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展穎
摘要:通過闡述法治在促進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歸納分析了鄉村面臨的農村法律法規不健全、農民法治意識薄弱、基層干部法治能力不足等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法律普及、提升基層干部法律素質的具體對策,以更好地推進法治鄉村建設,促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法治化;鄉村振興;法律體系;鄉土人情;鄉村治理
中圖分類號:D920.0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06-0173-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06.036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tudy on the legal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MA Zhan-ying
(College of Law,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00,China)
Abstract: By explaining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rule of law in promoting rural rejuvenation, some rural issues was Inductively analyzed, such as inadequate rural laws and regulations, weak peasants' 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and inadequate legal capacity of grass-roots cadres.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proposed, such as improving the legal and regulatory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laws, and improving the legal quality of grass-roots cadres,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countrysiole and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legal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legal system; local customs; rural governance
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高度重視。在中國,農民仍然是一個龐大的群體,農村問題仍是亟待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推行農村法治建設刻不容緩,有利于更好地落實德治和自治,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更好地健全鄉村治理體系。貫徹落實好法治,逐漸提高基層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有利于早日實現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促進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有序發展。
1 ?鄉村治理的理論依據和現狀分析
費孝通主張立足“熟人社會”,注重鄉土資源,提出用“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的方式來建設一個法治鄉村。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法治必將滲入到鄉村的各個方面。轉變以禮治為主的鄉土氛圍,鄉土社會需要法治這一時代要素。蘇力以法院下鄉收貸案為例,提出“為什么送法下鄉”這一問題,認為“倡導司法下鄉、送法下鄉與國家權力在中國農村社會的孱弱相關”[1]。
2016年,徐銅柱[2]通過論述“城鄉一體化”與“鄉村法治”的內在關聯,提出要建構一套全新的法治秩序重構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實現鄉村社會的現代發展,夯實依法治國的基礎善。且在2017年提出,要加強鄉村法治文化建設,維護鄉村社會秩序,為鄉村治理的法治化提供有力保障[3]。2018年,張帥良[4]立足鄉村振興背景下,指出法治鄉村建設應當遵循整體性、差異性和漸進性原則,遵循法治建設的新方針,以及在法治鄉村建設應中應當以鄉村公共法律服務為保障。2019年梁田[5]在分析美國立法經驗對中國鄉村振興法治建設的啟示中提出,中國可以采用“先完善部門法,后制定專門法”的立法進程,并完善立法服務工作,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從眾多學者的分析中可見,法治建設在中國鄉村社會的治理中必不可少。
