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權
【摘要】課外教學活動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補充,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與課堂教學有所區別,教學形式可以更加靈活多變。通過對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2012教育部審定的小學美術教科書中的中國水墨畫專題學習內容的梳理,結合本土文化學習資源,探究有別于教材內容的水墨畫教學內容與選擇合適的教學組織形式,提升學生學習中國水墨畫技法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課外教學 水墨畫 教學內容 教學形式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4-157-02
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2012教育部審定的小學美術教科書,十二冊書中只有三年級上冊、四年級上冊和六年級上冊共有9個課題是中國水墨畫的專題學習:了解工具材料及其屬性、筆墨的干濕、濃淡、粗細以及寫意畫的獨特寫意技法,大體上是一些比較傾向傳統或者說是比較保守的中國水墨畫技法學習。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沒有一課是工筆畫類型的學習。另外,小學全冊美術書中的62幅(中國水墨畫)名家名作中,工筆畫類型的作品只有12幅,約占19%。
工筆畫的描繪較工整細致,造型能力要求較高,花費的時間也較長,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實際的課時安排等因素,教材的編排沒有開設工筆畫類型的課題教學是可以理解的。寫意畫能在相對短的時間里出作品,但其實傳統寫意畫的筆墨學習更需要學習者的綜合學養來加持,如提倡創作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書畫同源”等,可見想要畫好寫意畫,對個人的文化學養、見識和書法功力的要求非常高,短時間內畫出一幅寫意畫,這比畫工筆畫要難得多。從這個角度看,現如今小學中國水墨畫的學習更多的是側重于讓學生體驗其獨特的技法,在水墨畫技法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培養學生熱愛并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
課外活動作為課堂活動的補充,既能幫助學生學會利用課外時間來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豐富其精神生活,又能發揮學生特長,發現并培養有中國水墨畫學習志向的學生。本文探討的“水墨畫教學內容與形式”即水墨畫的教學內容題材的選擇與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慮。
首先,是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培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基礎作用”。“關注文化與生活”是從2001年課改以來美術課程一直堅持的理念。廣州這座古老的城市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可以利用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加強文化與學生現實生活的關聯,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例如廣州又被稱為“羊城”,學生都對“五羊傳說”耳熟能詳,越秀山上的五羊雕塑也是廣州的一張名片。分布廣州各地的歷史性建筑和新的標志建筑不計其數,如中山紀念堂、烈士陵園、鎮海樓、玉喦書院、獵德大橋和廣州塔等等。通過這些載體學習中國水墨畫的筆墨技法,探索具有個性和創意的表現技法,感受地域獨具特色的文化。例如,廣州亞運會根據“五羊傳說”設計出“祥和如意樂洋洋”五個卡通造型的吉祥物,借助這些卡通形象和歷代的標志建筑,暢想自己心目中的“羊城”,通過水墨游戲的練習,追求點、線、墨、色的變化,突破傳統筆墨的掣肘,大膽嘗試水墨渲染甚至是綜合材料的運用,實踐人文的探索創新。
其次,是關注學生興趣的培養、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需要。前面提到,學生想真正學好寫意畫是很難的,教材中水墨畫的學習是讓學生體驗其獨特的技法,并沒有工筆畫課題內容的學習。工筆畫作為中國畫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在宋代畫院時期發展到了頂峰,元代隨著寫意畫的興起而逐漸式微,但在當代工筆畫又重新迎來大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我曾將兩幅任伯年的花鳥小品繪畫(一張工筆、一張寫意)擺在一起,問學生更喜歡哪一幅并說說為什么,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會選擇工筆那一幅,理由是逼真、工整、細致、很像和漂亮等等,可見工筆的表現形式是很受學生歡迎的。因此,可以選擇偏工筆類型的中國水墨畫臨摹與臨創學習內容,例如提供梅、蘭、竹、菊、牡丹、蜂蝶、禽鳥等的白描線稿,還可以提供叮當貓、皮卡丘等學生喜愛的動漫形象由學生自由組合畫面,通過細微的觀察、精細的刻畫與體驗,加上創意的水墨渲染,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定力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對中國水墨畫學習的興趣。梅花、蘭花、竹子、菊花被稱為“花中四君子”,對應的品質是傲、幽、堅、淡,有著自強不息、清華其外、淡泊其中和不作媚世的精神象征,是千古以來中國文人努力追求的精神境界,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向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思想道德培養。“教師也應豐富自己的人文知識,傳承深厚的文化底蘊,關注他人、關注人類社會、關注自然環境,注重學生發展的需要和教學過程中的人文關懷,以身作則,以潛移默化地涵養學生的人文思想,體現教育的人文精神。”
最后,是教師的專業發展、校園文化建設和學校的學科
