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國企改革進行了總體的部署,社會各界對于國企改革關注度越來越高,然而從目前的國企改革形勢來看,其結果還未達到理想狀態。此文將對四十二年來國企改革的歷程進行分析,通過當前國企實際情況分析目前國企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情況,提出進一步推動國企改革的新思路和對策。希望能夠更好地推動國企改革,更好地推動國有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國企改革;對策研究;新時期;問題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總體部署,隨后各地方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和方案。但是在實際改革運行過程中,發現國家出臺的策略并不詳細,地方政策存在著漏洞,使得很多國企改革思路不明,處于觀望狀態。此文將進一步地探究新形勢之下國企改革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希望能夠進一步地深化國企改革。
一、國企改革歷程
我國國企改革是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到今天已經經歷了四十多年的歷程,國企改革的成果有力推動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以及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總體而言,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78年到1983年,這一時期我國經歷了國有企業經營權的改革。主要是通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進一步的擴大國有企業的經營自主權的決定,使得企業擁有了一定的經營自主權,逐漸的成為了利益個體,從而提高了國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工作積極性,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第二個時期,則是1984年到1992年這一時期,實現了國有企業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進一步的實現了政企分離,使國企真正的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第三個時期則是1993年到2002年,這一時期國有企業的核心任務就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發展以及自我約束的市場競爭主體。第四個時期則是2003年至今,這一時期的核心任務就是要建立與市場經濟相匹配的國有企業產權制度和監管制度。同時進一步的釋放國企的活力和動力,使國有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更好地融入市場經濟之中。
二、新時期國企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總體方案尚未明確,地方改革缺乏指導和依據
新時期國企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其改革牽扯面更加廣,改革牽扯的利益關系十分復雜。十八屆三中全會雖然對全面深化國企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部署。然而至今國家層面仍未出臺關于國企改革具體內容的指導文件,部分省市雖然出臺了相應的改革文件,但是仍舊存在著管理體系、改革定位等不一致的情況。總的來說就是因為總體方案未明確,地方改革缺乏相應的依據,進而影響了國企改革的速度和效率。
(二)改革環境有待優化
到2020年為止,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已經歷經了四十二年的風霜,這四十二年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通過四十二年的改革,我們可以明確良好的社會環境是決定國企改革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國家也對于深化改革重大問題做了系列部署,進一步的明確了改革的大方向。但是社會中仍有部分人對于改革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甚至部分人認為改革國企就是動搖社會主義基本的經濟制度,是不利于國家經濟發展的。還有人錯誤的認為國企改革就是使國企退出市場經濟,完全的私有化。還有部分人認為國企改革應該把穩定結構作為首要任務。系列模糊的認知都對國企改革產生了不良影響,國企改革需要一個良好的改革環境。
(三)國企改革動力不足
影響國企改革成功與否的兩個主體,一個是政府,另一個就是國有企業自身。國企在我國經濟社會中地位比較特殊,它不僅僅在資源配置上有著一定的優勢,還在政治地位上有著獨特的優越性,因此進一步形成了國有企業固有既得的局面。現階段進行國有企業改革,要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必然要建立起新的制度,這毫無疑問要打破國有企業原有的利益格局,必然會觸碰到部分人的利益。因此,國有企業改革自身動力不足。
三、新時期國企改革對策研究
(一)加快頂層設計步伐
所謂的頂層設計是從全局出發,對某一個項目進行全方位、全層次、各要素的統籌規劃,從而更有效地集中有限的資源實現目標,這是一個自上而下決定的過程,也是一個各個要素聯合的過程。現階段國企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內容,由于改革體系的復雜性,國家必須加快頂層設計的步伐。由于國企改革是一個牽扯全國各地區的工作,因此此次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應該凝結全國各地方的智慧。由中央政府牽頭,各地方聯動,理論結合實際,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的改革經驗,打破部分領域的利益格局。首先,中央組建相應的小組進行專題研究,小組成員選擇應避免部門利益形成相互的制約。其次,改革步伐應該穩扎穩打,在頂層設計的領導之下,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對于具有直接影響的關鍵性事件,要首先響應改革措施。對于有待試點推廣的領域,可以逐步地完善。對于需要中央統一的內容,要盡快地明確內容框架和細節。最后,改革方案的實行要充分考慮到實施者的動力,確保他們合法的權益能夠得到保障,同時制定的方案和規劃要保障國有企業在社會主義中的核心命脈地位。
