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并不是一個人在襁褓之中就存在的一種認知,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日積月累形成的,通過后天的培養形成的對客觀事物美的感知,在循序漸進中增長這種審美能力。審美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加生活的幸福感、思考事物的深度。近年來,我國經濟的攀升推動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認識美和感受美是生活幸福的添加劑。小學音樂教育是學生審美能力形成的開始,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形成需要從提升音樂素質開始。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本文主要淺談小學音樂教育中審美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審美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0-0221-02
【本文著錄格式】武媚.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北方音樂,2020,05(10):221-222.
目前,小學音樂教育中審美能力提升教學毋庸置疑是教師教學目標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并且審美教學涉及的內容是非常豐富且廣泛的,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簡單的音樂就能夠獲益良多。從我國目前對于音樂教育重視程度來看,大部分學生在小學學習音樂之前是沒有受過系統的音樂教育,因此還沒有形成音樂的獨立意識,對于教師而言這也是一個機會。教師如何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將審美教學和音樂知識相結合,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熱情和能力,讓學生審美能力有所提升,是作為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應該思考的首要問題。
一、在小學開展音樂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小學是九年國家義務教育的開端,小學生作為祖國冉冉升起的太陽,代表祖國的未來,因此其審美的能力、觀念以及追求對整個國家起著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我們所認為的音樂教育并不是以成為音樂家為最終的目標,而是實現人的教育。所以說小學教育階段也是小學生價值觀的養成階段,應該先教學生擁有健康的價值觀。音樂教育可以很好地將小學生與人文之美聯系在一起,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可以讓學生逐漸感受到音樂之美、人文之美,隨著鑒賞能力、創造力的提升和審美意識的增強,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因此,在小學階段,通過音樂教育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形成完整的價值體系,綜合發展,對于小學生的基本素質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我國小學音樂教育在美育方面的不足
(一)師生對音樂課程不重視
我國的經濟水平在不斷的提升,物質文明也在不斷的進步,但是相比西方國家,我國的精神文明還是遠遠落后的,對于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是比較低的。很多家長也會去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音樂教育,但多數都是為了為孩子的將來可以多一份選擇或者可以在考試中加分而學習音樂,所以我國孩子的音樂素養遠遠低于西方國家。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越來越重視音樂教育,但是也只是形而上的,在大多數地區的小學中,音樂仍然是一門副課,大部分教師仍然沒有認識到音樂教學的重要性,有的教師甚至沒有擬定系統的教學提綱,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機械地教學,無視小學生的交頭接耳,教師自己都沒有認識到音樂對于小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學生如何重視?除此之外,我國的一些縣級市、鄉鎮教師資源比較匱乏,沒有專業的音樂教師,也會影響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因此,對于音樂教育的忽視可以說是我國大部分地區的一個普遍現象。教師的默守陳規、教學目的單一等都說明學校對于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較低。
(二)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我國的教育弊端就是一直在培養應試人才,對于音樂審美能力擁有錯誤的認知。很多家長認為音樂是一種高雅藝術,對于孩子的未來并無幫助,所以選擇忽視音樂教育。有些家長為了孩子的應試教育去支持孩子學習音樂,但是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對于音樂的看法,日積月累中孩子也認為音樂并不是非常重要的,花時間學習也只是為自己未來的多鋪一條路而已。有些孩子是真的喜歡音樂,但是因為家長的落后認知阻礙孩子學習音樂,即使孩子很喜歡音樂,但是時間長了也會被一些家長長期的打壓而放棄音樂。
(三)文化課程繁多,學習壓力過大
目前,我國小學生的學習壓力是非常繁重的,每天除了日常的學校課程之外,也會有大大小小的補習班在等待他們。尤其是在小升初期間,即使是一周兩節的音樂課程也會被拿來作為語文、數學或者英語課,可以說是學校忽視音樂的教育,即使是有了音樂課,也多數會拿來作為單純的音樂講堂,絲毫激不起學生的興趣。審美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來培養,但是很顯然我國目前大多數的小學音樂教育課堂很難實現這點。
三、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建議
(一)教育方法的改進
