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我國教育革新正處于深化發展的關鍵階段,教育部適時提出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歷史學科在幫助學生認識國情、培養學生愛國情感上意義重大,故而中學教師需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基于中學歷史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在闡釋其重要性的同時,提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策略與方法,以期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中學歷史教師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學歷史;核心素養;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0-0019-02
引 言
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各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文化日新月異。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背景下,加快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是提升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必由之路?;A教育在這一環節中尤為重要[1]。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正處于全面深化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改革深化工作中的關鍵一步。歷史學科在增加學生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學生愛國、報國信念,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正確的“三觀”意識上意義重大。因此,中學歷史教師應積極響應教育部教學改革行動,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創新培養方法。
一、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文化基礎是指文化是人類的根基,學生需要學習和儲備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知識和技能,從而發展成為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自主發展是說學生能夠自主、有效管理個人學習和生活,挖掘自身潛質,在實踐中鍛煉自己,能以處變不驚的態度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學生若能在實現自我追求中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積極投入社會主義偉大的事業中,則符合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宗旨[2]。
二、中學歷史核心素養內容
核心素養體系的培養依賴于各個學科課程的實施。歷史核心素養的內容,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史觀和方法論,是學習和探究歷史的核心理論和指導思想。學生只有運用唯物史觀才能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學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掌握并運用唯物史觀去思考現實問題。時空觀念是指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這種觀念的形成可以幫助學生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于具體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從而不易產生恣意妄斷的行為[3]。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方法來收集可靠的史料,從而努力還原真實歷史的態度與方法。這需要教師培養學生解讀、轉化、比較史料的能力。歷史解釋著重考究學生基于史料理性分析史事,做出客觀評判的能力。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習和歷史認識在思想、觀念、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重要體現,是實現歷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標志,是以“人”的發展為追求,以構建學生積極的價值體系為終極目標[4]。
三、歷史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的途徑
1.全面認識核心素養內容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要求教師個人應全面解讀好核心素養的五大內容,并將其恰當地滲透于教學實際中。中學歷史授課對象為中學生,包括初、高中生??紤]到初中生年齡較小、認知能力不健全的特點,歷史教學不應刻板、理論化。唯物史觀不是讓教師在教學中進行純粹的理論傳輸,而應將其中道理滲透于歷史史實中[5]。時空觀念在課程考核題目中常表現于固化的單項選擇題。教師在課程考核中,應盡量減少歷史事件的時間、人物知識點的占比,而多出探究性、答案多元化的問答題,以此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學會用時空觀念整體把握史實脈絡。這樣一來可以打破學生對歷史學科枯燥、無聊的慣常認知。史料實證旨在培養學生解讀、轉化、比較史料的能力,把重心應放在創新教學手段上。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資源,通過播放史學家講座、紀錄片和電視劇的形式,給予歷史解釋中所需的史料,豐富課堂形式[6]。
教師要格外重視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這是歷史學科教學的要義所在。教師要培養自己講故事的能力,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建黨史、發展史。從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個人史切入,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五大核心素養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融會貫通。歷史教學也應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為主,讓學生學會用歷史的眼光和思維去分析問題,發揮歷史教育真正的價值與意義,而并非死記硬背一些史料要素。
2.培養自主探究意識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掌握合作探究式教學的關鍵點,指導學生參與小組討論,在溝通交流中思考,以此促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自主探究能力是教師讓學生參與到自主探究活動,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學習興趣,養成自覺思考和探究的學習習慣。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中國古代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這節內容時,教師可布置如下探究任務,即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思考人類從哪里來,我們的祖先可能生活在哪里,那時的生產生活工具有哪些……小組成員依次發言,最后選出學生代表回答。這類問題的答案并不唯一,對沒有接觸過歷史的學生而言,其答案自然腦洞大開,判斷結果也因人而異。這種方式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后續“謎底”的記憶和認知[7]。因此,教師應在課前準備好探究性問題,課中給予適時引導,讓每位學生都融入課程活動中。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形成,能夠促進他們在今后生活工作中始終保持一顆好奇心,擁有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自主探究意識。
3.創設問題情境的教學實踐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在《五步教學法》中提道:教師可通過創建真實的情境,用情境中的問題刺激學生思維,繼而學生提出思考和假設,最終在情境中檢驗方法的可靠性和真實性來活躍課堂。基于此,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創造合適的情境,以此輔助學生更好地記憶歷史要素和重大歷史事件,形成時空觀念。例如,在教學高中歷史“抗日戰爭”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憶過往戰爭的時間線索,了解發展脈絡,通過播放紀錄片進一步幫助學生了解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犯下的累累罪行,并針對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原因、如何擴大侵華范圍及中國人民如何英勇抗戰等問題進行探討,激發學生因自然而生的愛國情懷產生的學習熱情。這種情景式代入環節在活躍教學氣氛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沿用此類教學方法時,仍需不斷地創新和實踐,鼓勵學生在情境中積極發言,大膽表達個人想法,這對后續課程的開展有推進作用[8]。
4.拓展第二課堂
馬克思說過,歷史自身其實是人類漫長自然史中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長成為人這一過程中現實的部分。這就是說,歷史是切實存在于過去的現實,即便歷經了千百年的社會變遷,歷史還是能以文字、建筑、影像等形式為我們所認識。教師講學和歷史課本是學生了解歷史的直接來源,但教師絕不能忽視第二課堂的作用[9]。具體而言,第二課堂可由教師引領學生參觀博物館來完成,如到秦兵馬俑博物館感受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增強勿忘國恥、壯心報國的家國情懷;就近而言,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在清明節假期到本地的烈士陵園開展祭掃活動,在掃墓和祭奠先烈的過程中感受英雄奔赴前線、浴血奮戰的忘我精神。教師在這些實踐活動中要做好歷史講解工作,結合課本深入淺出地給學生講解相關的知識,充分發揮好第二課堂對教學培育過程中的重要啟發作用,激起學生對歷史學科真實性的感受,明確學科意義,學會以史為鑒,用歷史的眼光考慮和解決現實問題[10]。
結 語
綜上所述,中學教師在教學中對核心素養的培養與否、培養途徑的正確與否,是關乎其教學成果成敗的重要因素。但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需要三至五年,甚至更長的歷史學習時間。中學歷史教師任重而道遠。筆者認為,教師可通過本文所述的四種途徑,即全面深入解讀歷史五大核心要素出發、鍛煉學生自主探究問題意識、創建情境式教學實踐、拓展第二課堂,在教學中不斷滲透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馬麗.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核心素養”滲透研究[J].學周刊,2019(23):43.
譚永清.關于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的研究[J].學周刊,2018(26):26-27.
李新英.淺談初中歷史教學對歷史核心素養的解讀[J].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7(02):71-73.
吳盡興.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9(06):101.
方亞玲.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問題式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彭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教學建議[J].教育現代化,2017(06):162-164.
張曉林.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J].才智,2017(07):37.
馬瑞,劉婭楠.新課改下中學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探討[J].教育界(教師培訓),2019(10):33-34.
陳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01):112-114.
王巧琴.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構成[J].亞太教育,2016(02):264-265.
作者簡介:李孟秋(1994.6—),女,四川蓬安人,碩士學位,初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