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觀察三步四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90例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科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常規推拿治療對照組和針灸治療對照組,每組各30例,治療組采用三步四法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推拿手法治療和普通針刺治療。三組治療前均行腰椎持續牽引30min,采用JOA下腰痛評分標準,比較分析三組治療前后的療效。結果:經過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生活受限度及膀胱功能均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采用三步四法進行治療,能明顯提高療效,手法值得推廣。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 三步四法? 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2-171-02
腰椎間盤突出癥[1]是臨床常見病與多發病,主要因纖維環的變性、破裂,導致髓核的突出,繼而壓迫相關的神經而所產生的腰腿痛癥狀,屬于神經源性疾病。一般分為手術類和保守類治療。保守類治療方法多樣,推拿則是一種非常常見的且重要的治療方法,療效確切,痛苦小。本研究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入我院推拿科的住院患者90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常規推拿治療對照組和針灸治療對照組,每組30例,給予不同治療方法進行治療,采用JOA下腰痛評分法進行療效的分析與比較,以推廣三步四法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的應用。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90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常規推拿治療對照組和針灸治療對照組,診斷符合標準[2],所有患者均行腰椎MRI檢查,其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33例,最大年齡71歲,最小17歲,平均年齡46.4歲,L3-4椎間盤突出者14人,L4-5椎間盤突出者36人,L5-S1椎間盤突出者40人,排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頑固性高血壓病、腰椎結核、嚴重骨質疏松癥、妊娠、精神疾病、腰椎滑脫等疾病,比較兩組患者一般治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
1.治療前行腰椎牽引30分鐘
2.三步四法治療
2.1 患者俯臥位,取枕頭兩個,其中一個墊在胸部,另一個墊在骨盆處,一助手固定上身,二助雙手握緊雙下肢腳踝,行雙下肢牽抖,持續3-5分鐘。之后醫師站在患者側面,雙手疊掌按腰,直至腰肌緊張度下降為止。
2.2 直腿抬高加強,直至60°以上?;颊邆扰P位。一助手一手扶住膝關節使膝關節保持伸直,另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并徐徐抬高,同時二助固定骨盆及對側下肢膝關節,將下肢伸直并抬高,并在最高位時,術者雙手用力使踝關節做背伸動作;左右各做3-5次輕重不等的踝背伸,使下肢后側有牽拉感,以患者忍受為度。
2.3? 左右側扳,左右斜扳。側扳:患者俯臥位。施術者一手按住腰部,另一手拖住患者對側膝關節上部,使該下肢盡量后伸至阻力較大時,雙手協同做扳腿與壓腰的瞬間扳動,可聽到有彈響,左右各做一次。斜扳:患者側臥,在上側的下肢屈髖屈膝,在下側的下肢自然伸直。施術者站在患者前面,以一手或手抵住肩前部,另一肘或手壓于臀部,做推肩向后、壓臀向前的反向用力,使腰部扭轉至有阻力時,施快速而協調的腰部扳動。
2.4 抖雙下肢,持續2分鐘。治療后絕對臥床
常規推拿手法對照組
治療前行腰椎牽引30分鐘,之后行常規推拿手法治療。
普通針刺治療組
治療前行腰椎牽引30分鐘,患者俯臥位,常規消毒后取穴:氣海俞(雙側)、大腸俞(雙側)、關元俞(雙側)、腎俞(雙側)、命門、環跳(患側)、承扶(患側)、殷門(患側)、委中(患側)、陽陵泉(患側)、承山(患側)、昆侖(患側)。
3.療效觀察
觀察比較三組治療前后的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生活受限度及膀胱功能。
4統計學處理
4.1三組之間性別、年齡比較,統計學分析,無差異。
4.2治療組與常規手法推拿組療效比較,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4.3治療組與針刺組比較,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4.4常規手法推拿組與針刺組比較,無明顯差異。
與推拿組相比,治療組治療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7.77? P<0.01
與針刺組相比,治療組治療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8.08? P<0.01
推拿組與針刺組,治療效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67? P>0.05
5結果
三步四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在前后的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生活受限度的改善方面確有療效,且效果優于常規推拿及針刺。
6.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治療主要以手術和保守治療兩大類,手術治療包括開放式手術和微創,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治療雖然成熟,但相當數量的患者因為恐懼心理而排斥手術,且除少部分突出物巨大、突出物脫垂的患者外,絕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癥可以通過保守治療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
保守治療方法繁多,其中以推拿、針灸的方法最為常見。而推拿手法治療本病以其療效確切、痛苦小、經濟而受到醫患共同的首選。本研究基于我科自創的三步四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本病中,機械性損傷是導致腰腿痛的主要原因,而無菌性炎癥又是機械性損傷后的重要病理改變。研究表明[3],組胺的釋放時炎癥初期反應的重要表現,它是酶原性的,此外,另一重要物質是5-羥色胺,是重要的致痛物質。治療前行腰椎牽引的目的為拉開腰椎間隙,減少機械性壓迫,一助二助協同幫助下的牽引狀態的疊掌按壓,可使突出的髓核不同程度的回納,從而進一步的減少對神經根的擠壓。直腿抬高加強的手法操作,可以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位置關系,使之發生移位,對神經根的壓迫起到緩解作用,此外直腿抬高加強可適度提高痛域,雙下肢牽抖,也可使突出物移位和回納,三步四法,共奏療效。上述方法經系統研究,治療組與對照組各項指標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且有效、安全、無副作用、經濟,臨床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羅才貴.推拿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7.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02.
[3]卲福元 邵華磊.頸肩腰腿痛應用診療學[M],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48-149.
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簡介:楊振(1985.10-),男,畢業于安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專業碩士研究生,主治中醫師,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安徽省推拿專業委員會委員,蕪湖市中醫醫院推拿科科秘書,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教材--《推拿治療學》第三版、第四版編委,擅長運用推拿手法治療傷科、內科、婦科、兒科等相關疾病。通訊地址:安徽省蕪湖市中醫醫院(蕪湖市九華南路430號)推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