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丹
摘要:近十年,新媒體以互聯網的崛起為基礎而飛速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同樣對傳統媒體也是極大的挑戰。新媒體的開放性高,互交性強。不但內容豐富而且傳播速度非常快,這種便捷的媒體傳播方式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在這樣的情況下,以電視新聞為主的傳統媒體開展了積極的調整,在新聞編輯上更是逐漸變得多樣化,本文對當前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多樣化的特點進行了分析與討論。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編輯;特點
隨著時代發展的進步,新媒體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內容豐富傳播便捷的特點讓新媒體在人群中被大力推廣開來。人們不再固守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更加喜歡有個性并且多樣化的新生事物。在這樣的市場沖擊下,傳統媒體以電視新聞為首對原有的編輯模式進行了較大的調整,逐漸開始具備傳統媒體從前不具備的多樣性,這也是電視新聞等傳統媒體的一大進步。
一、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編輯多樣化的特點
過去的傳統電視新聞編輯內容較為單一,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量大爆炸,傳統電視新聞進而也需要隨之進行調整。新聞編輯不光需要擁有寫作能力更要擁有篩選信息的敏銳眼光,對各種新聞的反應能力以及全新的編輯技術。現如今,更多的人通過公眾號、網站以及直播就能夠獲取各種信息。人們接受信息的設備也不僅僅是電視以及報紙,如今的移動設備日新月異,通過手機、電腦、iPad,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各種視頻和全球各地的新聞。這就需要新聞編輯們學習更多的專業編輯技術。電視新聞編輯的工作更加需要高度的實效性。在重視新聞素材熱度的同時,更要考慮到受眾群體對新聞的接受程度。在新聞的文字、圖像、配音等多方面進行包裝和渲染。使用PK、Ps、AE等編輯軟件,讓新聞活潑豐富更易于接受起來。跳脫以往新聞刻板的印象,以往的新聞內容大多數都是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有關,對于基層受眾群體來說較為枯燥。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也可以采用漫畫、公眾號等新媒體形式來進行新聞的有效傳播。如在各大知名直播網站注冊賬號,以剪輯視頻的形式來傳播新聞。開拓編輯思路,文案緊跟時下新潮詞語和熱點詞匯,整合加工成新聞,為新聞注入全新的活力。改變以往新聞的“傳播信息”的目的,更加結合生活,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實質性的幫助,在傳播信息的目的上增加改善人們生活這一新目標。在新聞的表達方式上,更加注重采用視覺表達方式。如字少圖多,讓受眾群體可以節省時間又能更加直觀地了解新聞。再比如用3D動畫技術還原一些無法拍攝到的畫面配以新聞文案分析,如持續了很長時間的澳大利亞山火,都可以讓人們對新聞有更加直觀的印象。開發新聞客戶端,讓人們在手機上直接就可以看到當天的新聞,也可以跨地區跨時區,做到全球范圍的新聞傳播。在生活節奏快,工作量密集的當今社會,新聞編輯多樣化的發展是媒體進步的必然產物。
二、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編輯多樣化的發展
電視新聞的主要內容是消息類的新聞。在傳統的電視新聞編輯過程中,為保證新聞的權威性,內容通常較為嚴肅。播報形式也通常只有現場圖片和主持人解說。這樣一成不變的枯燥乏味在發展迅速的社會環境下逐漸令人們失去興趣,受眾群體縮減,逐漸走向老齡化。因此,電視新聞編輯在消息類新聞方面采用了創新的編輯形勢。確保新聞真實以及權威的同時,通過一些新穎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如國際新聞記者注冊B站賬號,以短視頻的形式對人們播報外交部的各種會議。各地區共青團注冊抖音賬號,十幾秒即可讓人們瀏覽當天的新聞。更有以RAP播新聞著稱的新聞主持人,讓人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新聞傳播方式。讓人們看到電視新聞同樣也可以緊跟時代潮流。
在新聞內容的編輯方面,不僅要結合國情和民情,更要敏銳地抓住市面上的熱點詞匯,讓新聞內容更加豐富更加有價值。人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新聞,更是能夠留在人心中的文案。讓人們看過了新聞之后還能有所收獲。如央視頻道在B站開設的《如果國寶會說話》等各類紀錄片被網友們稱贊為“百萬文案”,甚至許多網友紛紛表示會將文案摘抄下來使用在微博上朋友圈上學校的作文中。這樣就達到了新聞編輯工作的最終目的。將民生與政治、社會、文化相結合,變基礎更有價值適用于各層面的受眾人群,受到更多人的贊揚和青睞。
在編輯思路方面,電視新聞編輯們不再拘泥于傳統的編輯理念,全面充分接軌新媒體時代。從標題、結構、內容方面津貼時代步伐,發覺人們最為關心的話題,為大眾解決問題。通過公眾號,網站,官方微博等方式加強與受眾群體的溝通與交流,讓人們不再是“看”新聞,而是“聊”新聞。定期根據群眾的留言進行反饋,讓新聞更加貼近生活融入生活。新媒體時代下的電視新聞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宣旨,而是融入人們生活中的幫手。鼓勵人們挖掘新聞,由媒體來接收這些挖掘的信息,進而組成更新的新聞話題。打破了以往記者找新聞、采訪新聞的局限性,新聞內容不再具有局限性,而是更加開放,更加引人入勝,更加令人容易接收。
三、結論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帶給電視新聞編輯們的不光是挑戰,更是更多的機遇。電視新聞等傳統媒體從固有的思維模式中跳脫開來,吸收新事物,尋找新出路。在保持著正確客觀的新聞導向的同時,積極發展新媒體新聞技術,從而推動電視新聞行業更加長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