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利
摘要:開展農村集體“三資”清理行動,是維護農民群眾切身利益、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對于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持續開展農村“三資”清理工作,不斷夯實村集體增收基礎,提升村級治理規范化水平。本文通過闡述新時期農村集體“三資”清理主要原則,深入分析主要現狀,提出對策建議,旨在引導廣大村級組織依法清理“三資”,實現農村“三資”規范管理、良性運營。
關鍵詞:新時期;“三資”清理;原則;現狀;對策
隨著新時期農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管理越來越成為廣大群眾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也是許多農村干部容易出現違法違紀問題的領域。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以及農業農村等部門要求各級黨委政府把農村集體“三資”清理作為一項嚴肅政治任務,以村集體所有的經營性資產和資源性資產為重點,對農村“三資”管理使用情況進行全面清理,盡快托清村級資產資源資金底子,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路徑,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保障。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村集體“三資”清理的重要性,準確把握清理原則,深入分析存在的現狀問題,通過有效途徑加強“三資”清理,堅持動真碰硬、狠抓落實,保證“三資”清理行動有序推進,通過集中清理行動,促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家底明晰、管理規范、集體增收、班子有力”的目標。
一、村集體“三資”清理遵循把握的原則
(一)突出依法依規原則
新時代經濟發展背景下,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群眾對村集體“三資”清理的認識提高和訴求增多,加強和開展村集體“三資”清理工作遇到了新挑戰。因此,在農村集體“三資”清理全過程中,認真遵循國家在農村“三資”管理方面頒布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要在準確把握和嚴格執行上下功夫,特別是在一些“三資”問題認定、處理處置和責任追究上要始終堅持依法依規。
(二)體現客觀公正原則
清理時要密切結合農村實際,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實事求是,講究客觀公正,突出重點工作,科學界定個人與集體、前任與現任、失誤與舞弊等責任。處理違紀違法問題時,要抓早抓細抓實,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依據實際問題,根據情節輕重追究有關負責人和當事人的責任,堅決打擊處置違紀違法行為,讓群眾明白 還干部清白。
(三)保持和諧穩定原則
村集體“三資”清理重點是在完善、提升、查缺補漏上做文章,這就要求一切清理行動與國家相關部署要求保持一致,經得起實踐檢驗。特別是要在保障農村和諧穩定的基礎上開展清理工作,強化問題意識,有序推進重點工作,穩妥化解矛盾糾紛,把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有效防止引發群體性事件,為全面打造和諧、穩定、文明、幸福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四)堅持群眾參與原則
從農村集體經濟的組成上來講,農村“三資”是其最為重要的一部分,農村經濟的全體成員擁有其所有權[1]。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著對農民群眾、對農村集體高度負責的精神,充分發揮群眾主人翁作用,全力保障村務監督或民主理財小組成員、村民代表參與村級“三資”清理,切實確保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形成群眾參與“三資”清理的強大合力,推動清理責任落實、成效落地。
二、村集體“三資”清理的現狀問題分析
近年來,黨和國家始終把村集體“三資”清理作為加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工作,部署開展村集體“三資”清理行動,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壓實主體責任、廣泛宣傳動員,探索了有益經驗,取得了初步成效。比如,2019年4月份以來,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開展村集體“三資”清理行動,堅持試點先行、逐步鋪開的工作思路,系統化部署、專班化運行、立體化排查、精準化整治,目前61個試點村共收回應收欠款300余萬元,收回“四荒”地等共計5 600余畝,預計每年能增加集體收入近200萬元,實現了群眾擁護、干部支持、集體受益的效果。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各項事業發展,各地區農村之間存在著“三資”清理重視程度不均衡、工作專班不專、成效不明顯的問題。
(一)“三資”清理意識淡薄
隨著市場經濟和農業農村經濟的深入發展,受農村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鎮村干部社會主義價值觀樹立不牢,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高度的責任感,對村集體“三資”的具體管理上關心少,造成清理責任落實不力。有的鄉鎮黨委書記不重視,把清理工作推給分工同志,鄉鎮專班盯靠不實,促使清理行動打了折扣。
(二)宣傳發動不充分,宣傳氛圍不濃厚
一些鄉鎮在村集體“三資”方面存在缺乏深入宣傳的現象,局限于上級布置的目標任務,存在“等一等”、求穩怕亂思想,遇到困難就束手無策,不敢動真碰硬。一些村村民的參與“三資”清理熱情不高,鎮、村干部排除實際問題不到位,營造清理氛圍時不濃厚,造成部分群眾對“三資”清理產生抵觸等不良傾向。村務公開具體實施中存在內容隨意、形式流于表面的現象,而村民對村級事務關心少,導致基層存在矛盾沖突[2]。
(三)清理工作機制不健全
當前,我國一些鄉鎮部門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建立健全集體“三資”清理機制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或短板,對“三資”清理評價體系建立和完善不夠重視,對“三資”清理缺乏有效的關注。一些鄉鎮在村集體“三資”清理培訓方面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僅僅停留在簡單的教育培訓上,在培養清理方式上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在長時間內難以形成科學完整的清理體系。
三、加強村集體“三資”清理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清理責任感
各級黨委政府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統一思想認識,樹牢“四個意識”,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切實增強開展農村集體“三資”清理行動的信心和決心。全面強化“三資”清理的組織領導,壓緊壓實責任、凝聚清理合力,充分調動全鎮方方面面的力量,盯緊關鍵環節,精準施策發力,始終保持村集體“三資”清理勁頭不松、力度不減、節奏不變、標準不降,把清理行動抓緊抓細、抓出實效。
(二)抓實抓細宣傳引導,著力營造清理氛圍
要立足新時代農村集體“三資”問題實際,高度重視“三資”管理狀況和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把“三資”清理與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起來,采用宣傳車、大喇叭、明白紙、承諾書等多種方式,開展卓有成效的宣傳發動,確保人人皆知、家喻戶曉。持續把黨員干部發動起來,引導他們積極配合、主動參與,引導帶動農民群眾,打好打贏“三資”清理的人民戰爭。加大正面典型、反面案例宣傳力度,進而對拒不整改、心存僥幸的人形成強大震懾。
(三)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統籌抓好清理整頓
收回“三資”只是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工作的基礎,關鍵是要對村集體“三資”清理徹底,加大“三資”規范管理力度,堅持以“三資”清理為切入點,建立健全監管制度,堵塞管理漏洞,真正形成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機制,確保集體“三資”高效利用、發揮最大效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建立健全相應的章程制度,確保廣大集體成員能夠依法依規地行使民主監督權力、民主管理權力、民主決策權利[3]。抓實清理專班機制,鄉鎮工作專班直接進村,高度關注、專人盯靠,指導督促好清理工作,細化分工、責任到人,一項一項抓清理整頓,形成強大清理攻勢。
參考文獻:
[1]林秋容.試論加強農村“三資”管理的對策及合理化建議[J].財會學習,2017(9).
[2]王文.淺談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7(7).
[3]李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