行為的人加以制裁,使得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所以,在確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以來,本身保護弱者以及無過錯方利益的宗旨,發揮對違法行為的懲罰性和弱勢群體的救濟性,但是制度依舊存在不足之處,還需要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陳彥旭.離婚損害賠償的法律分析[J].法制博覽,2017,02.
[2] 李芝秀.論我國離婚救濟制度的完善[J].湖南大學,2016.10.
[3]吳中祥,陳逸怡,等.[J].論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完善[J].長沙大學學報,2013(03):78-80.
作者簡介:李博(1992.11-),男,漢族,陜西省漢中市,研究生學歷,西北政法大學法碩教育學院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