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的教育理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小學低年段的音樂學習中是非常適用的,即解放雙眼,體會不同文化的音樂美;解放雙手,小指揮家引領旋律美;解放大腦,聲部創編發現和聲美;解放空間,小型音樂會增強自信心;解放時間,以終為始,拓寬課外知識面;解放嘴巴,正面評價提升審美素養。本文以蘇教版二年級唱歌教學為例,依托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對提升學生音樂審美素養的策略展開分析。
關鍵詞:“六大解放”;審美素養;唱歌教學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0-0091-02
引 言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解放兒童的雙眼、大腦、雙手、嘴巴、空間、時間”六大解放理論。筆者發現,在小學音樂唱歌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踐行“六大解放”的核心思想,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培養提供了有效的路徑和方向[1]。
一、解放雙眼,體會不同文化的音樂美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小學低年段的學生需要聆聽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的兒歌、童謠及小型器樂曲或樂曲片段,初步感受不同的音樂風格。在蘇教版二年級的音樂歌曲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通過解放雙眼、放眼全球的形式,找尋不同文化、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樂曲、童謠等,充分感受音樂的音程美、旋律美、節奏美、和聲美。
例如,在二年級上冊《打掌掌》一課教學中,教學目標需要學生通過節奏的律動,感受民間童謠的韻律美、情境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學習《打掌掌》后,回憶民間童謠《小老鼠上燈臺》《城門城門幾丈高》《十二生肖》等民間童謠。學生可以用相同的節奏自然跟讀,充分感受二四拍強弱關系的規律性和韻律美,同時感受原汁原味的中國民間童謠的魅力。同時,教師還請有英文兒歌基礎的學生讀一讀英國原版童謠Mother Goose, One Little Finger, The ABC Song等,感受異國民間童謠的韻律美,并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討論:“你最喜歡哪一首?為什么?將你美好的情感傳遞給其他同學?!苯夥烹p眼、放眼全球的音樂課堂學習,讓學生親身觀察音樂、體驗音樂的內在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還讓學生從微觀上感受到了音樂無國界,音樂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語言。
二、解放雙手,小指揮家引領旋律美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在低年級段“前運算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技能,同時,這一時期也是兒童學習音樂的最佳時期,可以充分培養兒童的審美能力和歌唱技能。低年段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現階段的學情特點——動手能力強,給學生提供直接體驗和感受音樂美的機會。例如,在二年級歌唱教學中,教師則可以邀請一部分學生以“小小指揮家”的身份,參與到自學、互學的教學環節中。又如,在學唱《春曉》的過程中,教師可邀請不同的學生到講臺前,用自己最鮮明的動作區分音樂的強弱、快慢、長短,讓臺下的學生能清楚地明白音樂要素的關系,并能跟隨“小指揮家”的指揮動作,表現音樂要素、演唱歌曲。再如,在《報春》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邀請“小指揮家”先分組討論四分休止符“0”的動作表現,有的學生用實心拳頭,有的學生用暫停鍵,有的學生用零表示,然后再邀請“小指揮家”在臺前指揮大家在歌曲演唱中注意四分休止符的停頓。低年級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教師應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點,釋放他們愛操作的小手,抓住他們對音樂的好奇心,將旋律美的種子深深扎根于他們幼小的心靈里,為其以后音樂靈魂的構建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解放大腦,聲部創編發現和聲美
2018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現代化背景下,高校要積極投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之解放大腦,更是富有遠見地說明了創新人才培養的根本途徑,激勵學生不固化思維,大膽創新創造,在音樂的創造中,提升綜合素質。例如,在教學二年級《春天的小河》這首歌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春天的絢麗多彩、香氣迷人等場景,激發學生通過簡單的創編體會音樂的和聲之美。
師:“嘩— 嘩— |嘩— 嘩— | 春 天的? 小 河| 在? 干嗎?”
生:“嘩— 嘩— |嘩— 嘩— | 春 天的? 小 河| 在? 流淌!”
