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文 劉璐璐
摘要:體醫融合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途徑,作為開展體醫融合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和具體抓手,運動處方門診一直是學界研究熱點。運用SWOT分析法,對體醫融合背景下運動處方門診開展進行了優勢、劣勢、機遇、威脅四個方面的分析,根據分析結果提出發展策略:轉變“重醫輕體”的理念,加強運動處方診療的宣傳和推廣;加強政策扶持,完善保障體系;拓展人才培養渠道,建立“運動醫生”職業認證制度;發揮互聯網智能診療優勢,構建個性化診療服務平臺。
關鍵詞:健康中國;體醫融合;運動處方門診
【中圖分類號】R80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2-033-02
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已成為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內容,然而,人口快速老齡化和慢性病持續高發態勢已成為當下中國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2018年我國發布《健康管理藍皮書》,數據顯示我國慢性病人數已高達3億人,慢性病費用支出已占到我國醫藥衛生費用支出的80%[1]。面對日益嚴峻的國民健康形勢,政府已經意識到單純的醫療衛生的傳統干預模式已不能解決當前的健康危機,加大健康前端的資源投入,將以往的被動醫療轉向非醫療主動健康干預,把健康的關口前移,是保障國民健康最優的應對策略[2]。
面對當前嚴峻的健康形勢,體醫融合已被證實為慢性病的治療和預防提供的最佳的策略,為全民健康提供保障。但是我國的體醫融合剛剛起步,在理論上已有專家學者進行初步的研究,可以說在實踐中,體醫融合還處于一種摸索階段,體醫融合的著力點還在嘗試尋求突破,運動處方門診可以說是當前體醫融合實施最佳的體現,是開展體醫融合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和具體抓手。本研究運用SWOT分析法,從運動處方門診開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威脅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提出體醫融合背景下運動處方門診開展的策略,以期更好地為“主動健康”和“健康中國”國家戰略服務。
1? 體醫融合背景下運動處方門診開展的SWOT分析
1.1體醫融合背景下運動處方門診開展的優勢分析
1.1.1運動處方特征優勢
運動處方最早是由美國生理學家卡波維奇提出,在196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使用并得到確認,主要是針對個人的身體狀況而制定的一種科學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鍛煉計劃,以處方的形式進行制定,包括運動項目,運動時間和強度,運動頻率和保護措施及注意事項,對參與治療的鍛煉者進行針對性的、有計劃的、周期性的康復運動指導方案,具有安全性、科學性、周期性等特征[3]。國民的健康離不開運動,尤其是我國基數龐大的慢性病群體。體醫深度融合是實現健康中國的關鍵,這已成為學界共識。但是體醫融合的核心問題必須要解決,就是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持續性問題。運動處方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鑰匙”。“體”不懂“醫”,“醫”不懂“體”一直是體醫融合的頸瓶,運動處方門診是具有醫學和運動專業的醫生開具的符合患者體質的的運動方案,首先是強調運動安全性,運動的安全性是運動處方實施的基礎,任何運動項目、運動內容必須保證安全才能作為處方內容。其次是運動的有效性,作為針對鍛煉者的運動處方,運動項目必須符合鍛煉者的需要,運動強度和頻率要符合科學的鍛煉規律,達到鍛煉效果。最后使確保運動鍛煉的持續性,運動對于人體的效果是弱顯性的,持之以恒的堅持才能使運動達到理想的效果,追求急功近利的心態要克服,讓鍛煉者感受運動的快樂和對健康的促進,使運動處方的實施能保持連續性。
1.1.2良好的政策環境及資源優勢
當前“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都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政策的頒布和實施為運動處方門診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醫療水平的提高和體育科學的發展為體醫深度融合創造了資源優勢[4]。為應對嚴峻的國民健康形勢,國家從宏觀層面以進行重視,頒布如《“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 2017—2025 年) 的通知》相關政策文件進行宏觀指導,力求把國民健康關口前移,用非醫療手段主動健康干預。培養國民主動健康意識,把醫療干預意識弱化,強化非醫療手段,倡導醫院、社區、相關機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開展運動處方門診。這些政策措施為運動處方門診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現代體育科學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提高為運動處方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更為科學的開展運動處方的實施提供保障。
1.2體醫融合背景下運動處方門診開展的劣勢分析
1.2.1“體醫”人才培養體系不完整,職業規劃模糊
