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 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融媒體中心
一條合格的新聞必須具備如下幾方面條件:
(一)真實性。真實性是新聞工作的命脈。如果新聞失去真實性,也就意味著失去社會意義和傳播價值。另外,新聞中的真實事件必須具備典型性,如實反映社會本質或高度還原日常生活。
(二)實證性。新聞包含的內容和表達的觀點,往往都要借助于事實加以體現。實證性所涵蓋的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起因、經過和結果等。
(三)即時性。新聞,顧名思義,最重要的就是“新”。只有不斷披露新的事實,填充新的內容,才能吸引廣大群眾的注意力。為此,新聞記者要及時的捕捉、采編和報道新聞信息。從某種角度來說,新聞的即時性直接決定了新聞報道的傳播價值。
(四)廣泛性。新聞是通過專業的新聞機構面向社會發布的,具有普及性特質。而這種普及性特質也使得新聞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
如果新聞記者未能在采訪前做好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就很難與采訪對象形成融洽、和諧的談話氛圍。新聞采訪工作并不是記者單槍匹馬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與采訪對象展開溝通交流,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然而事實上,大多數新聞記者都會忽略采訪準備工作,在未全面了解新聞事件的情況下進行采訪,使得采訪主題偏離實際,偏離社會主體價值觀,新聞當事人產生負面情緒,導致采訪受阻。
通過提問,新聞記者可以全面掌握新聞信息。提問也是大多數新聞記者在采訪中應用的最直接的方式??陀^地說,提問的方式和技巧直接決定了整個采訪工作的進展情況。在實際采訪工作中,部分新聞記者所提出的問題缺乏針對性,不僅無法獲得有價值的線索,也極易引起采訪對象的不滿,影響整體的采訪效果。
1.全面分析材料,明確采訪內容。采訪內容,是從受訪對象身上挖掘出有價值的新聞線索的關鍵環節。通常,采訪內容主要包括采訪方法、采訪問題以及采訪思路。在正式采訪前,新聞記者要對已知的新聞線索予以梳理,全面了解受訪對象的情況,試圖揣測受訪對象的心理狀態。只有明確采訪思路,才能構想出有價值的問題,加大問題的廣度和深度。作為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必須在采訪前反復推敲提問方式和技巧,預測采訪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傊?,在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既要拋擲問題,又需協調處理各種突發狀況,拉近與受訪對象之間的距離,掌握受訪對象的心理狀況。
2.根據新聞素材,揣測采訪對象心理。為改進新聞采訪工作質量,順利完成新聞報道任務,在正式采訪前,新聞記者有必要對現有的新聞素材加以整理,站在受訪對象的角度思考問題,掌握受訪對象的心理狀態。首先,新聞記者要根據受訪對象的實際情況,編撰采訪提綱。其次,新聞記者在與受訪對象初次面對面溝通時,應換位思考,站在受訪對象的角度考慮問題。最后,新聞記者還需全面了解受訪對象的真實信息,知己知彼,促進采訪工作的順利開展。
通常來說,新聞記者的采訪技巧包括提問技巧、觀察技巧和溝通技巧三種。其一,提問技巧。在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要善于引導采訪對象,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營造輕松愉悅的談話環境,拉近與采訪對象的距離,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從某種角度來說,提問能力是客觀衡量新聞記者職業素養水平的關鍵指標。在正式采訪前,新聞記者應預先編寫問題,編排提問順序,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而這也對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的隨機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其二,觀察技巧。作為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察言觀色能力。大多數普通群眾在接受采訪時都或多或少的會出現緊張情緒,尤其是心理素質較差的人,這種緊張情緒往往會表現得更加明顯。此時,新聞記者要把握時機,對采訪對象予以適當的安撫,最大限度地緩解采訪對象的心理壓力。這對于新聞記者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新聞線索也是極其有利的。其三,溝通技巧。在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需熟練運用溝通技巧,既要讓采訪對象感覺到人格的尊重,又需讓采訪對象能夠毫不避諱的表達內心想法,順利完成采訪工作。
在新聞媒體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背景下,新聞記者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增強政治敏銳度,強化職業道德修養。新聞記者需始終牢記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客觀性原則,全身心的投入到采訪工作中。同時,各大新聞廣播電臺也要加大對培育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素養的重視力度,提升新聞記者的政治素養,增強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完善新聞采訪工作。
新聞采訪屬于溝通工作,對新聞記者的隨機應變能力提出了較高的標準要求。在新聞采訪過程中,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但是無論發生何種狀況,新聞記者都要靈活應對。總之,新聞記者應增強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與采訪對象建立穩定的短暫性合作關系,確保采訪對象能夠真正的吐露心聲。
結束語:綜上所述,隨著新聞媒體行業的發展,對新聞記者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采訪作為新聞報道的關鍵環節,往往需要新聞記者具備一定的溝通交流能力,靈活掌握采訪技巧,從而挖掘事實真相,為大眾帶來有價值的新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