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俊
摘 要: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是通過數學促進學生發展,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孩子越來越聰明。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讓數學適應學生,數學教學形式要豐富多彩。
關鍵詞: 數學教育 適應學生 教學形式 豐富多彩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提倡自主學習,學生的活動應當是生動活潑的、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應當最大限度地啟發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在探索中激起興趣,培養學生健康活潑的個性,營造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從發現中尋求快樂,主動獲取知識,從而體會數學的使用價值及“做”數學的無窮樂趣。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是通過數學促進學生發展,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越來越聰明。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讓數學適應學生,數學教學形式要豐富多彩。而達到這一目的的前提條件是學生要熱愛學習、熱愛數學。目前教育失敗最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們對學習缺乏熱愛,出現嚴重的厭學現象。學生厭棄的不是最基礎的知識,而是人為搞得復雜難懂的數學,是教師提供給他們的一成不變的老模式。
1.要讓數學適應學生
一個好的廚師要考慮如何適應顧客口味,廚師要適應顧客,而不是讓顧客適應廚師;一個好的演員要研究如何適應觀眾的欣賞水平,而不是強迫觀眾適應他的演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數學應該讓數學適應學生,當學生不能適應數學時,要改造數學,對數學實行再創造使它適應學生學習。讓數學恢復質樸的、自然的、由繁到簡的、生動有趣的本來面貌。
學習乘法認識時,我讓學生觀察圖形:(:::)怎樣計算共有幾個圓片,學生除用加法計算外,還用了3×2=6,2×3=6兩個乘法算式,并說明了理由。從此學生就明白了,兩個算式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一個問題有兩種方法解決。我沒有讓學生嚴格區分誰做被乘數,誰做乘數,減輕學生不必要的負擔。因為對于嚴格區分被乘數、乘數,我一直想不通,為什么中學生不用區分,為什么數學專家不用區分,非要讓七八歲的孩子嚴格區分呢?數學本身是簡單的,為什么非要把它復雜化呢?復雜得讓孩子聽不懂、說不清,又用不上。如果我們總是讓學生適應數學,而不是積極改造數學,讓數學適應學生,學生巨大的學習潛能就無法挖掘,學生的創造力就得不到有效培養。
2.教學形式豐富多彩
如果每天重復做一件事情,會很厭煩。學習也是一樣,每天總是一種學習方式,學生也會厭煩,導致學習成績大大降低。同樣的知識,教學方法經常改變,小孩喜歡新鮮,學習興趣會明顯提高,有了興趣,就有了力量,學生主動性就能得以發揮,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小組合作式教學是比較好的學習方式,但無目的、無針對性的、無必要的小組討論,學生毫無興趣,甚至有時趁機聊天。這就需要教師創造小組合作機會和條件。講“統計初步知識”一課時,有一個內容是讓學生數出一分鐘內四種機動車的通過情況。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對學生說:“公路局長讓我們幫助統計一下南口路段一分鐘機動車通過情況,讓學生看錄像,進行統計。”統計開始了,學生個個聚精會神,認真統計,可是匯報結果時,幾十個人幾乎沒有相同的數據。學生主動找原因,找失敗的根源。當他們急切的時候,我說:“看來這任務很艱巨,我通知公路局長一聲,就說我們沒有統計出來。”這時學生異口同聲堅決地說:“不行,您能不能把這個錄像放一遍?您能不能讓汽車放慢速度?”當排除這兩種方法后,有學生站起來說:“我們可以四人組成一個小組合作進行?”話音未落,同學“哇”的一聲驚叫,不等老師說話自動組成小組,立即分工,那種積極主動、團結合作的氛圍,真的難以用語言表達。通過合作,統計數據獲得成功,學生各個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同樣是小組合作,在老師命令之下的合作與自發的合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同樣的教學內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才符合兒童的心理需求。
3.使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學習
要使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學習,教師首先要學會合作交流學習,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合作與交流能力與技巧。新課程的啟動,學習方式的變化,呼喚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數學課堂合作與交流學習過程中,教師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是參與課堂活動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師在學生合作與交流學習過程中,時刻要變換自己的身份,時而是一個促進者,時而是一個合作者,時而是一個幫助者,時而是一個激勵者。在學生開展合作與交流的時候,教師的角色是促進者和合作者,有時根據學習任務的難度和學生實際情況充當指導者。這時教師要觀察小組活動情況,包括學生個人參與情況,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情況;需要深入小組中,了解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分析他們的解法,及時發現他們的失誤,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矯正,并及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對個別學生或個別小組有獨到見解或出現創新性思維火花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采取的都應是一種友好的、建設性的態度和行為,既不能過多地干預學生思考過程和結果,又不能對學生的困難和疑問袖手旁觀。在觀察、診斷及“積極的認知干預”過程中較快適應角色的不斷變化,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是一個具有先進教育教學理念的教師的必備素質。
在指導全班學生共同完成對新知識的總結、提煉與運用時,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穿針引線”者。教師要傾聽學生的匯報,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概括和提煉學生已發現的結論,提供學生運用新知識的情景,及時給出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意見等。特別當不同學生分工研究的是一個復雜問題的不同側面時。教師還要時不時地對學生的各種觀點加以綜合,因為有時不同小組學生可能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