健康身體、健康社會一直是國家發展的基本保障,國外實踐證明,體醫融合是實現國民健康的重要途經,更是實現“從醫療健康干預向非醫療健康干預轉變”的關鍵核心[5]。運動處方門診順利健康的開展離不開既懂醫又懂體育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支撐,現在的局面是一線醫生明知運動對于很多慢性病的治療具有較好的康復治療效果,但是本身不具有專業運動知識,無法對正確的運動方式、強度等進行指導;而相對于醫院的醫生,一線的體育人士雖然懂的相關的運動知識,但是對于患者的全面診療不具有資質,導致也無法真正的去進行體醫融合的工作。復合型“體醫”人才的培養劣勢主要體現兩個方面:首先是我國“體醫”人才培養體系不完整,對與真正的體醫融合人才培養體系還沒有落實。其次,人才培養職業規劃模糊,我國醫學專業培養的醫生取得醫生執業資格證就可以開具醫學處方,而對于落實體醫融合培養的“體育醫生”不能取得醫生執業資格證,并不能開具醫學處方,所以現在對于人才的培養還沒有有法可依,職業規劃模糊尷尬。
1.2.2政策法律體系不夠健全,法律保障缺失
運動處方門診作為體醫融合的主要抓手,在開展的過程需要政策法律的保護,運動的安全性是在一定的范圍內是可控的,作為運動醫生開具的處方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及可行性,但是現實我國沒有相關法律與其參考,這就為運動處方的實施留有隱患。當前,我國處于體醫融合發展的嘗試階段,體醫融合的理念及國家健康戰略都在有條不紊的推進,政策法律的完善對體醫融合各項工作的全面開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政策法律體系不健全是運動處方門診開展的又一大劣勢。
1.2.3運動處方費用未納入醫保范圍,缺乏經費支持
運動處方是醫生針對患者的體力及健康狀況制定的一種科學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鍛煉計劃,以處方的形式進行制定,包括運動項目,運動時間和強度,運動頻率和保護措施及注意事項,對參與治療的鍛煉者進行針對性的、有計劃的、周期性的康復運動指導方案。主要形式用運動替代以前藥物,這就造成沒有醫保范圍的醫藥費用,診療費用無法納入醫保范圍,患者對于運動處方需要,但是由于無法報銷診療費用放棄。另外,我國現行的運動處方缺少規范統一的收費標準,限制的運動處方的開展。
1.3體醫融合背景下運動處方門診開展的機遇分析
1.3.1國家戰略為運動處方門診的開展提供政策機遇
全民健身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為運動處方門診開展提供的良好的外部環境,2016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這是建國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的健康領域中長期戰略規劃,要針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身體狀況,建立運動處方庫;發布全民健身指南,膳食食譜,科學指導國民健康生活方式;發展科學的健康服務模式,推動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模式,倡導“非醫療”手段對身體健康進行干預[6]。隨后,國家頒布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進一步指出要加強體醫融合,在有條件的醫院、社區等開展運動處方門診,為居民提供運動健康的咨詢、診療等服務,促進“非醫療”手段替代藥物治療的實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方案(2017-2025年)強調建立“體醫融合”的健康促進方式。綜上所述,體醫融合背景下,運動處方門診作為體醫融合開展的具體實施措施,也是體醫融合實施途徑的主要抓手,所以說當下運動處方門診的開展面臨著良好的政策機遇。
1.3.2國民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長的訴求機遇
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已初步實現人民小康生活,身體健康,人民幸福一直是國家追求的目標。但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的需求首先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礎上,健康需求已成為國民的重要訴求,追求健康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伴隨著快速老齡化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慢性病的發病率近年來居高不下。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慢性病的主要病種主要以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為主,這些疾病和運動不足誘因有直接聯系。久坐和運動不足慢慢成為國民健康的的重要威脅,而且數據顯示我國慢性病患者越來越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從宏觀角度來看,醫療衛生費用逐漸成為國家的沉重負擔。而從微觀來看,民眾看病難、看不起病也已成為較大的社會問題。加強體育鍛煉,改善生活方式,是世界衛生組織一直倡導預防控制慢性病的最佳途徑,以“非醫療”干預手段代替以藥物為核心的醫療衛生是國家提出健康中國的大勢所趨,原有的衛生體系難以應對當前嚴峻的健康形勢[7]。“運動是良醫”已經被證實是最佳的健康促進方式,運動處方門診的開展契合的當前民眾的健康訴求,不僅緩解我國緊張的醫療衛生資源,而且能從根本上解決慢性病預防和治療的關鍵技術,更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訴求。
1.4體醫融合背景下運動處方門診開展的威脅分析
1.4.1運動設施配套需求供給的不平衡威脅運動處方門診的開展
慢性病患者獲取運動處方后,需要配套的運動設施及運動服務作為保障,沒有配套的后續保障,運動處方實施就等于是空中樓閣,無法實現。在調查中及訪談中發現,患者對于體醫融合的方式及內容都比較感興趣,也對其運動項目比較信任,然而,運動場地及運動器械的缺乏讓運動內容受到限制,還有就是基本的運動康復指導師極為缺乏,使患者不能自由開展運動處方內容。醫院配套的運動康復設施就更缺乏,走訪發現一些醫院只有利用簡單的體育器械和設備,根本沒有配備相關的場地和設施,配套供給能力不能滿足廣大慢性病患者的需求成為體醫融合項目開展的重要威脅因素