接著,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用不同的節奏以及一問一答的形式演繹春天的問答。最后,教師會用音程代替節奏,引導學生學習歌曲。學生完整地演唱全曲的第一部分;歌曲的第二部分,學生用自己創編的擬聲演唱歌曲。
“嘩? ? ?—? ? 嘩 —| 嘩? ? —? ? 嘩? — |”
“啦啦? 啦啦? 啦 — | 啦啦? 啦啦? 啦? —|”
第二聲部旋律與歌曲的第一聲部相互融合,形成美妙的二聲部合唱。教師可讓學生仔細品味自己的創編成果,學生也能更深入地體會自己創編的音樂的韻律美,將二聲部的情緒、速度、音量都表現得恰到好處。
四、解放空間,小型音樂會增強自信心
在低年段的小學音樂課堂中解放兒童的空間,就是給少年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兒童提供廣闊的展示舞臺,為兒童進行思維的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為兒童合作互助、展現自我,自信表現音樂、表達情感創造了機遇和平臺。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生肖樂園》這首歌曲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利用課堂最后15分鐘,展開小組交流、合作,形成匯報形式的小型音樂會。有鋼琴曲片段獨奏《小狗圓舞曲》、女生集體舞《十二生肖》、童生齊唱《小花貓和小老鼠》、二人相聲《老鼠拜年》、獨幕劇《杰克和吉瑞》、男生齊唱《數鴨子》等。此外,筆者還利用網絡平臺將小型音樂會錄制成視頻,利用簡單的視頻軟件,加上字幕、片頭、片尾,再將音像資料發送給家長。家長可通過云端平臺與學生一起感受音樂的魅力,欣賞學生的自信和陽光。
在學期結束時,筆者會邀請家長代表作為神秘嘉賓加入“親子音樂會”的演出中。學生開始不知道家長的到來,現場神秘感十足。家長的“突然降臨”,讓學生既興奮又緊張。有的家長會在學生歌曲演唱中加入一段舞蹈;有的家長會在演奏中加入朗誦、獨唱;有的家長雖然沒有表演,但會臨場給學生獻上一束花。這些臨場的“小驚喜”,能讓學生在驚訝之余保持鎮靜,繼續表演,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保持良好的臨場發揮能力。
五、解放時間,以終為始,拓寬課外知識面
美國著名的思想家史蒂芬·柯維先生在他的巨著《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提出:任何事情都是兩次創造而成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需要以智力創造為第一層面,體力創造為第二層面。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就是指音樂課上的學習只是40分鐘的短暫的激發興趣,而課后無限制時間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內驅力。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上的40分鐘,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欲望,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音樂、自主研究音樂、自主尋找音樂素材的學習動力。
例如,在二年級下冊《都來做音樂》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通過欣賞不同打擊樂器帶來不同風格的樂曲,感受中華大地各族人民的風土人情。筆者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時,增加了課外知識大搜尋的重要環節,要求學生通過互聯網、史料記載,找尋跨越時間界限的打擊樂器曲目。在第二課時中,學生借助PPT,用“小先生教學”的形式,給全體同學介紹了美國打擊樂團帶來的《鍋碗瓢盆進行曲》《籃球交響曲》《裝修工人交響曲》,以及國內女子打擊樂團帶來的《身體節奏》、日本的太鼓表演、韓國的長鼓表演。當“小先生”在授課時,還會借助師生問答的環節,使學生了解不同國家、民族的不同風土人情、樂器特點、曲風特點?!耙越K為始”的教學模式,充分解放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將課內、課外有效結合起來,不僅讓學生有效掌握了基本知識,還有效激發了學生課外知識領悟的求知欲和獲取知識的愿景。
六、解放嘴巴,正面評價提升審美素養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音樂課程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著眼于評價的判斷、激勵與改善的功能,通過科學的課程評價,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動力,提升音樂的審美能力。在低年級的音樂課程評價中,教師可以完全解放學生的嘴巴,帶領學生說一說別人的演唱、音樂要素和表現力、韻律都有哪些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教會學生用正面語言進行評價,如“我覺得……唱得很好,特別是……的強弱關系處理得當,值得我們學習”“我認為×××同學的韻律非常優美,值得女孩子廣泛學習和分享,男孩子如果愿意也可以加入其中,這樣我們就能一起分享快樂、感受音樂”“我覺得我今天表現得不錯,在律動上有很大的進步,相信下次肯定會有更多的收獲”……學生通過日積月累的正面積極地說自己、評別人,激發了不斷樂學、好學、共分享、共賞識的意識,形成了輕松的學習氛圍,為學生音樂審美素養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結 語
當然,音樂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課堂教學就能提高的?!傲蠼夥拧辈⒉皇仟毩ⅰ我坏貙嵤?,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綜合運用、融會貫通,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活動,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葉晨琳.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的運用[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1(02):95-97+102.
作者簡介:戴海蓉(1984.10—),女,江蘇海安人,副校長,一級教師,南京市棲霞區優秀共產黨員,棲霞區優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優秀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