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紅 蘭蔚
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
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主抓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建設,大力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高度重視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此背景和精神意義之下,以文化自信視域為基礎,全面貫徹落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意義重大。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人們根據一年中的天象、氣候、物候、農事等方面的變化特征和規律進行總結的一種補充歷法,針對于農耕和社會實踐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導意義,其背后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2016年成功申報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高校大學生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引領作用,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傳播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還起到主要的文化載體作用。然而,當代大學生依然存在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意識淡薄、認知不全以及無法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聯系的深刻內涵等問題。努力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宣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落實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刻不容緩。
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二十四節氣”,自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引起熱潮。以此為媒介作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另一方面同時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二者的相互補充在宏觀方面弘揚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微觀方面培養了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起到了思想政治引領作用,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本文通過針對于武漢某高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本專科不同專業的近百名大學生開展“關于高校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知情況的調查”隨機問卷調研和分層抽樣的形式進行人物訪談等活動,從問卷調查數據和訪談結果等實踐方式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現實困境如下:
根據問卷統計數據分析來看:高校大學生針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可度高,且認為學習傳統文化十分有必要,占比為85.12% 以上。但是,依然存在一部分高校大學生精通了解傳統文化的僅占 1.49%左右,一般了解的占 75%,較少了解的占21%,而幾乎不了解傳統文化的學生占比為1.79%。而對于“二十四”節氣等傳統文化的了解情況分別為:完全了解的占 4.76%,了解部分的占 31.25%,較少了解的為54.17%,基本不知道的占9.82%,基本上在一定層面反映出:高校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認知和理解意識單薄,接受度較低,文化認同度有待提高。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教育機制、教育內容和教育者素質等等,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主體性不明確和載體單一等問題;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較為單一,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課程設置不到位,無法真正落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高職院校為例,主要設置科目多為保分數、創就業、重技能,重知識等目的,僅有很少一部分學校有設置中國傳統文化及相關選修課程,且在很少一部分課程中也依然存在晦澀難懂、難以吃透、教學方式不靈活等等問題,高校傳統文化教育途徑內容單一,教育實踐力度低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阻礙。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宏觀層面代表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微觀層面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它凝聚了中華民族強有力的包容性,具有重要的綜合育人作用。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自信的視閾下,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媒介,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研究領域,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的新發展多元性的一種體現。如何更好的將二者相互融合,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優點,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以文育人,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和政治性的不平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用性也引起各大學者的高度關注。
作為教育主體的高校,應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化校風學風,繁榮校園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滋養師生心靈,發揮高校文化育人、文化創新的新功能和作用;因時制宜,積極開展第二課堂,以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為基礎,開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和方式,將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以二十四節氣為契機,通過德育、體育、美育的相互協調,融合德育、繪畫和韻律等,積極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強化實踐教育活動的實用性。以清明節為例,清明節隸屬于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祭奠祖先的重大節日。高校的輔導員會以此節日為契機,帶領學生去烈士陵園掃墓以祭奠革命先烈,以此讓學生銘記先列的偉大以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鍛煉學生不忘祖和懂感恩等革命精神。這種典型的案例,不僅在思想層面給學生帶來沖擊,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弘揚文化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情商。
高校既是文化傳承的接收地,同樣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領域,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一方面為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培養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也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進行引領。為進一步提升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的融合,高校應該以網絡新媒體為契機,結合網絡平臺,相關的愛國視屏和動漫、圖畫等方式,更加形象和生動的洗滌學生的思想,將傳統文化以二十四節氣為例子,貫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和開拓多元化傳統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例如:以二十四節氣中的《浪子借寒衣》等故事為指引,通過座談會和故事會的形式,發散學生思維,領略傳統文化的美麗,同時提升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改變對外來文化的推崇心理,有利于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二十四個節氣,以人為例,展示出不同階段不同的人生狀態,高校大學生應以積極的心態和斗志的精神,邁向人生的全新階段,只要不斷努力,就能突破新的局限。將此類的文字上傳至教育平臺,讓學生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規劃,從而為學生未來的發展。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講話精神,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以文化自信為導向,積極落實培養高校大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思維價值觀念。“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結合的典型案例,高校展開相關的課程學習,針對于高校大學生淡化傳統文化理念和定義等現狀,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的習俗、文化和美食等等,深入根植文化理念,以正確的價值觀念去作為引導,另一方面,從高校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加深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刻理解二十四節氣的內涵,逐漸導向為人生各種哲理,激發學生的做人,做事和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及準確度,學會進行人生思考和未來的規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文育人,優化校風學風,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以增強學生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