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田
課堂提問是指教師以問題的形式所發起的,旨在引發學生思考和回應并作出相應反饋的教學行為。在英語教學中,課堂提問是師生相互了解的重要手段之一,對初中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李楠 2019)。在初中低年級階段,學生面臨著新的學習環境和難度更大的英語學習任務。適當的課堂提問有助于增進學生對教師的了解,促進他們適應、融入新的學習環境,也有助于加深他們對英語知識的理解,促進他們掌握新的學習方法,進而提高英語學習成績。鑒于此,調查初中低年級英語教師課堂提問現狀,分析其中的問題并對優化策略進行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本研究試圖通過特定方式對所選取的初中低年級英語教師課堂提問的問題類型、提問方式、等待時間、反饋方式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調查,以分析其實際存在的問題并制訂相應的優化策略。
調查對象為A市X、Y、Z中學負責初一年級教學的10位英語教師,其中X、Y中學各3位,Z中學4位。在實際選擇時,采用隨機選擇的方式在三所學校的全體初一年級英語教師中抽取。
所采用的調查方法為課堂觀察和訪談。課堂觀察,即在英語課堂旁聽,通過實地觀看、錄音、記筆記等方式對初中低年級英語教師課堂提問情況進行記錄。對于所選擇的每位英語教師,均旁聽其兩堂英語課。作為對課堂觀察的補充,必要時對教師進行訪談,以了解他們實施具體提問行為的真實動機,為分析調查結果、制訂優化策略奠定基礎。

表1:問題類型觀察統計表

表 1(續)
封閉性問題是指答案固定且可以在教材、工具書等學習資料中找到的問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開放性問題是指沒有固定答案,旨在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問題。由表1數據可知,初中低年級英語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更傾向于采用封閉性問題。從問題類型的整體情況看,觀察到的10位英語教師課堂提問總次數共計349次,其中封閉性問題高達299次,占比為85.7%,而開放性問題僅為50次,占比為14.3%。從教師個體提問情況看,除T1、T8兩位教師的封閉性問題占比略低以外,其他教師的封閉性問題占比均超過了80.0%。由此可見,初中低年級英語教師課堂提問的問題類型選擇方式側重于教授學生英語基礎知識,而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則明顯不足,這與新課標所提倡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

表2:提問方式觀察統計表
由表2數據可知,在10位英語教師的全部課堂提問中,點名提問的使用次數最多,共計221次,占比為63.3%;其次為全體提問,共計87次,占比為25.0%;自主回答的使用次數最少,僅有41次,占比為11.7%。為查明點名提問、全體提問使用次數較多的真實原因,對10位英語教師進行了訪談。經過了解,原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課堂進度控制。使用點名提問,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挑選能夠正確回答問題的學生;使用全體提問,則極少會發生全體學生均不作答的情形。這兩種提問方式都有利于課堂教學的正常推進。第二,個人偏好。部分教師表示,英語成績較好的學生上課聽講認真、回答問題主動,而英語成績較差的學生則正好相反,所以在課堂上他們愿意更多地使用點名的方式提問。第三,課堂秩序控制。部分教齡較少、經驗不足的教師認為,采用自主回答的方式提問不易控制課堂秩序,而采用點名的方式進行提問時他們可以重點提問較為熟悉的學生,對課堂秩序、教學進度的控制均有益處,所以較少使用自主回答的方式提問。通過上述分析和訪談調查可知,教師課堂提問的方式存在片面性,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不符合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基本理念。

表3:等待時間觀察統計表
由表3數據可知,教師課堂提問的等待時間明顯偏短。等待時間在5秒以內、5—10秒、10秒以上的提問次數分別為314次、30次、5次,占比分別為90.0%、8.6%、1.4%。課堂提問的等待時間主要集中在5秒以內,等待時間在10秒以上的提問則少之又少。不僅如此,在等待時間為5秒以內的提問中,還存在相當數量的等待時間不足五秒的提問。對10位英語教師進行訪談,有的教師表示,課堂提問的問題大多數為較容易的封閉性問題,5秒的思考時間已經足夠,如果提問難度較大的問題,會適當將等待時間延長至10秒以內;有的教師表示,課堂時間有限,如果留出過多的提問等待時間,就影響課堂效率,提前安排的教學計劃恐難以完成;還有教師表示,留出過多的提問等待時間會使課堂氣氛變得尷尬,為避免此種情況的發生,通常在提問后不會等待過長時間。