2019年11月一則關于大學生否認村民撿蝦是撿漏的新聞進入大眾視野。湖南邵陽的劉正軒大學畢業回老家洞口創業,開辦了一個8 hm2的基圍蝦養殖基地,從2018年9月起,不斷有村民下塘撿小魚、蝦子,他稱每年損失達數萬元。政府人員卻稱,村民不完全是哄搶,“是撿的剩下的”[6]。既為同村人,村民卻明目張膽的進行哄搶,趕也趕不走,報警后,警察頂多呵斥兩句農民,并不會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警方走后,這種情況依舊繼續上演,有的村民還因為“撿魚蝦”被制止與工作人員發生沖突,報警并要求賠償醫藥費??梢?,現在的鄉村已逐漸遠離了“熟人”社會,變得越來越物欲化。淡薄的法律意識,讓部分村民以為法不責眾,或者用自己不懂法來搪塞政府。面對這種公開盜竊的行為,當地政府和村干部卻選擇了不作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種行為令人堪憂。照此以往,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回鄉創業難免會有些許擔憂。
況且,多地村民、官方甚至警方的這種言行在2019年多次曝光。浙江省嘉興市平湖鎮陳師傅和何師傅的上萬斤西瓜被摘光,報警后警方卻不立案,稱這不算偷,需自行和解[7]。河南省鶴壁市淇縣龐先生的西瓜屢次被偷,報警卻不見效,后龐先生拉住偷瓜婦女膝蓋時導致該婦女膝蓋破皮,該婦女報警后,在民警的調解下,認為這種“摘瓜”行為情節顯著輕微,龐先生反而賠償該婦女300元醫藥費[8]。宋先生滿載井蓋的半掛車途經河南省固始縣時發生側翻,33 t的下水道井蓋被附近村民搶光,宋先生稱自己勸阻根本無人聽,有的人還追著他打,當地警方卻稱,此事夠不上哄搶,少量完整的井蓋被村民拿走,屬于侵占,不構成犯罪[9]。這些案例無一不反映出中國鄉村治理仍然混亂,不止村民,甚至有一些村干部、政府管理者法治意識淡薄。
2 ?法治在鄉村振興中的必要性
2.1 ?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
引領鄉村振興,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中國全面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堅持依法治國,打擊黑惡勢力,建設法治鄉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意?;鶎又卫硎侵袊嫱七M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只有基層和諧穩定發展,國家才會欣欣向榮。加強法治鄉村建設,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鄉村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推進基層治理的法治化,讓社會生活依法而治,而不是靠某些人的個人勢力或者權威,嚴格遵循“法無授權不可為,法無禁止即可為”的法律原則,讓鄉村治理安定有序,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2.2 ?化解鄉村糾紛的有效手段
鄉土社會糾紛問題近年來炙手可熱,但是昔日“鄉紳”占據的權力、資源的絕對優勢已不再明顯[10]。要促進鄉村振興,便要形成一種穩定和諧的鄉土氣息,在急切尋找一種解決鄉村糾紛、救濟村民切身利益的途徑中,法治將是不二之選。在法治的威懾力下,可以使村霸不敢胡作非為,鄰里之間也可以不再為了一點小小的利益而鬧上法庭,傷了彼此的和氣。而且,用法治化解鄉村糾紛,更容易讓人民群眾心服口服,減少了因為同一案件而一直耿耿于懷繼而引發后續糾紛的問題,這樣,便會不斷化解矛盾,減少糾紛,創建共建共享的和諧社會。
2.3 ?振興市場經濟的必由之路
自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曾經落后的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由于社會的急劇變化改變了社會結構,使原有的社會中制約違法犯罪的機制被打破了,當沒有功能上可以替代的新機制時,違法犯罪就會大量增加[11]。在遠離熟人社會,出現高度人員流動的情況下,不少人為了謀取自身的經濟利益,存在交易不誠信、不當競爭等不良行為,嚴重阻礙了中國市場經濟的良好運行,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的增加,人們共同的道德意識和規范意識也逐漸淡薄,為了使市場經濟可以更加有序、規范運行,必須加強鄉村法治建設,形成良好的法治風氣,增強人們在交易時的法律思維,推動市場經濟的振興。
3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治理面臨的法律困境
3.1 ?農村法律法規不健全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制定和頒布了20多部農業法律、70多部農業行政法規和400多部涉農部門規章,以及一大批涉農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有力地推動了“三農”工作步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12]。但是,和農村治理有關的法律(例如《農業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等)都側重對耕地和資源做了規定,對農民、農村進行規范的法律并不多。