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人才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正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學習時,就心理因素而言,可分為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兩大類。智力活動的開展和學習的有效進行,必須依靠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與智力因素相比較,非智力因素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和環(huán)境的影響形成,是可以培養(yǎng)的。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非智力因素,已成為當前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是首要任務,這一任務完成好了,才能為學生掃除成才路上的障礙。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2-01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63
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興趣、性格、目標、抱負、信念等方面。它屬于人心理能力中的情緒能力和行為能力,對認識過程起制約作用。
一、非智力因素對學習的制約作用
(一)動力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一種心理機制。它能夠促進學生智力的健康發(fā)展,提高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求知欲旺盛,注意力集中,提高自制力。這就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使其智力發(fā)展和能力發(fā)揮。
(二)定向作用
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起著定向作用,它把學生的認識和行為統(tǒng)一起來集中于學習活動,用于記憶、想象和思維及所觀察的事物和所學習的內容等方面。
(三)鞏固作用
任何形式的學習活動,從來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都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即使是學生的學習活動,也不僅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能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毅力,使學生努力地克服各種困難。因此,培養(yǎng)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就能使學生經常保持刻苦學習的習慣,不斷取得進步。
(四)彌補作用
“笨鳥先飛,勤能補拙”這句俗語蘊涵著深刻的道理:如果一個人的智力發(fā)展不好,但他的非智力因素能較好地發(fā)展,是可以彌補其智力的不足的。如愛迪生為人類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愛因斯坦說過,他成功的公式是:“A=X+Y+Z”,其中A表示成功,X表示艱苦的勞動,Y表示正確的方法,Z表示少說廢話。在他成功的三個因素中,只有Y屬于智力因素,而X、Z均屬非智力因素。由此可見,一個人成功與否,并不完全取決于他的智力、天賦如何,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長過程中,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心理學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能很好地促進智力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能主動地去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和創(chuàng)造,從而推動學生智力水平的提高。語文是一種基礎性的交際工具,小學語文教學要通過語文訓練使學生初步掌握語文工具,提高學習能力和認識能力,并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接受思想教育,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遵循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在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同時,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我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個問題做了如下嘗試。
(一)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
所謂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這種活動,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標進行,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一種內部動力。
長期的有意義的學習,如掌握某一門學科的知識,需要個體不斷地做出積極的努力,把新材料組合到自己的參照系內。它要求個體具有堅持不懈以及提高對挫折的忍受力等這樣一些意志與情感方面的品質。所以,要使學生在學業(yè)上取得較好的成績,首先要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需要的具體表現(xiàn)。在一般情況下,學校教育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很大的作用,而學校教育又主要是通過教師進行的,因此,教師應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通過各種途徑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正確而穩(wěn)定的學習動機。
1.制訂學習目標。以往的語文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每一節(jié)課都由教師制訂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學生帶著教師提出的問題去學習,幾乎沒有一點自主權。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肯定不高。為了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應開展目標教學,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教師要幫助學生制訂適當?shù)膶W習目標,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能提高學習積極性。要想使每個學生都能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每個單元的開頭,教師首先應向學生闡明教學目的和要求,在教學新課時,要求學生自學,學會質疑,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生了解了自己的具體學習目標后,內心便產生了巨大的動力,學習效率自然能夠提高。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所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境中,讓學生產生弄清某種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引發(fā)他們探求性的思維活動。學習新課時,往往要有一個導入新課的開場白。教師應根據(jù)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例如,在教學《驚弓之鳥》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入的:“一只大雁在天上飛,你能用什么辦法把它弄下來?”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有的說:“用石頭把它打下來。”有的說:“用槍打。”還有的說:“用箭射。”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此時我又提出問題:“古時候有一個人,他不用箭,只拉了一下弓就把大雁射了下來了。你們想不想知道他為什么有那么大的本事呢?”學生一聽,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睜得大大的,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來龍去脈。這樣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形成懸念,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這樣能增強學生的求知興趣,激發(fā)學生探求新知識的動機。
3.開展學習競賽。小學生年齡小,好勝心強,愛表現(xiàn)自己,因而競賽活動特別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競賽過程中,學生的成就感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有所增強,學習效率能得到很大提高。教師要通過組織適度的競賽,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生字教學比較枯燥,學生極易出現(xiàn)疲憊的現(xiàn)象。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比一比哪個小組默寫出的生字多;或進行詞語接龍比賽,哪組的速度快,準確率高,就獎勵一面紅旗。這樣,既達到了教學生字詞的目的,又使學生保持了高漲的學習熱情。
(二)學習情感的培養(yǎng)
情感是人類行為的動因,它在認識的基礎上產生,并對認識起著正反兩方面的動力作用。積極的情感能直接轉化為學習動機,它是一切活動強有力的發(fā)動者和鼓舞者,并能推動人的智力發(fā)展,使人不斷地探索新的知識,保持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努力克服困難。情感有調節(jié)作用,能引起和維持人的行動熱情,還有排除障礙的功能。因此,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應十分注意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感,使學生能夠津津有味地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1.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感人肺腑、千古傳誦,作者憑借豐富的語言文字來傳達或激昂、或深沉、或豪放、或婉約的情感。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透過文字的表象,啟發(fā)、引導學生去觸摸作者感情的脈搏,激活學生內心的情感,引起共鳴,以達到思想教育和知識教育的全面目標。
2.創(chuàng)設情感環(huán)境。情感的激發(fā),能撥動學生的心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設一個有聲有色的情境,能烘托出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與課文產生共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文章的具體內容出發(fā),展開豐富的想象,聯(lián)系實際,把全部感情融入課文的情感之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緊緊抓住課文,充分地利用PPT、電子白板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出一種形象生動、聲情并茂的教學情景,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意境中,牽動學生的情感,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
三、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興趣是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體驗相聯(lián)系的。興趣對小學生的學習活動非常重要。教師應通過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把課上得生動有趣,從而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我愿學”“我想學”“我要學”的狀態(tài)中,學習的效果才會事半功倍。
(一)利用直觀教學
心理實驗證明,人的感官越接近實物的原狀,接收信號所花的時間就越少,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就越快。這種原理運用于教學中,就發(fā)展為直觀教學。通過直觀演示,改變對學生的教學方式,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師要通過直觀教學,使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課文,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以此來鞏固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講究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各種教學方法本無優(yōu)劣之分,關鍵是如何加以恰當組合、揚長避短、靈活運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特點,教師可以采用邊讀邊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進入課文的角色之中,根據(jù)課文內容親自去演一演,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一般能夠維持20-25分鐘,大約在半節(jié)課以后,學生就會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疲勞等現(xiàn)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把游戲活動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通過豐富多彩的游戲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教師的教學設計合理,開展游戲活動適時適量,才能更進一步地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得以保持和提高。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把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注意發(fā)揮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使學生真正成為高素質的新時代青少年。
參考文獻:
[1]劉麗清.淺談非智力因素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03.
[2]苗潤玉.小學生非智力因素發(fā)展與語文學習關系的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
作者簡介:張金芬(1970.1— ),女,漢族,甘肅民勤人,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