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鎮江 汪志中 蔣國萍
高職高專商貿類課程設置通常具有綜合性、普適性、實踐性等特征,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能勝任商貿類應用型崗位的人才是課程改革的目標。近年來商貿類課程教師紛紛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活動,不斷調整教學內容與崗位知識要求接軌,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實踐課程比例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改善教學環境優化教學條件。但是,作為高職高專教學工作重要一環的課程考核的改革還有待進一步推進,否則教學改革的成效會大打折扣。
1.考核方式比較單一。 期末考試成績作為商貿類課程唯一或者主要考核依據的情況依然非常常見。期末考核方式往往有閉卷筆試、開卷考試、寫論文或報告。如果是閉卷筆試,學生只關心考試,平時不努力,認為只要考試通過就行,不少學生到期末考試前強記突擊,復習的過程變成了死記硬背。而開卷考試會讓學生存在較強的依賴心理,認為考試既然可以攜帶教材等各種資料作為參考,及格是沒有多大問題的,因此放松了學習。以論文或報告形式考核的弊端在于一方面評分標準較難制定,另一面學生往往會從網上抄襲相關論文或報告一交了之。
2.過程性考核部分形同虛設。雖然有些教師將課程考核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卷面成績兩部分,但是過程性考核往往形同虛設。主要原因是平時成績占比較少和考核過程過于粗放,導致過程性考核無足輕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平時成績評分缺乏依據,評定隨意,沒有區分度等現象普遍存在。有的教師把點名作為平時成績的主要依據,這顯然是不合適的。有的教師把作業或實訓報告納入平時成績,但沒有依據或依據不合理,如只將是否提交作為給分依據,其結果是學生平時成績相差無幾。 這樣的平時成績因為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起不到約束學生行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學生能力、反饋學習效果的作用。
3.考核內容不夠靈活,題型有待優化。 作為商貿類課程考試重要手段的期末考試一般非常傳統、標準化,強調得分的客觀、公正,題型大多為填空、判斷、單選、多選、簡答、名詞解釋等偏重教材基本理論的客觀性試題。商貿類課程需要辨證深入思考的分析論述、實踐運用等主觀性試題較少,溝通交流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很難考核。這樣既給學生考前簡單記憶、考中作弊提供更多的便捷機會,導致學生平時學習無動力、不努力,考前復習“重點”,抄筆記背答案,甚至連考前“臨時抱佛腳”都不屑于去做,全憑考中作弊。其結果是蹉跎了他們大好的青春歲月,也挫傷了有志于評優爭先認真學習同學的積極性。
4.課程考核結果反饋嚴重滯后。 考核結束以后教師需要進行試卷和考核結果分析,評測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教學環節存在哪些不足從而加以改進。同時需要建立良好的師生溝通機制,將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給學生,切實發揮考核的評定、糾錯、引導作用。但實際情況是由于考核普遍以終結性的期末考試為主,考核結束以后期末課程也同步結束,教師不能通過考核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學生也對自身學習狀況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對知識內容的掌握和自身能力的發展存在盲點,無從下手補短板。
1.實行課程考核全面改革的工作量巨大。 很多老師在承擔課程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之余,還有繁重的科研任務,不得不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課題申報、論文撰寫中,而對教學工作則缺乏足夠的內在動力,很難靜心思考、潛心教學,沒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課程考核上面。畢竟對于承擔多年教學工作的教師來說,以期末書面考試作為課程考核是我們最駕輕就熟的模式。答案標準化、閱卷相對簡單,工作量較小。如果徹底改革考核模式,將一次性考試變成3-6次考試,老師出卷、改卷工作量勢必變成以前的3-6倍;如果將標準化試題改成案例分析、實訓或者研究報告,由于沒有統一答案,需要老師逐個審閱提出修改意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付出的時間非常可觀。
2.課程考核全面改革的工作量難以量化。 即便包括教學管理部門和任課教師都意識到現存課程考核存在的弊端,但是如果要改革現有課程考核方式,因為沒有太多先例可循,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套,教師們必然要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和實踐。而學校管理部門通常是按照課時數和學生總人數來確定教師的工作量。既然一次性筆試方式在實際工作中簡單易行,又很難引起爭議,廣泛采用這一方式是自然的。