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這是中國出臺的第一個全面推行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年規劃,考慮到政策的易變性及法律的穩定性,要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快速實施,還需要制定出一部專門性、有針對性、立法層次高的鄉村振興法。而且,關于農業方面存在著大量的立法空白,現有法律遠不能覆蓋農民的社會生活和鄉村產業的發展。有些法律過于抽象,人民不知如何運用,讓人民群眾做不到有法可依,轉而用一些傳統習俗解決問題,導致很多時候這些爭議話題并不能有效解決,繼而留下一些“后遺癥”。例如《村委會組織法》一方面規定了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又賦予村民選舉產生的委員會管理鄉村公共事物的權利,但《村委會組織法》并沒有具體明確兩委職責的邊界,在解決問題時產生摩擦在所難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中規定的“流轉”過于寬泛,沒有明確界定究竟什么是“流轉”、流轉來的土地經營權包括哪些權利義務等,這種情況可能會帶來認識的混亂、政策和措施的失當以及行為的失范,由此不僅會直接影響到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進程和結果,而且關系到農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方向前景[13]。為了保障農民權利的有效實施,涉及農業方面的法律體系需要系統地完善和加強。另外,中國農村發展已經與時俱進,新的矛盾和問題層出不窮,涉及農村、農業方面的法律、法規卻沒有及時修改和更新,與現在的農村改革不相適應。
3.2 ?農民法治意識薄弱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由此可見,法律意識應來自于人們內心深處對法律的真誠信仰、認可,并自覺地行使權力、自愿地履行義務。盡管自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農民的法律意識有了些許的提高,但總的說來,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知法用法能力不足依舊明顯。根據一項對全國269個村3 675個農民的調查數據顯示,有34.9%的農民表示社會生活中存在“權大于法”的現象,僅有17.9%的農民表示不存在“權大于法”的現象;另外在問及在當今社會犯法能否用金錢擺脫時,居然有34.1%的農民認為金錢可以擺平法律,僅有27.4%的農民認為不可以,還有38.6%的農民表示要看是否有關系[14]。如果個體對法律的公正性存在質疑,那么,其訴諸司法救濟的可能性通常相對較小,除非訴諸法律的行動本身是想利用司法體制的這種弊端,通過個人社會資本和權勢去影響法律,將“法律”為自己所用[15]。農民的社會生活實踐表現著對法律的“知情祛魅”過程,體現出對法律的懷疑和不信仰。
新時代下農民的法律意識依然處于低水平狀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農村地區經濟落后,務農的多是一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小學畢業者,且農民忙于農作物的耕種,也無暇顧及法律,認為這距離自己比較遙遠,多數農民對中國的法律制度、法律體系、法律精神都沒有一個基礎的概念,更不懂得如何去運用法律,這種對法律無認知的思想甚至導致農村違法犯罪的發生。例如2019年11月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h曼央龍村曼潘村民小組組長巖某為兒子辦婚宴時,使用了鄰村村民巖某提供的自烤酒,致使5人死亡,14人住院治療,究其原因是因為巖某用工業酒精兌到婚宴酒中[16]。同年在山東省新泰市洋流鎮上流杭村,劉某卻活埋了自己的孫兒。這些事例均不在少數,農民的法治意識亟待增強。第二,農民多是生活在一個“熟人”社會,在這種人流量小的情況下,人們更注重道德,趨向于尋求私利救濟,或者更有甚者選擇了忍氣吞聲。人們害怕像《秋菊打官司》的結局一樣,雖然秋菊勝訴了,但是回到村里卻感到了失落和彷徨,對她來講這場糾紛更像是一場人道主義的災難降臨到她身上。很多人不敢魯莽地訴諸于法律。因此,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思想水平的變化,有些年輕人對這種禮治社會是陌生的,應加強全民普法,增強人們的法治意識,采用調解和訴訟相結合的方式解決民間糾紛,用正義之矛、法律之盾維護自己的權益。第三,雖然農村掀起了普法熱潮,但是收到的效果卻微乎其微,這和普法的方式有關?,F在多是用出板報、發材料、貼標語的方式進行普法,極少有農民去關注,更不用說是用心研讀了,有的鄉村甚至利用廣播的方式每天進行灌輸,也不能調動農民的學法積極性和主動性。第四,法律訴訟費用是農民選擇法律途徑的攔路虎,他們更愿意私下解決問題,而不是尋求法律幫助。因此,如何強化農民的法律意識,讓人民群眾學法、守法、尊法、用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3.3 ?基層干部法治能力不足
