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要:國家高度重視新媒體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本文基于高校學生新媒體建設及豐富青年學生在校生活的必要性,以江蘇護理職業學院“蘇護青年”官方學生微信公眾平臺為例,對其運營進行探索研究。
關鍵詞:高校;學生新媒體;微信公眾號;網絡育人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1-000-02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智能手機普及下,手機在大學生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學生使用微信的人數及頻率越來越高,手機已經成為他們獲取社會信息、關注時事熱點,認知社會的重要工具。隨著各大高校的學生微信公眾平臺如“雨后春筍”般的蜂擁而至,現已滲透青年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為青年學生網絡語言表達提供了重要平臺,同時也給高校育人工作帶來機遇與挑戰的雙重影響。
大學時期是一個人政治立場、價值取向、意識形態形成的關鍵時期,網絡已成為高校立德樹人的前沿陣地,“全媒體時代正改變著大學生話語的特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在媒體融合加快發展過程中運用全媒體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育人成效,已成為亟需討論和解決的新課題。”[1]本文以江蘇護理職業學院“蘇護青年”學生微信公眾平臺為基礎,淺談幾點看法。
二、“蘇護青年”概況及運營原則
(一)構建黨領導下的“蘇護青年”
公眾平臺成立于2014年4月,由校黨委直接領導,學校黨委宣傳部具體指導,學校團委為具體責任部門。早期“蘇護青年”僅作為青年學生交流平臺,現已成長為思想引領的重要平臺、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師生成長的重要園地[2]。
(二)打造特色“媒體聯盟矩陣”
在黨管媒體的要求下,校園意識形態嚴峻的環境下,以“蘇護青年”為領頭羊,打造了具有特色的校內團學新媒體聯盟工作矩陣。將校內多個公眾平臺,例如學工部、團委、二級學院、圖書館等部門開通的賬號組成聯盟,進行歸口管理,出臺了相應的工作管理辦法,職責明確、分工協作、管理規范,且每年都會進行考核評比。
(三)培養一批“信念堅定”的媒體人
日常運行由在校大學生組建的媒體團隊負責,管理及運行人員均以思想政治素質較高且文字功底扎實的在校大學生為主,配有專職指導老師負責文創作品的把關。團隊堅持以“五度思政教育法‘即政治的高度、科學的尺度、文化的厚度、情感的溫度、創新的力度”為指導原則,進行文化作品的創作,精心培育校園文化品牌。
三、“蘇護青年”運營與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蘇護青年”的媒體團隊積極響應會議精神,創新工作方法,以學生視角去關注青年學生校園生活需求,以引領、團結、凝聚和服務學生為出發點,開辟多類實用型版塊,獨具魅力的文創作品、豐富的學習資源、個性化的保障服務深受廣大青年學生的推崇和青睞,在學生日常管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一)開辟了大學生思政引領的新載體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關“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因此在把準方向,堅持黨管媒體的原則下,把學生思想引領作為第一要務,走近學生、引領學生,主動掌握大學生圈的主流話語權,主動搶占網絡育人陣地,傳播好聲音,為學校大學生思想引領開辟了新的載體[3]。
1.傳播主流思想
當前,校園新媒體已經成為高校鞏固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臺,“蘇護青年”將主流思想與新媒體有機融合,以生動活潑的文創形式,及時傳播黨的主流聲音、轉載黨的主流媒體報道,在青年學生中形成強大的正面宣傳陣勢,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力。
2.弘揚優秀文化
校園新媒體已經成為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師生成長的重要園地,“蘇護青年”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的文化為主線,創作關于紅色革命文化、歷史文化、傳統文化等生動的文創作品,讓青年學生感受中華優秀文化的博大精深與魅力,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成效,從而不斷強化大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和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3.引導網絡宣傳
校園新媒體已經成為高校輿論引導的重要渠道,“蘇護青年”肩負起意識形態工作的重大政治責任,牢牢掌握輿論主導權,把握話語主動權,及時關注時事熱點、傳播正能量,占據網絡宣傳主導,積極引導大學生理性認識社會事件,有效化解消極網絡輿情,使青年學生樹立正確道德規范和價值導向[4]。
