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摘要:由于新媒體的影響,傳統媒體的受眾越來越少,電腦、手機等載體讓信息的接受方式、效率、容量大幅度增加,人們獲取信息和查找信息的體驗水平也越來越好,傳統媒體則不具備這些特點。筆者在報紙媒體有十余年的工作經歷,經歷了報紙發展的高峰期和當前的低潮期,綜合個人經歷和對媒體的研究探索,以紙媒為例分析傳統媒體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哪些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互聯網;傳統媒體;專項
報紙是傳統媒體中的主流媒體之一,細分包括黨報、生活類報紙、行業類報紙和高校報紙。本文研究對象主要是生活類報紙,由于缺少政府和相關企業、高校足夠的扶持,運營需要完全的市場化,也是受到新媒體影響最直接、最嚴重的報紙媒體。正因如此,互聯網環境下做好傳統紙媒的轉型探索,對媒體發展極為重要。
一、報紙媒體的運營現狀
發行渠道狹窄,發行量明顯萎縮。報紙的發行主要依靠單位訂閱、家庭訂閱和社會零售,這幾個方面都出現了明顯問題。最直觀的體現在于報攤報亭的漸漸消失,這些原本以銷售報紙為主營業務的攤點,如今已經所剩無幾,并且主要依靠銷售香煙、飲料為收入。同時,家庭訂閱數量大幅度萎縮。
新聞生產方式一成不變,傳播效率沒有明顯提升。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的即時傳播在微博、微信、新聞APP和直播軟件上已經成為現實,而報紙依然保留原有的生產流程和時間規律,無形中大幅度落后于時代。這一點有利有弊,利處在新聞有足夠的時間打磨和深追,能夠提出更多的質疑,避免虛假新聞登上報紙;弊端在于效率較低,當報紙出刊時,大多數新聞在網絡上早已是“舊聞”,長久如此會失去更多的讀者和市場。
三是報紙效益大幅度下滑。報紙效益的下滑,是市場化的結果,也是一家媒體機構面l臨市場淘汰的先兆,依靠優質的報紙新聞內容已經無法阻擋報紙媒體的衰落,因為效率問題會帶來人才、經營和技術等多方面的后勁不足。
二、傳統媒體人才流失問題嚴重
以紙媒為例,傳統媒體的市場變小、話語權變弱、晉升渠道萎縮,導致人才流失也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從目前來看,傳統媒體的人才流失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不僅年輕的新聞從業人員離職,越來越多的中層干部、老記者跳槽,讓紙媒呈現出青黃不接的局面。傳統媒體的人才流失,以青島某生活類媒體為例,近三年來已經有十余人跳槽,多數為經驗豐富的老記者、老編輯,其中也不乏中層管理人員。
紙媒人才流失的主要方向,一是新媒體機構,比如青島市的青島新聞網、大眾網、鳳凰網等,國內的人民日報新媒體、澎湃新聞等,挖走了一批經驗豐富的紙媒從業人員,并大多數成為采編中堅力量二是國有企業的外宣和品牌工作崗位,大型企業需要經驗豐富的新聞從業人員,負責本單位的宣傳工作,擁有諸多媒體資源和工作經驗的新聞記者,成為不二人員;三是從事自媒體工作,青島本地媒體中涌現出不少“大v”,在房產、美食、汽車、評論和本地新聞領域內,具有較高的影響力,通過轉型自媒體經營,提高了自主性和工作深度,也成為青島自媒體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三、新聞從業者要實現思維轉型
新媒體時代讓新聞傳播從“精英時代”轉向“草根時代”,新聞報道如何創作、刊發,原本由少數的新聞從業者決定,但在新媒體時代,每一個網民都有可能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傳播者和受眾者,甚至于新聞的“把關人”理論,也開始將網民吸納為把關人的一部分。傳統媒體的轉型,首先要解決的是思維問題,對中層管理者來說,要在新聞采編的監管方面加以調整,讀者喜歡什么樣的新聞?哪些事件應該是重要新聞?都要站在全體網民的立場上去審視,更要考慮一條新聞如何在互聯網上傳播,而不僅僅局限于新聞紙。
紙媒轉型最關鍵的項點是內容創新和新媒體傳播渠道相結合,二者缺一不可。渠道的數字化已經勢在必行,紙媒如果不發展新媒體,不占據新媒體的傳播渠道,再好的內容也無法實現有效的傳播,無法產生新聞影響力,好的內容必須要借助受眾最熱衷的新媒體渠道,才能發揮出正面的傳播價值;內容創新也是紙媒必須要面對的,發布性新聞不能再作為紙媒的主要賣點,內容采編要符合讀者快節奏生活的需求,發揮紙媒在新聞原創領域的優勢,讓“內容為王”在新媒體時代繼續唱響。
四、傳統媒體要加強新聞受眾領域的研究實踐
傳統媒體在新環境下求生存謀發展,必然要了解市場的變化規律,做到知己知彼。媒體環境的變遷由來己久,已經不再是傳統媒體唱主角的時代,紙媒的困境并不僅僅是外因導致的,大多數問題還是出在內因上,對癥下藥就是積極做好研究和實踐,尋找出一條新的可行之路。
一方面,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應該研究互聯網環境下的新媒體形式,探索全媒體時代中的報紙應該扮演什么角色,而不是總想著當“主角”。新媒體依托于互聯網技術,但新媒體的百花齊放卻更多依賴于創新思維,同樣是手機軟件開發,基于相同的技術卻能夠呈現出不同的功能,從根本上來說是思路的創新。以直播軟件為例,紙媒應該探索如何在直播的風口上加強關聯性,讓報紙具備直播的屬性,謀求獲取一定的市場份額,最終的結果不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傳統媒體通過傳媒融合獲得了話語權,才能有更多的復興機會。
二是要深入研究讀者的閱讀習慣,通過信息傳播和欄目創新獲得讀者的“流量”。新媒體時代是流量經濟時代,其實傳統媒體也講究“流量”,報紙的發行量、電視臺的收視率,都是上一個時代的流量經濟體現。傳統媒體結合新媒體共同發布信息、推出各類欄目,提高內容的信息頻率、娛樂性和服務型,才能在網絡流量經濟時代活動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