3.課程考核改革可能會引發爭議。 盡管當前廣泛使用的期末考核方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面向全國184所高校587名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對期末考核方式表示滿意的受訪大學生占89.61%。從調查結果看,高校目前的考核方式是得到學生認可的。畢竟好逸惡勞是很多人的本性,部分只希望憑一次性考試取得分數,憑分數取得文憑的學生對考核改革往往會有抵觸心理,他們往往對能舒舒服服拿高分課程的任課老師給予較高的評教分數,給嚴格考核的老師打低分。另外,教師在實施課程考核改革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非標準化考核的公平公正問題會不會受到學生的質疑。
1.課程考核方式多樣化。教師根據不同的課程特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不同的學習情境和工作任務,采用多樣化的課程考核方式,安排3-6次隨堂測試、課堂提問和回答、案例分析、實踐操作、模擬實訓、小組或個人匯報等考核方式。單元測試盡量采用開卷形式,摒棄可以照搬教材內容的考試題型,重點考核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從多角度來考核學生的真實水平。
2.課程考核指標多元化。 徹底改變課程成績由單一指標決定的現象,根據具體教學班級的學情和專業特點,確立幾個關鍵的教學目標,匹配對應的考核指標,按照合理比例綜合評價。第一,確保出勤是最基本的要求,沒有出勤就談不上知識學習,也談不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第一節課伊始,教師將每個同學的考勤分自動設置為20分,之后每遲到、早退一次扣2分,曠課一次扣5分,扣完為止,不設置負分。第二,為了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對于教室偏大學生偏少、學風不算好或者非專業核心課的班級,設置滿分為10分的前排分。采用只加不減的方式,第一次課伊始分為0分,之后每坐一次前兩排計1分。第三,商貿類課程需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反應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為此設置滿分為30分的答疑分指標,依然采用只加不減的方式,第一次課伊始分為0分,每節課上同學們都有加分機會,可以回答老師提問、做課堂小練習、完成小組作業、案例分析、模擬實踐,根據難度和完成情況,每次加分0-3分。為了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疑,提高批判思維能力,學生提問題也有加分機會,根據所提問題的質量每次加0-3分。第四,為了夯實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設置了滿分為40分的測試分指標,安排不提前通知的5-8次單元測試。除了有學校或學院證明的公干以外,如果因為自身原因沒來參加某次測試,此次測試成績便為0分,也沒有補考機會。對于因為公干缺席測試的同學,按照該次測試的全班平均分計分。
3.課程考核過程動態化。學生的變化和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了引導學生進步,課程教師在第一節課堂上就告訴學生本門課程的考核方式、考核指標以及考核的主要知識點和技能點。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和變化,將考核滲透進教學全過程,對學生從期初到期末整個學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果不間斷地給予評價和反饋,采用考核成績當堂累積的方法,做到課程考核過程動態化。由于將考核融入每節課,學生每節課都能看到自己的課程成績在不斷變化,不再輕易曠課或者遲到早退,如果有前排分,他們會早早到教室搶坐前排。認真聽課、積極動腦,珍惜課堂上的答疑機會,注重日常積累,從每次課堂上成績的變動體會到學習懈怠的后果,感受到努力學習積極思考的甜頭。
4.課程考核導向個性化。 不同學生的特點、興趣、特長各不相同,課程學習和考核的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學習、展示自我。課程考核應具有相當的開放性和彈性,考慮、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探索同一考試內容的多樣化呈現方式或多樣化考核方式,讓不同的學生都有發展空間和機會,都能按照自己的學習節奏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對于團隊協作意識很強的學生,可以抓緊小組競賽的機會,提高考核成績。競爭意識很強的學生在課堂搶答環節有很多表現機會。解決問題、分析問題能力強的學生在實踐項目、案例分析方面可以大顯身手。
5.課程考核手段現代化。為了適應現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學習環境,實現互聯網與教育深度融合,教師應盡早構建與時俱進的平臺考核系統,建立網絡題庫,開通在線作業及考試,利用網絡輔助平臺進行考核評價,從而減輕教師教學工作量,提高考試分析的科學性。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考試”模式并不能完全替代老師的人工審核,比如口頭表達、案例分析、方案設計等仍然有賴于教師人工考核。
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采取多樣化考核方式,制定多元化考核指標,將課程考核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實時反饋考核成績并及時和學生溝通等考核改革措施,全面提高了商貿類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