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挺 許創 鄭午儼
武漢東湖學院
公共交通是城市建設規劃的基礎,城市公共交通對城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影響極大,也是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關系國計民生的事業。人們在不斷地探索新的城市發展中在謀求一個最適合本地發展的開發模式。源于國外的TOD模式在我國逐漸被大眾認識和認可,大中型新興城市紛紛開始試點試行進行探索,但是由于巨大的國情差異,TOD模式在國外取得的一些成果在我國難以照搬套用,所以在我國TOD模式的開發尚屬磨合階段,需要進一步的探索與實踐。究竟TOD模式對于我國城市發展的借鑒意義如何?具體到每個城市,其適用性是否滿足該城市的發展需求?
TOD即是指:“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車站、機場、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及巴士干線,然后以公交站點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鐘步行路程)為半徑建立中心廣場或城市中心,其特點在于集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為一身的“混和用途”,使居民和雇員在不排斥小汽車的同時能方便地選用公交、自行車、步行等多種出行方式。城市的空間利用、土地利用以及交通方式之間的平衡關系是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土地混合集中利用是TOD的主要特征,目前大型城市的低效郊區蔓延問題使城市規劃難以統籌,所以TOD是目前大型城市規劃的趨勢。通過合理的空間架構依托公共交通能極大改善交通狀況,高度利用土地,強調復合多功能的特性來吸引商家和居民,使城市形態在往簇群狀發展,城市管理得以高效作用。
在它的誕生地,美國目前有超過500個有關項目在進行。隨著趨勢的發展,一種依托TOD理念的交通模式出現了——“Parkand-Ride”模式,即公共交通部門在各個公交站點提供免費的停車場鼓勵人們駕車前往停車場后換乘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僅在加利福尼亞舊金山灣區就有超過150個這樣的“Park-and-Ride”項目,“Park-”作為中心樞紐起到集合作用,而“and-Ride”設施對于公共交通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終究來說這只是達到TOD最終效果的一個過渡形態,因為它是針對傳統郊區發展形態形成的,其使命就是在還不具備TOD發展條件的地區進行區域規劃、土地利用、資源整合。現在在城市區域TOD走廊已經形成,例如洛杉磯好萊塢地區的vermont/western區等,近年來聯邦立法提案中與TOD相關的內容提到,將賦予公共交通機構為實施TOD而購買相關土地權利,并且可以考慮使用聯邦的資金。這一放權行為,可以看作為美國政府對TOD模式發展是持全面看好的態度,在未來,這會是城市建設中的主旋律。
作為中國內陸的特大城市,也是華中地區的最大城市,其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武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在市區交匯,將武漢市區一分為三,依托特殊的地域環境,形成了“兩江交匯、三鎮鼎立,山水相間,河湖密布”的獨特空間形態,素有“江城”的美譽。在城市規劃方面,武漢市一直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努力完成突出城市發展重點和方向,擴寬城市空間發展框架,調整城區空間布局,建立更加開放式空間結構體系的任務,以此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經濟的戰略性結構調整,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社會和諧,建設最適宜創業和居住的城市。但就目前為止武漢市的常住人口已突破1100萬,全市城鎮建設用地僅795平方公里,預測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在1180萬人左右,其中城鎮人口在991.2萬人左右,主城區常住人口為502萬人,城鎮化率約84%,在許多古城古跡上,也進行了大規模的翻新和重新規劃,使其商業化現代化。
綜上所述,武漢的城市建設是順應時代潮流結合自身城市發展條件的,但人口劇增,土地生態資源減少、交通擁擠、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城市現代化的矛盾等一系列問題也成為了城市規劃中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更可以大膽的猜測在某些城建問題上是不是進入了“攤薄餅”、“同心圓”的誤區呢,土地規劃不夠科學合理,不能保質保量,成本支出用不到刀刃上,造成冗贅浪費。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城市規劃是大事,我們如何面對土地資源的緊缺問題,它會不會越來越嚴重?交通擁擠有沒有更好的管理規劃?我們應該如何規劃城市用地?
目前,國內已經開始慢慢認識到什么是TOD模式,在公共交通,軌道交通和商業中心選址上開始得到運用,因為交通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樞紐,這也正是TOD模式想以公共交通為中心建立一個混合土地“生活圈”為出發點,提升城市土地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以此套用到武漢市的城建規劃上是能起到有效的作用產生重大的意義。TOD模式的運用在交通管理方面:首先能起到一個減緩交通擁擠的作用,人們在一個公共交通為中心的范圍里就可以買到自己所需的生活物品,工作學習購物都可以完成實現。在土地規劃方面:每一個“中心圓”都為一個范圍的居民提供服務,合理配置了相關行業的資源,整合土地利用。保護文化古城方面:“中心圓”的確定也確定該范圍的使用性質,至少可以起到一種生活文化氛圍的傳播作用,這將會帶動更多旅客到此來進行參觀旅游,具有一個統一化聚集化的特點。無論交通體系還是土地利用更或者古城保護,TOD的特征則是土地混合集中利用,每一個生活圈并不是分離獨立,而是一種更好的融合,對居民是一種更加便捷方便的生活方式,對整個城市土地規劃則是一種科學合理,散而不散的狀態。TOD是一種新型的城市發展模式,并不能說它理論狀態符合所有城市,但就目前為止,這樣的新玩意確實是值得我們參考學習的,武漢的城市規劃也或多或許可以進行嘗試。
實踐證明,起源于北美的公共交通導向發展模式(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對于促進公交出行,減少小汽車使用,抑制土地的低密度無序蔓延具有良好的作用。然而,中國和美國的國情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中國的城市人口密度遠高于美國,土地的混合使用在城市當中也相當普遍,人群的出行結構與出行方式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所以起源于北美的TOD并不一定完全適用于我國的城市開發。中國 TOD的實踐背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城市規劃和開發過程中不但需要 TOD理論的引入,更加強調在中國城市開發過當中的適用性,應用過程中應依據需求的不同而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