1.4.2運動處方治療效果的弱顯性威脅運動處方門診的開展
運動處方的療成長期性導致社會認同度偏低,任何運動內容改善身體機能不可能一次兩次或者一天兩天就能改善的,對身體機能的改善和提高需要長久持續的堅持,和藥物和手術等醫療手段相比,療效不是那么顯而易見。患者在運用運動處方內容時會有認同度偏低的情況,甚至會有懷疑是否有治療效果,所以,運動處方治療效果的弱顯性威脅運動處方門診的開展。運動處方門診在開具時必須從患者的角度出發,使患者建立信心,并做好長期堅持的準備,樹立“運動是良醫”健康觀念。
2? 體醫融合背景下運動處方門診開展的策略研究
2.1轉變“重醫輕體”的理念,加強運動處方診療的宣傳和推廣
受傳統觀念影響,加之人們對體育健身及康復的認識不足,導致“重醫輕體”的觀念依然影響國民的健康觀。轉變人們的健康觀念,重塑體育對身體健康的科學性,把以往“主動醫療”觀念轉變到“主動健康”上來,把追求身體健康貫穿于人們的生活當中去,讓科學健身作為保證人們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讓運動處方干預慢性病的預防和治療得到廣大民眾的認可,讓科學運動貫穿于生命周期[8]。加強運動處方診療的宣傳和推廣,從宏觀上,國家加大宣傳力度,運用國家媒體,權威機構發布運動處方指南,營造良好的科學健身氛圍;在微觀上,基層運動處方診療醫生面對患者強調運動處方的科學性、安全性。處方門診機構加強運動處方的推廣,提供經濟便捷的運動干預。
2.2加強政策扶持,完善保障體系
運動處方門診作為一個新興的診療內容,盡管政府陸續出臺了許多關于體醫融合及全民健身的國家政策,但是這些政策屬于宏觀指導,不具備體系性,表現出零碎化和分裂化,相對缺乏專門性和完整性的政策。國家職能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體醫融合政策,完善運動處方診療的相關規章制度,扶持基層社區醫院,專科醫院醫療機構開展運動處方門診。保障體系方面,首先是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把運動處方診療納入相關法律中,制定運動處方診療標準,使其在運行實施過程中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其次是運動場地及設施的保障,醫院及相關機構要配備符合標準的運動治療康復場所,滿足運動處方所需條件。加大社區運動設施的配套,為運動處方的開展提供保障。
2.3拓展人才培養渠道,建立“運動醫生”職業認證制度
體醫融合是體育學和醫學兩大學科的融合,運動處方門診全面開展需要既懂體育又懂醫學的復合型人才。作為我國培養人才的主要載體,高校成為體醫人才的培養的主要基地。體育院校和醫學院校樹立“大健康”教學理念,提高培養體醫復合人才的師資水平。課程設置首先要體現科學性、針對性,允許跨專業、跨校、跨部門的人才培養,完善醫體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拓寬思路,創新辦學,在人才上為“體醫融合”實施創造保障條件。加強現有醫務人員和體育健身指導人員的技能融合培訓,優化現有人才的知識能力結構。初步構建體醫人才的職業認證制度,破除體育、醫學及體醫復合人才的就業導向及體育與醫療行業中的壁壘等問題,教育主管和醫療衛生部門建立運動處方人才的從業標準,頒發相應的醫師資格證,解決人才培養的后顧之憂,為“體育是良醫”落地實施創造積極條件。
2.4發揮互聯網智能診療優勢,構建個性化診療服務平臺
運動處方診療充分發揮互聯網覆蓋的優勢,利用智能網絡平臺促進“運動處方互聯網線上和線下”診療模式的建立,提供個性化診療服務。線上主要利用智能網絡軟件,如專業運動處方APP、微信、短信、微博等推送相關運動處方內容,可以進行免費或者有償診療,提供運動參考建議。民眾可以上傳自己的健康數據,對自己的身體狀態得到明確診療,為科學健身提供依據,發揮智能網絡平臺,構建個性化服務機制。
3? 結語
體育與醫療的深度融合是推進健康中國和全民健康的重要路徑,重預防、治未病將是未來健康需求的方向。體育非醫療手段,特別是科學的運動處方可以全程、全覆蓋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以體育運動的方式替代醫療手段,或者和醫療手段相互配合,是慢性病群體、亞健康人群和康復群體回歸健康狀態的便捷途徑。基于體醫融合背景下分析運動處方門診開展SWOT分析研究,為我們突破體醫融合的障礙,尋求體醫融合的著地點,構建運動處方門診發展路徑提供了先進的理論思想和方法支撐。
參考文獻:
[1]孫樂琪,2018.中國首部《健康管理藍皮書》發布慢性病發病人數約3億[N].北京晚報,2018-04-17.
[2]郭建軍.健康中國建設中體育與醫療對接的研究與建議[J].慢性病學雜志,2016,17(10): 1067-1073.
[3]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9
[4]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6-10-26(1).
[5]馮振偉,韓磊磊.融合.互惠.共生:體育與醫療衛生共生機制及路徑探尋[J].體育科學,2019,30,(1):35-46.
[6]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2016-10-25)[2020-02-10]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512417.htm
[7]郭建軍,體醫融合推動健康革命路徑探討[J].慢性病學雜志,2017,18(11):1189-1197.
[8]宣海德,我國城市社區體育中“體醫結合”問題的研究[J].軍事體育迚修學院學報,2017,26(1):106-108.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重點項目,項目編號:SK2019A0219,SK2016A0962
[作者簡介]于少文(1984-),男,安徽太和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