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達 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
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是當下理論研究的熱點,也是各區域謀取新發展的實踐需求,當經濟發展走到一個新的階段,面對新出現的各種問題,如何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及發展動力,使區域經濟發展更加科學合理,就成為各區域發展急需解決的新課題。
關于區域經濟轉型的研究是一個不斷深入并且與時俱進的過程,最早期經濟學家經常將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與經濟發展的概念混同,根據轉型方式產生了基于比較經濟體制、一般均衡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的激進轉型派,后來又出現基于演化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的漸進轉型派,這時候對經濟轉型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經濟制度層面。胡夫、費希爾、羅斯托等經濟學家另辟蹊徑,將經濟發展分成不同階段,認為經濟轉型即從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階段。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探索的深入,理論研究與實踐結合越來越緊密,出現了對結構轉換問題的研究、對經濟發展高級化進階的研究、對技術創新導向與經濟轉型關系的研究、對轉型路徑的研究、提出先行區和后行區的不同轉型方式的研究等等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都是隨著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出現的新問題不斷總結研究的結果,所以研究經濟轉型問題就要不斷與時俱進總結新的現象和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得出一定的合理化建議,用以指導區域經濟轉型升級中的實踐活動。
(一)經濟結構不合理正成為區域轉型發展桎梏。首先,產業結構不合理,與發達國家成熟的產業結構相對比,我國第一產業比例偏高而經濟效益偏低,第二產業大而不強,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偏低,容納的就業人口不足,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其次,產能過?,F象嚴重,經濟規模擴大掩蓋下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的局面凸顯,重工業和一些傳統的家電制造行業都出現產能過剩現象,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產能絕對過剩與生產消費不匹配的結構性過剩都已顯現出來。第三,發展質量不高,傳統產業急需轉型升級。由于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傳統的優勢逐漸變成劣勢,之前依靠高能耗、低人工成本、強銷售渠道帶來的競爭優勢隨著環保要求提高,人工成本增加,智能制造、電子商務及物流發展被逐漸抵消,創業創新動能不足,生產效率不高,行業整體利潤率下滑及新興產業的替代都給傳統行業發展帶來挑戰。第四,實體經濟發展不理想,受資金、人才和技術困擾,特別房地產行業和金融行業的過度發展,大批企業投身其中,造成經濟由實轉虛,實體經濟發展乏力。
(二)人力資源問題凸顯。首先,人口紅利正逐漸消失,今年結婚率下滑,出生率低迷,老齡化加劇,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下降,依照目前發展趨勢,勞動人口占比將逐年下降。其次,人才結構與轉型后的企業用工需求不匹配,隨著經濟轉型升級推進,新經濟新業態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但傳統教育體制下培養出的人才結構與這種就業需求存在差異,導致勞動力雖多,但滿足市場需求的不多的現象。第三,人工成本增加迅速,隨著經濟持續上行,物價指數高漲,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勞動力的需求與供給缺口的增大,人工成本大幅增長,許多勞動密集型產業被迫轉移。
(三)制造領域核心技術缺乏。一方面核心技術依靠的是強大工業底蘊和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和資金投入,短時間內難以突破;另一方面制造企業忽視技術研發與科技創新,依靠廉價勞動力和國內龐大的經濟體量以及國家的產業保護政策,可以輕松地賺取利潤,缺乏一個依靠技術進行競爭的環境。所以核心技術的缺乏將導致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受制于人。
(四)新經濟模式帶來管理挑戰。隨著社會發展進步,涌現出越來越多新的經濟形態。現行條塊分割的行政管理體制難以適應新經濟具有去中心化、跨區域和跨行業的特征。大量數字型企業,被按照之前經營實體資格條件要求取得相應牌照和資質;而現有稅收制度也是基于區域行政的管理模式,但多數平臺型企業是跨地域運營的,地方對跨區域平臺的排擠心理,阻礙了數字型企業整合資源;移動支付的普及倒逼金融行業管理的轉型;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其分布式、去核心化特征在相應管理制度出臺之前已呈現爆發趨勢。
(五)發展的外部環境復雜多變。一方面,美國主導的排他性區域自貿安排使全球市場碎片化,規則制定壟斷化,全球化進程遇到新挫折。中美貿易戰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陰霾,許多外向型經濟區域,折了“出口”這駕馬車,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啟示就是單一的經濟形式抵御外部突發風險的能力差;一個合理的經濟區域需要更多的關注自身發展,擴大區域內部需求,依靠內生需求拉動生產才更加安全。另一方面,各種“黑天鵝”事件給世界經濟版圖變化巨大變數,各種不穩定因素的疊加,需要區域轉型時慎重選擇,留有余地和備選方案。