表4:反饋方式觀察統計表
教師課堂提問的反饋方式包括簡單肯定型反饋、簡單否定型反饋及適當引導型反饋。由表4數據可知,以上三種反饋方式的次數分別為275次、4次、70次,占比分別為78.8%、1.1%、20.1%。由此可以看出,初中低年級英語教師實際應用簡單否定型反饋的次數極少,這說明絕大多數教師充分考慮、照顧到了學生的自尊心,能夠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進行教學,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但也應看到,教師簡單肯定型反饋的次數過多,而適當引導型反饋的次數則相對不足。簡單肯定型反饋次數約為適當引導型反饋次數的4倍。以上數據說明,初中低年級英語教師不注重且較少應用引導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多表現為:當學生回答錯誤時不是直接給出正確答案就是讓其他學生進行二次回答,這顯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相同類型的英語問題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而言,其難度不盡相同。封閉性問題對于英語水平中等或者較低的學生而言,可能難度為適中或者略難,但對于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而言,又較為簡單。開放性問題正好相反。因此,初中低年級英語教師在配置課堂提問的問題類型時,應充分考慮班級的英語學情。第一,采取多種措施了解和掌握班級整體學情。教師可以通過書面測試、日常觀察、溝通交流等方式對班級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學習需求進行了解,并以此作為配置課堂提問問題類型的基礎。第二,根據不同班級學情,合理配置課堂提問的問題類型。通常情況下,課堂提問的封閉性問題與開放性問題的適當比例為7:3左右。教師可以根據班級的實際學情對其作出調整。如果班級學生整體英語水平較高,可以相應提高開放性問題的比例;如果班級學生整體英語水平較低,可以相應降低開放性問題的比例。第三,根據不同教學階段,合理配置課堂提問的問題類型。除了根據班級學情以外,教師在配置課堂提問的問題類型時還應考慮教學所處的不同階段。在教學的初始階段,側重采用封閉性問題,以鞏固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在教學的復習階段,側重采用開放性問題,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思維和能力。
根據新課標要求,英語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應關注到學生的個體特征。因此,初中低年級英語教師的課堂提問也應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因個人偏好、特殊目的而只向部分學生提問。第一,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職業綜合素養。教師應轉變原有只依據學習成績評價學生的教學觀念,而以全面、科學的標準評價學生,做到一視同仁、不偏不倚,關注、照顧到班級每一個學生的英語學習。與此同時,教師應通過自我學習不斷提高職業綜合素養,不斷增強職業責任感、使命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不斷將新的教育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第二,結合學生特征選擇提問方式。在選擇提問方式時,教師應考慮學生的性格、性別等個體特征。對于性格外向的學生,應更多地采用自主回答的提問方式以適應其性格特點;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應更多地采用點名提問的方式以使其獲得課堂鍛煉的機會。男生往往更為主動,思維發散性更強,所以應傾向于采用自主回答的方式向其提問開放性問題;女生往往更為內斂,思維更加細致,所以應傾向于采用點名提問的方式向其提問細節性問題。
對于學生而言,充足的思考時間有利于他們英語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時間受問題類型、難度、自身英語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所以教師在為學生預留問題等待時間時應綜合考慮、靈活設置,以教學計劃為基礎,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使他們獲得最大化的有效思考問題的時間。第一,合理計劃,為課堂提問設計額外時間。在課堂時間、提問數量一定的前提下,教師應通過教學計劃合理分配教學與課堂提問的時間,為課堂提問設計額外時間,使課堂提問計劃占用的課堂時間適當超出其最低必要時間,以便能夠在課堂上根據情況對其進行靈活增、減。第二,綜合考慮,使課堂提問與學生的英語水平相符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使提問的問題與學生的英語水平相匹配,將問題難度控制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并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回答問題的時間需求,以使他們的英語思維能力獲得最大化的培養和發展。
恰當的提問反饋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有助推作用。雖然大多數初中低年級英語教師都能有意識地不使用、少使用簡單否定型反饋,但是在其他類型反饋的應用方面還存在不完善、不充分的問題。在對課堂提問進行反饋時,教師應完善簡單肯定型反饋的應用,增加適當引導型反饋的應用。第一,樹立評價意識,在簡單肯定型反饋中增加評價要素。在學生正確回答問題后,教師不應只作出簡單肯定型反饋,還要進一步對學生的答案進行點評,讓他們認識到自身答案的優、缺點及自身答案與標準答案存在的異同等情況,以促使他們進一步提高。第一,注重引導學生,提高適當引導型反饋的應用次數。在學生回答錯誤或無法回答時,教師應注重對他們的引導,增加適當引導次數,以引導的方式糾正他們的錯誤思維,并提示正確的答題思路,引導其找到正確方法、作出正確回答,從而培養他們的英語學習能力和自信心。
總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課堂提問具有增進師生溝通,鞏固教學成果,啟發、引導學生等多方面作用,是英語教學的重要手段(余麗 2019)。通過本次調查發現,初中低年級英語教師課堂提問存在較多問題,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為此,教師應結合英語教學實際加強自我反思,發現不足,找出差距,持續優化課堂提問技巧,提升英語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