農村基層干部既是黨和國家意志的傳遞者,也是農民表達訴求的傾聽者,在建設穩定和諧的新農村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鶎痈刹恳忠婪▽嵤┼l村振興戰略的理念,帶領農民群眾加強法治觀念,推進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改革開放40年來,基層干部的素質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相較于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無法適應新時代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當前,有些農村基層干部思想上存在“只為上不為民、只為表不為實”的嚴重錯位觀念,工作作風和思想素質堪憂,依法管理公共事物的能力明顯不足。2019年10月,河南省南陽市委書記張文深暗訪扶貧工作時,當看到村民住的是到處漏雨的房屋時,怒批基層扶貧干部:“我都為你臉紅”,并且聲稱對不起老百姓,一時爆紅了網絡?!熬珳史鲐殹辈荒苤皇呛昂翱谔?,要靠每一位基層干部實打實干的落實。然而有些基層干部不以服務人民群眾為己任,存在著濫用職權、以權謀私、急功近利的現象,忘記了自己身為人民公仆的職責所在,完全不以法律為判斷是非對錯的依據。根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干部職務犯罪約占鄉科級以下黨員、干部職務犯罪的48%[17]。2019年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大川村由于近幾年的非法采砂導致約46 hm2農田被直接破壞,超過260 hm2農田被間接破壞,數百名運砂車在記者眼皮下違法違規隨意進出,當地村干部及執法部門卻像患了失明癥[18]。四川省屏山縣新市鎮白花村的“紙片路”事件,當地村干部不僅侵占政府的補助及工程款,而且還向施工隊索要“辛苦費”,最后弄虛作假驗收該項目,建成一項“豆腐渣”工程[19]。這些腐敗行為無疑造成農村社會秩序的混亂,讓法治鄉村建設面臨著諸多困境?;鶎痈刹康目茖W文化水平落后也是阻礙農村發展的重要一步,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青壯年離開了農村去城市打拼,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也很少有再回家鄉工作的意向,于是,便出現了農村基層干部年齡大、學歷不高、科學文化水平低的現象,他們治理鄉村的思維是陳舊的,不能很好地變通適應現代鄉村的發展,無法為鄉村治理融入新的血液和活力,無法帶領農民很好地融入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大環境。
4 ?推動鄉村治理法治化的對策
4.1 ?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建設法治鄉村,必須要依靠完善的法律體系來推動。實務部門的調研和理論界的探討取得的共識是,鄉村戰略的實施需要體系化的法律法規來引領和支撐, 抓緊制定處于基礎地位的《鄉村振興法》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迫切要求[20]。依據科學立法、依法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深入研究鄉村的發展和改革問題,把有些行之有效的還未上升為國家意志的政策,可以納入《鄉村振興法》內容之中,用法律的力量把這些碎片化的政策整合起來。鄉村振興立法,必將為振興鄉村提供法律支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手段和路徑[21]。同時,隨著農村集體資產總量的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市場競爭逐漸頻繁,應盡快制定一部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組織架構、成員身份、權責關系作出明確規定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以解決立法空白帶來的矛盾。推進農村體系現代化過程中,對于抽象性和原則性強的法律,要進行細化和具體化,強化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可適用性。例如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要做出具體的法律解釋,明確對農村產權的確權、評估、登記、交易等操作規范,為農村土地流轉、產權抵押處置等提供法律制度支撐。同時,法律還要涉及鄉村醫療、教育、衛生、文化等各個方面,讓法律法規進入基層農戶,當群眾面臨問題時,可以找到切實有效的維護自己利益的法律法規,不僅有助于農民主體行使自己的權利,還可以促進農業農村的發展活力,推動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水平。對那些不再適應現在社會生活所必要的法律法規應盡快廢除或者修改,結合鄉土人情、客觀需要等情形,與時俱進制定出符合現在農民農村需要的法律,盡可能覆蓋農村的法治范圍。在修改時,還應考慮到如何更有效地實現鄉村振興,把鄉村振興戰略納入法治運行軌道,進一步明確鄉村振興的戰略地位、重點地位,強化立法修法決策和農村改革決策的科學銜接,推動農村依法治理,建設法治鄉村。
4.2 ?加強法律普及
中共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的特殊國情所決定,也中國在未來二三十年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征所決定。中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不能忽視農村,不能忽視農業,更不能忽視農民[22]。只有農民從內心保持對法律的信仰,才能實現中國農村的法治化,才能實現整個中國的法治化。