面對區域經濟轉型出現的新問題,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應對:
(一)調整經濟結構。首先,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第一產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增強第二產業的競爭力,大力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通過宏觀調控,優化供給側改革,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其次,優化產業布局,根據區域的區位條件和基礎設施狀況,有針對性地改善產業空間布局,提高發展質量。再次,大力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數字經濟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推動政策措施向實體經濟傾斜,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
(二)完善人才培養和交流機制,釋放人才紅利。首先,培養造就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和從業勞動者。根據社會需求建設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團隊,打造創新驅動的中堅力量。提高普通從業人員素質,加強對從業者技術、勞動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培訓,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創造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新的社會環境。其次,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通過鼓勵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及提高科研人才的薪酬待遇,在財政和稅收方面加大對創業創新的支持力度。第三,完善人才的交流機制和平臺建設,依靠大數據平臺,完善勞動力資源信息庫,通過云計算等人工智能手段,對供需雙方進行智能化匹配,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
(三)依靠科技創新,掌握核心技術。首先,需要重視科技創新,依靠科技創新,解決人力資源不足問題。通過工業化4.0、無人工廠、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智能技術的運用提高自動化水平,一方面可以提高生產的效率和精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對部分崗位的人力資源需求。第二,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將數據變成資源和生產資料,通過對數據資源的挖掘和使用讓數據產生價值,在數字經濟領域發力,加大科技創新研發的力度,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第三,積極布局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在前沿的科技應用領域和新生產業的投入上需有前瞻性,給予更多的關注與包容,為促進其成長提供較為寬松優渥的產業環境和政策支持。唯有依靠科技創新,才能掌握核心技術;唯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轉型升級中實現硬核發展。
(四)加強與外部區域交流合作。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小國寡民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注定走向末路,所有區域經濟都在不以自身意志為轉移地外部交流融合,順應這種大趨勢,主動加強外部交流合作,才能更好地實現轉型升級。一方面,根據自身定位構建或融入周邊經濟圈,如京津冀、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都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身處其中的經濟區域都可以在產業生態中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位置和途徑;另一方面,與外部區域的交流合作可以促進科技、人才和資本流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轉型就必然需要取舍,通過與外部的交流合作可以學習借鑒,形成后發優勢,少走彎路,通過互通有無,充分發揮區域經濟的比較優勢,實現區域經濟更好的轉型升級。
(五)積極擁抱變革,提高管理能力。作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引導者和護航者,管理部門首先要調整自身定位,明確政府是區域轉型的引導者,企業才是區域經濟轉型的主體,政府負責制定規則,保障體系運行,剩下的交給市場;政府負責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保障社會公平,解決消極的外部效應,通過一定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財政手段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第二,充分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以項目思維推進具體政策落實;以企業家精神經營區域經濟和政府形象,總理做高鐵推銷員,市長帶隊參加招商會越來越成為一種常態。第三,與時俱進,帶頭采用先進管理科技成果,例如充分運用已經成熟的數字技術,成立大數據中心,構建智慧城市,利用科學技術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第四,積極構建區域一體化平臺,合理規劃區域內部產業的時空布局,打造有機的經濟生態系統,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謀劃好藍圖,在轉型升級過程中不斷強化自身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