特色建設的需要。課后興趣班是小班教學,教師更加能夠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學是教師專業成熟的標志,課外教學活動就能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一個很好的磨礪平臺。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教師可以有很強的操作空間。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開發利用當地的教學資源,結合教師的專業強項,可以快速地打造自己的特色教學項目,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每一位名師,他必定具有自己獨特的教學特點,能在區域內外受到關注從而起到引導示范的作用,成為學校具有特色的學科教學名片。教學成果可以在校園的樓梯間、走廊、教室、學生園地等地方進行展示,甚至是尋找校外的合作機構,如圖書館、文化廣場、地鐵公交站等地方進行展覽,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生活,在如此氛圍之下,學生的審美情趣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小學美術課外教學活動中的學生群體可能來自不同的年級,年齡特點和美術基礎知識都會有所差異。按照教學組織形式的一般劃分,在水墨畫教學的組織形式上也可以采用全班教學、小組教學和個別教學三種形式,具體采用哪種教學形式要根據教學內容而定。基于對嶺南版美術教材中有關中國水墨畫課題教學內容的分析,我對課外教學內容的選擇可分為三類。如上文提到的偏工筆類型的中國水墨畫臨摹與臨創(定位是:傳統出新);中國水墨畫的筆墨技法學習以及創新表現方法的探索(定位是:人文探索創新)。最后是中國水墨畫的寫意技法新表現(定位是: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
首先,將學生分為中年級組(三四年級學生)和高年級組(五六年級學生)兩個小組,并把這當作課外興趣班教學的常態劃分學習小組。中年級組的學生教授偏工筆類型的教學內容,可以鍛煉學生對花卉以及建筑物的造型能力,剛開始接觸中國水墨畫學習,工筆類型的能慢工出細活,還可以錘煉學生學習中國畫的耐心與定力。三年級的學生較一二年級的學生要好動地多,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做事馬虎,普遍缺乏細心與耐心。教材中是三年級剛開始接觸中國水墨畫的專題學習:認識工具材料及墨色的變化(水墨游戲);四年級進一步學習以寫意畫的用筆與用墨表現特定的事物形象(荷花、黑天鵝和樹木),還缺乏以墨造型的熟練性。因此,偏工筆類型的內容專題就符合中年級學生的知識積累和身心特點。五六年級作為高年級,學生的美術技能基礎相對扎實,心態也沉穩和理性了很多,對寫意筆法的運用也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寫意蔬果)。因此,高年級組的學生在學習基本水墨技法的同時要嘗試創新的表現方法,創作要與現代都市生活相聯系,積極思考并表現人文學識,關注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生態和諧。
其次,在特殊情況下的全班教學形式。待學生掌握一定的中國水墨畫的表現技法之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全班教學,比如對一些美術類比賽的專題創作。比賽的主題是確定的,教師在組織學習時也是一樣的,在指導上可以針對學生個人的實際能力進行個別輔導。如果有特別拔尖的、有志于將來從事美術事業的學生,甚至可以開展個別教學。另外,可以組織學生室外寫生,教師現場示范,從構思立意、取景構圖到完成畫作的全過程展示。給定學生寫生的作業要求,比如構圖合理、墨色變化豐富等,讓學生自由選取心儀的景點進行表現,可以獨立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作業。還可以組織全班學生觀看藝術家視頻、參觀展覽等,與同學們交談自己的觀后感,從藝術家身上學到了什么?哪一幅畫給你印象最深?有哪些疑惑?注重集體的觀摩學習,促進學生相互間的交流,提高課后教學班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
最后,設定課外中國水墨畫學習興趣班的畢業要求。根據所學的中國水墨畫知識內容,關注人文與自然,學生自己確定表現的主題,獨立完成一張中國水墨畫作品。學生完全可以創作表現自己喜愛的題材,運用所學水墨畫知識表達自己的人文思考,獨立完成整個的創作過程,最后分享自己的創作感想,接受教師的檢閱。另外,全班同學合作完成一張中國水墨畫作品,要求主題突出,分工明確,畫面內容組合合理,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表現技法統一中求變化。一個興趣班的學生少則都有十幾二十人,畫幅采用長卷的形式是最好的,可以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在畫面上留下自己的筆墨,表現的主題可以通過討論達成共識,分工合作收集創作素材,難點在于構圖的整體性和局部之間的聯系,學生個人所描繪的內容即故事的展開具有持續的可讀性,最終的畫面應該是統一而整體的,這是對學生個人在課外學習活動中所學中國水墨畫知識的檢查,也是對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重大考驗。
以上是基于嶺南版現行義務教育階段美術教材而展開的,關于美術課外教學活動中水墨畫教學的內容與形式探究。新時代的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美術學科具有很強的跨學科以及人文性,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具有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從人文底蘊、學會學習、實踐創新等方面考慮,教學內容的選取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合理利用地方資源。教學的組織形式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年齡段等因素差異而采取相應的變化,讓水墨畫的課外教學能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提升學生學習水墨畫技法的能力,滿足學生的課外學習需求以及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人文精神和創新精神,從而更好地發揚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注: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劃小課題“中國水墨畫在小學美術課外教學活動中的開發與運用”成果(課題編號:GDXKT22987)】
【參考文獻】
[1]戴立德主編教育部審定2012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G].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全十二冊.
[2]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EB/OL]. http: //www. 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一2651154.htm.2014-04-01 /2020-4-22.
[3]尹少淳段鵬主編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美術[G]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