普及法律知識,培育新型農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考慮到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可以創新普法的方式,把復雜枯燥的法律條文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使法律法規不再形同虛設;同時要強調中國已有的法律援助和值班律師制度,使農民不再因為錢而恐懼訴訟,讓法律切實為農民所運用。在普法宣傳時,可以把法律條文融入小品、相聲、文藝匯演等方式中,提高農民的興趣,使人民群眾愿意聽、聽得懂,學會如何用法律維護自身的權利;還可以在農閑時設置法律知識競賽、有獎競答等方式,設置各種獎項,激發群眾的參與積極性,從而對法律知識記得更加牢固。其次,從基礎教育入手,在義務教育階段增加并著重強調思想品德中的法律知識,還可以增加一些課外法律讀本,讓人們從小成長于法律環境,接受法律知識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維和素養,在校園開展一些法律知識匯演等表演,或者布置一些類似向家長講述法律知識小故事的課外作業也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相比較政府的普法宣傳,鑒于每位家長都會重視孩子的教育,這個時候的家長或許更樂意去和孩子一起探討和學習法律知識。最后,要好好利用互聯網科技,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或者QQ空間等渠道普及法律新信息,增強法治內容的實時性和趣味性,宣傳法律正能量,讓農民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受到法律的存在,感受到法官審理案件時的公平正義以及各級領導干部對農村問題的重視,體會到中國是一個法治現代化的社會,鼓勵人民積極主動地運用法律武器實現自身利益訴求,逐漸實現從“送法下鄉”到“迎法下鄉”的轉變。當農民的法律意識不斷提升,逐漸感受到法治帶來的公平正義,農民才會慢慢改變厭訟的傳統觀念,才會更加相信法律、運用法律解決糾紛。逐步培養群眾對法治的尊崇和信仰,讓村民成為“主角”,體會到法律面臨人人平等[23]。法治才可以更好地作用于鄉村社會,繼而實現法治現代化的需求,實現鄉村振興。
4.3 ?提升基層干部法律素養
加強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促進鄉風文明、實現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仍然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2019年網絡爆紅了一個熱門術語“996”,其實不僅民營企業,很多基層干部工作甚至超過了“996”。精準扶貧、征地拆遷、招商引資、環境保護、民生民計等幾十個項目都需要基層干部來處理,但有些干部仍是一張報紙一杯茶過完一天的生活。在這種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現狀下,基層干部的思想意識、政治覺悟、鄉村情懷都需要加強。要積極組織村干部參與包括政治、經濟、思想等各個方面的教育,利用各種網絡教育平臺提升村干部為民服務的意識,培育懂農村、愛人民的思想意識,強化基層干部的責任心,切身實地的為人民謀利益。為了減少懶政怠政現象的發生,要加強對基層干部的監督管理工作,實施基層干部績效考核制度,結合各地的實際工作落實情況和經濟發展狀況,建立一個完善的黨內干部監督體系。同時,基層干部工作要保持透明化,通過信息公開欄進行公開,以便很好地接受人民監督,使基層干部的權利在陽光下實施,樹立村干部自覺接受群眾監督的意識,本區域得以有效治理。為了方便群眾監督,可以設置舉報箱或者公示上級電話號碼等,使群眾可以有效反應問題,問題得到及時解決。在多渠道的監管下,使基層干部樹立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形成不敢腐、不能腐的治理格局,做清正廉潔、為民服務的好干部。
此外,基層干部需要年輕化、知識化。鄉村要提供一個好平臺,采取一些激勵機制,多選拔一些優秀人才,鼓勵外出求學的學子回鄉工作創業,并想辦法留住他們,扎根農村,打造治理體系健全的新農村。可以實施鄉土人才培養機制,把鄉土人才納入縣級人力資源培訓計劃,加強與高校的合作,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技能培訓,完善農民工培訓形式、培訓內容和培訓機制,促進農村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源轉換,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24]。要加強并激發基層干部的法治學習能力和打造新農村的科學文化能力,讓基層干部不再因循守舊,要以發散的思維、創造性的方法打造現代化新農村,以推進農村經濟繁榮發展、生活和諧穩定為目標,因地制宜的選擇適合自己、適合農民的方式。
5 ?結語
在全面依法治國大背景下,對鄉村治理工作的開展要有一個新的認識,不斷加強鄉村治理法治化建設,提高鄉村法治化水平。結合當前實際情況,對鄉村面臨的問題進行有效治理,形成一個安定有序、和諧穩定的鄉村大環境,讓農民群眾能夠自如運用法律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 蘇 ?力.送法下鄉——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 徐銅柱.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鄉村法治秩序構建邏輯[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6(4):69-74.