作為音樂教師,首先應該端正自己的態度,重視審美教育對于小學生的重要性,通過正確的教育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西方國家非常重視音樂教育,他們普遍認為音樂是與自身修養有關,并且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感,所以,他們非常重視音樂的審美能力。例如英國對于音樂學科會有一個明細的分類,他們會將音樂分為音樂賞析課程、音樂歷史課、音樂實踐課等,充分展示音樂對于他們國家的重要性,我們也應該向西方國家學習,重視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學校作為知識傳遞的場所,重視音樂教育培養,可以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首先,教師就應該改變自己過去傳統的觀念,作為學生的一個榜樣,融入到學生中去,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其次,學校也應該呼吁大家對于音樂審美教育的重視,現在的教育不應該拘泥于應試教育,應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最后,教師應該設立正確的教育目標,讓小學音樂教育成為一門受歡迎的課程。
(二)創造藝術情境,營造學習氛圍
教師需要改變過去的教學方式,不再循規蹈矩地教授學生音樂課程。教師可以在教大家唱一首歌的時候,為大家創造一個藝術的氛圍,將教學內容填充進去,提高音樂的代入感,學生自然也會融入其中,精力集中。在這種氛圍之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提升,感受到音樂之美。例如教師在教大家唱歌,可以先講一下歌曲作者的生平、歌曲的創作背景,讓學生了解這首音樂,了解作者在創作這首歌時的感受。音樂可以說是一門綜合課,可以來自于學校、家庭、社會,或者也可以說來自于多媒體、音響、收集,那么小學音樂教育中,老師就要將這些素材整合起來,更加系統地教授學生。
(三)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興趣可以激發一個人的學習熱情,每個人遇見自己喜歡的事物,都會愿意花費精力投入進去。對學生而言,音樂鑒賞的興趣可以提高學生欣賞美的能力,有了欣賞美的能力,學生自然更愿意學習音樂。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想要提高學生音樂學習興趣,首先就應該讓學生學會聆聽,去感受音樂之美。教師也應該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梢愿鶕约哼@個學期的教學內容為授課班級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計劃、構建與教材相關的科學的思維導圖,按照自己的教學計劃穩步前行。教師應該重視教育的因材施教,尊重個體差異性。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打開音樂鑒賞的大門,帶領學生欣賞多元的音樂,長此以往,在這種積極的氛圍中,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一定會慢慢提高,審美能力也會不斷增強。
(四)擴大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平等,不是師生關系,而是一種互相尊重的關系,教師在課堂當中不是居高臨下的,而是走近學生的,幫助學生學會與音樂對話,感受音樂的力量,感受音樂之美。一首好的歌曲,聽只是一個開始,要教會學生去感悟音樂的魅力,去想象并在音樂中探索。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使用音樂這種特點,即使是一個普通的音樂練習,教師也應該運用專業的理論知識及演示進行講解,提高學生們音樂的專業知識和音樂素養。教師也應該注重提高學生們的音樂感知力,幫助學生理解作曲家的情感。尤其是優秀的音樂作品,學生對于感受的理解越到位,學生的表達往往會更加生動。
(五)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審美修養
教師傳道授業解惑,作為知識的傳遞著,需要去正確地引導學生,尤其是小學教師,對于小學生的價值觀會有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所以,為了使學生受益,要將正確的審美觀念教授給學生,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地學習,與時俱進,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從而引導學生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和審美能力。作為小學音樂教師在日常的音樂教案編寫、備課或者學習和工作中,都要不斷地去總結經驗、總結方式方法,同時也要鉆研音樂專業知識,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業務知識的扎實基礎可以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才有利于在日常的工作中反應靈敏,有利于自身審美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師在音樂課教學過程中也要增加自己情感的投入,只有自己真正地熱愛課堂、熱愛音樂才能感染學生。
四、結語
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增強,可以說音樂的審美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小學音樂教師要通過不懈的努力,提升學生音樂的欣賞水平,提升學生審美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在音樂的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多樣化教學,定期更新教學計劃,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各班音樂水平做出適當的教學調整,同時教師也要能夠因材施教,根據每班不同學生性格特點、學習能力、綜合素質進行不同的鼓勵和引導,循序漸進,尊重個體差異化。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學生在這種充滿情感而又輕松的環境中自然會更愿意學習音樂。教師可以偶爾做一些戶外的音樂教學,選擇合適的音樂,讓學生聆聽的同時更能身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之美,通過音樂教育,讓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有所提升,教師的教育目標得以實現。無論什么方法,都要做到讓學生真正地接受音樂,用音樂陶冶自己的情操,促進精神文明的發展。因此,對于教師來說,音樂審美的教學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參考文獻
[1]張貝尼.淺析高教音樂欣賞教育中審美能力的培養.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0).
[2]金悅.淺談音樂欣賞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吉林教育學院學報,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