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青
摘 要: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的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發現存在的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管理工作,提高教學效率。文章以成績分析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為例,將學生的成績進行較為客觀的分析,為教師進行科學的教學管理提供依據,從而合理調整教學計劃,提高學生的成績。
關鍵詞:研究方法;成績分析;應用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常規課題“文化自信背景下閩臺中小學民樂團發展狀況的對比研究”(課題立項編號:FJJKXB18-271)。
一、成績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方法
(一)分布數列反映成績分布
分布數列是成績統計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分布數列可以看出學生在各個成績段的人數分布,幫助老師掌握學生的成績分布范圍[1]。原始的考試成績一般是按照學生的學號分布,或者按成績高低進行分布,這樣不能直接看出考生在成績組中的分布。為了能夠體現總體的分布情況,需要分布數列來累計分數段的人數分布,說明此成績之下所有人數的占比。分布數列強調的是總體成績比重,當統計強調的是個人的成績則不建議使用分布數列。分布數列一般可以用正態分布曲線來表示,曲線呈現中間高兩邊低,曲線越向中間收縮說明靠近平均成績的人數越多。
(二)平均指標
算術平均數是最常用的計算平均成績的方法,它是將所有學生的成績相加除去學生人數。算數平均值比較能客觀反映平均分布且反應靈敏,任何一個學生的成績變動都能對結果產生影響。但是算數平均值受極端數值的影響較大,當出現極低分或者極高分,會對整體平均結果產生影響,不能客觀評價平均水平,因此往往通過去掉一個最低分和最高分的方法來保證平均值的可靠程度。
中位數即排列在人數中間的數值。在成績分析統計中,中位數的計算是將考試成績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排列,處于中間位置的學生成績即為中位數,當學生人數為偶數時取中間兩個數的平均值作為中位數。中位數的使用范圍受限制較大,當考生成績分布不趨于平均分布時,中位數可能存在較大的誤差。
眾數代表數據的一般水平,也是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值。在成績分析中,眾數代表出現次數最多的成績。眾數受考生人數和成績趨勢的影響,當考生人數較少或者成績分布平均,則眾數就沒有較大的參考意義[2]。
(三)變異指標反映差異程度
為了解學生之間的成績差異,我們在統計成績分析中也會采用變異指標的方法,在統計平均的基礎上通過變異指標來觀察離散程度。但是變異指標也有它的局限性,當考試成績較難或者較易的時候各個學生的成績都偏低或者偏高,則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真實差距,從而影響到成績分析的客觀性。主要的變異指標有:全距、標準差、標準差系數。
全距即成績的最高分與最低分之差,這是最簡單的測量成績差異的指標。全距的大小由極端分數的數值決定,全距只能作為一個粗略的參考值,不能很好地反映各個學生之間的成績差異。標準差是計算變異指標較為精準的計算方式,它的計算方式是將所有成績的原始數值與平均值做差的平方,得到的值取平均再開方,記為δ,計算公式為δ=,標準差能夠較為精確地反映學生的成績差異大小。全距和標準差都是為了計算同一班級學生的成績差異,對于不同班級的學生成績分析則采用標準差系數,使在不同平均值下能夠進行比較,消除平均值高低產生的差異。
(四)標準分
采用標準分是為了將學生的成績放到統一的標準上進行比較,克服原始分的局限性。例如小明同學在學校組織的期中考試中英語考得90分,排年級第十,在期末的全區統考中英語85分,排年級第五,要判斷小明同學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需要在同一個標準中進行比較才能分析出成績變化趨勢。標準分的計算是將原始分與平均分的差除以標準差所得的數值,既可以反映學生所處成績,也可以對不同分布的分數進行比較。標準差可以客觀反映學生的成績情況,方便教師掌握學生的成績變化趨勢,制定相應的教學管理方法[3]。
二、研究方法在成績分析中的具體運用
(一)在班主任成績分析中的運用
班主任以班級為研究單位,主要是針對本班的學生各科成績情況、班與班之間的成績情況進行統計和比對,分析班級整體和學生個人的成績波動情況。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分析班級成績的基本情況和各層次學生的成績分布情況。基本情況分析主要包括班級各科平均分比較、班級綜合成績分析、班級分數段在年級中的占比、各層次學生的成績排名分布等。對各層次學生的分析有利于班主任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管理工作,通過分析可以對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現狀,與其他科任老師做好溝通;幫助學生明確方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加強家校聯系,使得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行為等方面的情況,加強督促力度;實行個性化輔導工作,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在備課組長成績分析中的運用
在教學工作中,備課組長負責課程教學的所有事宜,成績分析有助于備課組長合理安排好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備課組長在成績分析中主要針對該門課程不同學校之間的成績差異、不同班級之間的成績情況等進行統計,如果能夠劃分到每一個題目類型的得分情況,就可以幫助備課組長了解學生的做題情況,在課程安排上也能做到有的放矢。對某一門課程的成績可以通過統計班級學生的優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低分率來得到大概的學習情況,同時也能反映出不同班級之間的學習情況差異。在成績分析中要針對學生容易出現的失分點做好統計,并找出失分的原因和相應的措施。通過成績分析得出的結果要及時做好反饋工作,在備課過程中盡可能做到沒有知識盲點。備課過程中要關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實驗課、探究課,讓學生在觀察、實踐、思考中感受科學的魅力,落實課改精神,提升課堂效率。課堂教學要杜絕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情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三)在科任老師成績分析中的運用
科任老師成績分析的重點在于比較所教科目在班級之間、學校之間的成績情況,所以用到分布數列和平均值的方法較多。科任老師在成績分析中要綜合分析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尤其是每一類型題目的得分情況,同時根據題目難度來考量學生的學習趨勢。科任老師和備課組長的功能相似,但是科任老師更加關注成績所反映的細節問題,所以科任老師在分析成績的時候要精確到每個人的成績波動情況,從數據分析中得出學生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四)在年級長成績分析中的運用
年級長對整個年級的學習情況負責,通過分布數列橫向縱向對比不同學校同一年級的比分,同時對分數段排名和各班的綜合排名進行對比,從整體上分析年級的考試成績。在成績分析中對不同分數層次的學生進行分類管理,找出學生成績背后的原因。在進行學生管理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心理,每個老師都要關注學生和班級的動態,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年級長要及時溝通班主任、科任老師和備課組長,協調好各方面的工作,為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李春娥,楊惠娟.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學生成績分析中的應用[J].保山學院學報,2013,32(02):73-78.
[2]黃修芝.統計分析方法在成績分析中的應用[J].統計與決策,2002(03):48.
[3]孫高強,魏巍,阮曉龍.數據可視化高校評教成績分析系統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19):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