[3] 徐銅柱,楊海鶯.鄉村治理中法治文化的缺失與建構——兼論村干部腐敗的治理[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6):135-141.
[4] 張帥梁.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法治鄉村建設[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5):37-43.
[5] 梁 ?田.美國農業旅游立法對我國“鄉村振興”法治建設的啟示[J].財經科學,2019(2):119-132.
[6] 網易新聞.養蝦大學生否認村民撿蝦是撿漏:拉都拉不住[EB/OL]..http://news.163.com/19/1104/01/ET3O81BL0001875 P.html,
2019-11-04.
[7] 觀察者網.晚上開車進瓜棚 上萬斤西瓜被摘光 算不算偷[EB/OL].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9_08_09_512842.shtml,2019-08-09.
[8] 觀察者網.西瓜被偷還要倒賠小偷300元 瓜農委屈哭訴:以后不敢攔了[EB/OL].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9_08_03_ 512123.shtml,2019-08-03.
[9] 澎湃新聞.固始警方通報“井蓋遭哄搶,派出所不立案”:涉事民警已停職[EB/OL].http://henan.163.com/19/0805/10/ELQE6ACI04398DQB.html,2019-08-05.
[10] 栗 ?崢.鄉土糾紛解決的路徑選擇與正義表達[J].中外法學, 2011(2):303-321.
[11] 蘇 ?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12] 陳延榮.善于運用法治思維推動鄉村振興[N].巴中日報,2018-06-21(5).
[13] 師連枝.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人力資源困局與對策研究[J].許昌學院學報,2019(3):114-120.
[14] 劉金海.現階段農民法律意識的調查研究——基于269個村3675個農民的問卷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68-74.
[15] 郭星華,邢朝國.從送法下鄉到理性選擇——鄉土社會的法律實踐[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0(1):129-133.
[16] 中國新聞網.云南勐海發生食物中毒事件致5死 涉事嫌疑人被控制[EB/OL].https://news.sina.com.cn/o/2019 -11-14/doc-iihnzhfy9283217.shtml,2019-11-14.
[17] 人民網.關注小村官成大碩鼠:去年全國各地村官吞22億元[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06 /c70731-25983283.html,2014-11-06.
[18] 殷俊紅.日賺數百萬的“黑生意”逼百姓賤賣農田 監管卻得了失明癥[EB/OL]. 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1904/16/t20190416_31861509.shtml,2019-04-16.
[19] 孟慶毅.嚴查責任“塌”杜絕“豆腐渣”[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9-01-31(2).
[20] 代水平,高 ?宇.《鄉村振興法》立法:功能定位、模式選擇與實現路徑[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19-27.
[21] 王春業.鄉村振興立法的必要性及建議[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8-08-02(7).
[22] 陳錫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5-12.
[23] 傅政華.建設法治鄉村 夯實全面依法治國根基 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全國法治鄉村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司法,2019(7):6-9.
[24] 王道榮.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主體性的缺失與構建[J].現代農村科技,2019(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