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 陳海霞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急劇膨脹,國內高校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很多大學生放棄被動就業涌向自主創業的大營。創業首先要選擇恰當的創業模式,加強創業模式的探索更加重要,研究創新創業模式對指導大學生創業實踐具有實際應用價值。創業大學生只有選擇契合自身情況的創業模式才能避免迷失在成功的起跑線上。
許多學者對創業模式進行了探討,主要集中于從不同維度對國內創業模式進行歸納,有兼職創業、畢業后創業與休學創業。不少學者將地域特色納入創業模式的創新培育環節,豐富了大學生創業模式。校企聯合培育創業人才的典范屢見不鮮,但此種模式存在政策條件、撫育人數等諸方面的限制。在政府主導的大學生創業實踐中,各地方涌現了有代表性的成果,浙江省海鹽縣通過創建企業大學生創業園,選拔創業帶頭人,政策型導向創業模式成為近年來的持續熱點,但推廣適應性有所欠缺
我國近年來在理論總結及校企及政府部門的聯合實踐方面涌現了許多探索性成果,更多新型創業模式應運而生,大學生創業模式研究的價值在于為創業者提供可供指導,使其能在面對繁雜的創業因素時以清晰的頭腦審時度勢,對缺乏經驗的創業者,要在其初始階段全面思考各項資源要素,往往使大部分心懷創業激情的大學生望而卻步,需要結合高校的查輔功能與教育培訓機制,有效對接創業教育中強調的能力培養。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思路,大學生是最具創新潛力的群體之一,創新創業是摒除借助資金后開展加盟直營與集成家族企業的繁衍性創業方式。創業者通過挖掘自身能力,實現從無到有的開創事業。鑒于此類復制性創業需要較為厚實的資金支持,是大多數大學生匱乏的重要資源,此類創業難以成為當今國內大學生創業市場的主流模式,創新創業模式將大學生的創業活力,以合適的平臺發揮到最大化。真正達到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良好局面。限制創業成功率的一大障礙是能力,必須將創業教育與創業模式連接,在培育大學生創業思維過程中,融入恰當創業模式對接板塊,大大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三種創業模式各有側重,在實際運用中可互動變換,創意課程及多渠道發展模式的孵化階段,可借助大學生創業模擬競賽平臺,實現創業園區接受哺育培養,為國內高校創業培育更多高素質的創業大軍。
1.模擬企劃+資金注入。模擬企劃+資金注入模式以參賽學生創業方案企業劃案為創業教育平臺,以各高校舉辦各類模擬經營為形式,引導大學生逐步走向創新創業之路。利用參加創業計劃競賽創業,是很多大學生創業的捷徑,首先要提出獨特的創業構思,形成發明創造實體產品等參賽作品,經過系列市場調研后,制定可適時的把產品成功推向市場的商業計劃書,在成員性格能力磨合中相互促進。參賽的大學生通過比賽熟悉了創業的基本程序,是實施創業的模擬實驗,全好的創業方案可能獲得業內人士認可,得到相關企業出資扶持。模擬企劃+資金注入模式在國內已有很多案例,如中國科協、共青團聯合推出的全國挑戰杯大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自首屆賽事由清華大學承辦后,創業計劃競賽掀起一股風潮。大學生創業競賽獲獎創業企劃案簽約項目獲投資5760萬元,賽前25家企業達成投資意向,來自浙大的高科技化工品創業計劃占1100萬元風投,此種創業模式通過創業大賽進程逐步嚴謹,將創業教育與創業實施融為一體,是成熟的大學生創業扶助思路。
2.技術導向+園區孵化。大學校園是豐碩的科研成果聚集地,成熟的創業園區產業涉及電子、生活等科技含量高的產業領域。為掌握關鍵技術的大學生指引了正確的探索方向。
在技術導向+園區孵化創業模式引導下,創業大學生需對科研成果進行市場價值的分析,獲取政策扶持信息,成立創業企業后可實現經營管理新企業,可達到完善大學生創業培訓體系的目的,創業園區提供持續性的年度培訓計劃,企業參與,頭腦風暴討論與專家授課等各種豐富多樣的形式。使大學生真切體驗創業實境,由具有豐富的創業精英管理經驗的人士擔任講師,使創業大學生獲取各種創業要素的機會。創業企業的孵化可融合多種經營方式,如由孵化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創業企業通過業務聯系與孵化企業形成鏈接。孵化企業可選擇享有創業企業的部分股權,創業團隊得到一定數量的股份回購資金。在浙江海鹽大學吉安紙容器公司大學生創業團隊完成30個技術改造項目,增加經濟效益1000多萬元。達到了通過技術改造活動后去公司技術改進的目的。 同濟大學通過建立大學生創業基金會,利用孵化服務的新型孵化模式,培育多達36家完成工商注冊的大學生創業企業。創業學生掌握技術成果只有通過園區有步驟的管理,有效規避創業風險,才能成功。
3.創意課程+多渠道發展。以上兩種創業模式培育平臺通過各高校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發展較為成熟,但相比全國高校數百萬待業的大學生,更迫切需要打造涉及學生面更廣的創業模式,將培養創業意識的創意課程納入大學生教學計劃大綱。是將創業資源鋪設在廣泛的平臺,彌補創業競賽資源配比不均的問題。過分專業的傳統課程體系將知識板塊劃分過窄,不符合新形勢下對創業人才的培養,要將大學生的創業教育作為核心內容,將制定創新人才培養計劃貫穿于創業教育過程,首先建立面向全體學生的激發學生創業意識的通識課程體系。其次設置專門的培育課程,提高其創新的基本知識,創業導師精心設計各類實踐活動課程,在教師及同學交流互動中不斷改進磨合。三大課程模塊構成系統的創新創業課程結構模型,最大限度地激發提升大學生潛在的創業素養。
創業資源的稀缺性是制約創業模式縱深發展的最大障礙,高校以創業課程作為橋梁在高校間實現資源共享是突破難點的重要措施,華中科技大學的科技創業課程通過開放式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資料閱讀等服務,中科大推出與美國北卡大學生的全英文聯合考察,廣州一些高校實現了課程互選,基于網絡的開設方式需要穩定的技術后臺支持,得以持續開設的不多。
中南大學商學院與臺灣中央大學發起的兩岸云端網絡課堂已有十余年,參與的高校包括臺灣遠東科技大、暨南大學、中南大學等,海峽兩岸間建立實時互動的創業培育橋梁是國內數字化成功范例。課程旨在建立基于網絡實時互動教學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對課程中產生的創意成果進行跟蹤。依托泰宇科技公司提供軟件,實現實時語言與文字傳輸,基于穩定的后臺支持,軟件提供的虛擬教室將創業教育與創業模式完美融合。
目前《網絡創意營銷》課程作為參與學校選修課納入教學體系,經多年實踐逐步規范,學生借助網絡平臺進行熱切的交流,泰宇科技提供了虛擬會議室,由8位名師組成教學團隊共享網絡營銷等相關知識,通過討論版上傳資料,課程中后期要求由學校學生組成創業團隊形成網絡創業方案,各位教師挑選出較優秀的組別在課上進行方案匯報,由教師對學生方案給予多方指導。
學生打造許多奇趣的創意方案,如“唯它獨寵”是針對寵物市場的大型綜合服務網絡平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關懷老年人幸福的社交網站等。兩岸多地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培養深厚的友誼,借用網絡平臺實現創業方案成為青年學子實現創業夢的啟程碑。隨著課程逐步演化,合作高校積累了豐富的數字化虛擬教學經驗。兩岸云端網絡課程將勇于創新,不斷為現代教學管理改革提供豐富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