(二)搭建了凝聚大學生的新平臺
“蘇護青年”微信公眾平臺的運行以大學生利益需求為出發點,以方便在校生的校園生活為目的,專門開辟不同的服務模塊,在服務學生及與學生互動中,不知不覺讓學生融入新媒體運用當中,不斷增強學生與新媒體之間的黏性,讓其成為校園生活的一部分。
1.校園自助服務功能
校園生活非常瑣碎,為了能夠方便在校生的校園生活,保障在校學習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平臺專門設有第二課堂登錄口、大學生心理咨詢與輔導預約、學習資料查詢、急求特輯、課表查詢、成績查詢、失物招領等功能,非常實用,深受在校生的歡迎,運行中還會經常面向在校生進行調研,不斷改進版塊的功能。
2.青年學生發聲路徑
大學生權益維護是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為了維護學生合法權益,以學生權益為出發點,關注青年學生訴求,利用平臺傾聽和收集青年學生對學校發展的意見和建議,每年接收青年學生網絡訴求及回復青年訴求萬次以上,使大學生在學校有歸屬感,從而拉近了學生與學校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愛校情懷,構建了和諧的網絡精神家園。
3.青年學生交流空間
為了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讓在校生的校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蘇護青年”開設《蘇護電臺》《我在風中唱給你聽》等的特色欄目,以講故事、唱歌、誦讀的形式傳播能量,文創作品均在老師的指導下發布,深受廣大青年學生的喜愛,收聽頻率高,互動效果好,達到了引導青年學生向善向上的目的,為大學生思想引領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三)增添了學生管理工作的新手段
“蘇護青年”架起學校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為與青年學生交流提供了有效平臺,團學部門靈活運用新媒體手段推動大學生組織的各項工作開展。不僅如此,我們還利用“蘇護青年”發布文件、通知、公告、網絡投票評比等,使傳統的紙上辦公逐步邁向信息化,做到簡化工作流程,精減會議、文件、簡報,使學生管理實現扁平化運行的工作模式,讓新媒體運用成為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新手段[5]。
四、“蘇護青年”運營成效
“蘇護青年”自成立以來,發布的作品深受青年學生喜愛,關注量逐年上升,從不進行強制性關注,流失量較低,推送數字以2018年為例,圖文消息約260條,其中原創圖文信息有約210條,占總推送約80%。近年來,經常沖榜中國青年報舉辦的全國職業院校綜合影響力TOP100的排行榜。短短的時間內,經過團隊不斷努力,制度不斷完善、理念不斷創新,平臺的運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曾獲得由中國青年報社評選的“全國職業學院新媒體百強”稱號,現成功入選中國高校傳媒聯盟。
“蘇護青年”學生微信公眾平臺的建立,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讓學生在學校里有歸屬感,為強化學生思想引領、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提升學生管理水平開辟了新的路徑,同時也將青年學生培養成為校園網絡文化活動的生力軍,著實增強了網絡育人實效。
五、結語
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網絡已成為與學生交流的重要平臺,高校應該搶占這一陣地,用好這一陣地。要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加強網絡意識形態的管理,要高度重視學生媒體平臺及媒體隊伍建設,培養一批信念堅定,高水平高素質媒體人,要從大學生實際需求出發,創作喜聞樂見的文創作品,增強微信公眾平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青年學生中傳播主流思想,使學生媒體平臺成為黨聯系青年學生的橋梁和紐帶。
參考文獻:
[1]黃嘉富.提升全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話語感染力[N].中國青年報, 2019-9-19.
[2]阮日敏.淺析微信公眾號在高職院校輿論傳播中的作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7(07):49-50+191.
[3]羅莎.高校團學微信公眾平臺運營的問題及對策分析——以“輕工大經管分團委”微信公眾號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5(01):20-22.
[4]陳芊羽.基于微信公眾號的高校思政教育新媒體平臺建設[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10):82-83.
[5]黃穎,吳婷.綠色校園微信公眾號運營管理研究[J].北方經貿,2018 (1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