(二)創新國有資產管理機制
進一步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正確的處理好國有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關系,真正推動政企分開的事情。中央要統一指導思想,明確國有企業的改組建設,設定相應的體制制度,創新國有資產管理機制。首先,對于具有戰略性的產業以及國家關鍵性領域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從而保障對這些企業的控制力,實現政府保發展的目標。其次,將國有資本的投資方向轉向服務國家戰略目標,逐漸地投入國家安全、公共服務、民生、基礎設施等重要領域。再次,將完全競爭類的國有企業進行有序的退出,從而提高國企效益。最后,可以通過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的方法,展開股權運營,行使股權管理權利,更有效地配置資源,實現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進而減少對投資對象的干擾,有效地利用市場機制推動資本的合理流動,從而獲得更大的利潤,為國家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奠定經濟基礎。總之,必須要轉變相應的觀念,調整國有資產管理思路,實現政企分開,建立起一個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國有資產管理機制。
(三)加快現代企業建設
國有經濟從屬于經濟組織,因此它作為一個市場主體,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發展,首先,要進一步地規范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相應的股東大會。從而真正的形成一個各司其職、協調制衡的決策體系,強化其責任追究制度。其次,完善其選人用人機制,運用現代聘任制度,增加市場化的選聘比例,更好地發揮專業人才的專業作用。同時進一步完善退出制度,從而實現崗位的良性競爭。再次,發揮企業家的作用。一方面是企業家擁有真正的權利,能夠按照自己的職責獨立的行使職權,并且獲得合理的報酬,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和退出機制,從而推動企業的健康良性和持續發展。最后,制定激勵約束機制,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國企建設之中,全面推動國企改革,真正的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提高企業的活力,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優化企業決策機制
進一步的優化國有資本的布局,重新根據企業功能定位制定出符合國企發展的決策機制,從而更好地盤活國企資本存量,促進國有企業的發展。首先,國企要樹立正確的企業決策理念,現代企業的決策理念主要是群體決策理念有統一的指導思想,更好地使決策參與各方發揮各自的作用。國企要進一步的完善企業責任理念,科學決策理念,風險意識,發展觀念以及利益平衡理念等。其次,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進一步強化制衡機制,從均衡制約角度來看,企業決策機制必須建立在制衡機制之上,才能更好地協調國企內部各個利益者之間的關系。再次,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決策組織體系,要實現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類型的決策者擁有著相應級別的決策權利。從而使各個主體在國企運行過程中,對國企資本進行合理且有序的配置,使國有企業的決策更加科學快捷有效。最后,完善與企業決策相關的制度,例如權責制度,信息溝通制度,決策評價制度,激勵與約束制度,企業決策程序與方法等。使國企的決策更加的科學公正快捷,更好的推動國企改革的發展。
(五)提高國企工作者素質
國企應該積極地改變人才環境,積極地引進高素質高能力人才,不斷地加大對人才管理的資金投入。首先,國企應該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推動競爭上崗機制,科學晉升制度。為企業創造出一個優良的政治氛圍。不斷地鞏固工作人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強化工作人員的主人翁精神。引導工作人員積極地投入企業改革、管理等領域的工作。在企業創造出一個良好的環境。其次,國有企業黨支部要發揮其戰斗堡壘作用,黨員也要發揮出他們的先鋒模范作用,上級黨組織為下級黨組織服務,從而進一步的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為黨組織以及國企發展等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再次,國企應該秉承著“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提升福利待遇,為員工提供更加廣闊的交流平臺,進一步的提升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最后,只有不斷的打造一個創新型、學習型、專業型的國企氛圍,才能夠及時的把握市場信息和科學技術,走在科技的前沿陣地,才能更好地發展國有企業,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四、結語
此文論述了國企改革的歷程,分析了現階段國企改革存在的問題,并根據我國實際情況提出了新時期國企改革的對策,希望能夠進一步的深化國企改革。然而,由于筆者的時間和能力有限,文中部分結論值得進一步商榷,希望各位老師不吝賜教,也希望能夠引起廣大黨同仁的關注,共同推動國有企業的改革。
參考文獻:
[1]彭建國.國企改革“八問”[J].國企管理,2020(1).
[2]孫連才.打造政府平臺公司促進地方國企改革[J].中國工業評論,2016(12).
[3]郭文婧.國企改革的關鍵繞不過“政企不分”[J].產權導刊,2014(10).
[4]國企改革 一場大力度的攻堅戰[J].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2015(10).
作者簡介:苑博洋(1993—),男,遼寧葫蘆島人,助理工程師,渤海大學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與現時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