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 青海民族大學
納哈隆村原名卡索,和列仁村并稱為列仁卡索,屬于阿什努鄉撒拉族的聚居地。民間傳聞納哈隆村的撒拉族先民為馬姓,于四百多年之前(明朝萬歷年間)自循化街子三蘭巴海村遷出,進而在拉木峽藏托落腳居住。在幾百年的逐漸發展過程中,馬姓撒拉族主要以放牧為生,之后慢慢開始耕種。
納哈隆村地處縣境南部卡力崗山,與縣城距離約為18km,海拔2200到2700米之間,地形主要為西北高、東南低,從西北朝東南傾斜,屬于涼溫半干旱氣候。四個自然村分別處于四個大小不一的自然泉水坐落,泉水有時難以滿足當地群眾日常生活需求,目前依舊靠雨水生存,屬于靠天吃飯的村落。此地區的農作物集中種植有小麥、青稞、豌豆以及馬鈴薯等,光照與氣候環境不適合其他農作物生長,加之降水量不足,甚至能夠用十年九旱來形容。由于地理位置較為特殊,植被較少,放牧也受到影響,近年來退耕還林政策的推進讓耕地面積進一步降低,能夠用于放牧的草原越來越少,2000年之后農業和種植業開始轉向拉面經濟,目前拉面經濟屬于該村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大多數在武漢經營,少數在福建、云南等地,另外還有部分群眾外出打工。
1990年統計數據中,納哈隆村擁有耕地總面積為504畝,人口約為600人,1990年縣境漢族人口為6951人,1949年僅為2486人,相比提升了179.6%,如果根據這一數據來推導計算1949年納哈隆村的人口,那么得出的結果為201人。若根據土地規模不變進行推算,1949年納哈隆村人均耕地擁有量為2.5畝。同時參考《化隆撒拉族自治縣志》中的內容,1952年實施土地改革之前,全縣57.47%的中農人均耕地占有量低于1.94畝,每戶通常有10畝左右土地。如此而言,當時納哈隆村人均耕地擁有量也保持在2畝左右,普通中農家庭可能存在10畝左右的耕地。然而當時的環境下小麥產量并不是很好,1949年的畝產約為98kg左右,隨后小麥產量慢慢增加,到1990年時畝產達到255kg,現階段小麥畝產已經有500kg左右,一戶中農若把所有土地都種植小麥,也只能夠獲得1000kg的糧食,基本能夠維持一戶(戶均5.8人)一年的口糧,但基本沒有余糧能夠出售。
按照相關資料內容,1952年實施土地改革之前,根據階級劃分,占化隆全縣人口41%的中農與貧雇農中的農業人口分別為中農人口綜述的98%以及貧雇農人口總數的95%,代表了大多數人口投身于農牧業生產中,而當時中農人均耕地占有量為1.94畝,貧農人均耕地占有量是0.9畝,雇農人均耕地占有量是0.32畝。若按照上述人口數據比例進行推導計算,1949年時納哈隆村投身農業的人口屬于絕大部分,約180人左右,然而因為占有土地低于前文中所提到的人均耕地占有量,因此不可避免的會存在勞動力剩余的問題。站在社會經濟環境的角度而言,1949年前后,化隆工業基本上屬于家庭手工業,并非是雇傭勞工為主,縣城內的商業發展也較為落后,城中的各個店鋪基本上是小百貨、布裝以及食品雜貨、鐵匠鋪等,雇傭勞動力非常少。因為過去的社會經濟環境影響,納哈隆村剩余勞動力不能夠從事其他行業,他們僅僅能夠固守自己的土地。(注:即便有極少數家庭投身于商業經營,但人數十分稀少,無法成為主要經濟來源,所以在這里并不將其當成是經濟來源方式進行分析)。黃宗智認為,家庭小農場并不會解雇本來的過剩勞動力,在生產關系以及人口過剩的影響之下,若不具備自家農場之外的就業機會,很多貧農家庭也不得不面臨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傳統的經濟來源方式讓納哈隆村居民進行土地經營的目的不是為了發展,而是為確保家人的生存。
過去更加偏向于農業種植,但目前的主要經濟來源表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包含了下面幾種類型:
1.按照對101份(下同)調查問卷的結果統計,該部分收入約為調查對象總數的30.69%。
2.外出經營拉面館或外出打工作為主要經濟來源,其他收入為輔。該經濟收入結構的家庭數量明顯大于其他經濟來源所占人數,逐漸演變為納哈隆最重要的經濟收入類型。按照問卷結果進行計算,此部分收入約為調查總數的47.53%。
3.將家庭經營性收入當作是主要經濟來源,該類型收入現階段并非納哈隆村主要經濟收入結構。按照對調查結果的計算,此部分收入約為調查總數的14.85%。
4.以經營性收入例如說投資拉面生意作為主要經濟來源,此類收入是近年來慢慢產生的,按照調查結果進行計算,此部分收入約為調查總數的2.97%。
5.以政府救濟作為主要經濟來源,此類家庭約占納哈隆村總戶數的極少部分,按照調查結果進行計算,此部分為調查總數的3.96%。此處應當明確如下幾點:首先是打工這部分收入,打工收入屬于工資性收入,然而納哈隆的村民把部分打工收入稱之為工資,此類型“打工”的崗位相對穩定,合同期長且工作地點較為固定,收入能夠按月足額獲得,比如說在政府管理的賓館做服務員,獲得的即是工資;不固定、沒有簽訂合同且并非按月進行結算的打工形式被稱之為打工,比如說在工地打雜,在工廠做計件工等。即便二者的本質屬性基本相同,但在村民心中的理解卻不同,他們認為前者屬于正式工作,后者屬于臨時工作;其次是“做生意”,對于納哈隆村的村民來說,他們認為做生意即是申請正規的營業執照,具備固定鋪面,那些無需政府批準而在自己家門口或者其他地方擺不固定攤位的不能稱之為生意;第三是針對“主要經濟來源”,即是近年來主要收入來源,并非是某年主要經濟來源,僅僅注重某一獨立的年份不能夠體現出其代表性,在調查過程中有一戶村民在2005年賣了一塊地,獲得8萬元,但他說,此收入并非每年都有,我目前的主要收入就是靠拉面賺錢;第四是政府救濟,納哈隆村的8個社每年每個社平均給予3個貧困戶指標,貧困戶為整個納哈隆村村民數量的13.7%,然而這部分村民的收入可能并不滿足貧困標準,常常有低收入家庭占據貧困戶指標。在進行調查的過程中,真正的貧困戶很少;第五是納哈隆村近年來開始出現將經營性收入當作是主要經濟收入的農戶,比如說投資拉面生意;最后是納哈隆村在外打工的子女每年會不定期的為父母打上一筆生活費,然而數量并不是很大,在進行收入統計時可以忽略。
按照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在進行調查的101戶中,年收入超過1萬元的為39戶,而這里的32戶(9.87%)主要以打工和投資拉面生意當成是主要經濟來源,僅僅2戶(5.13%)將農業收入當成是自身主要經濟來源;年收入處于5000到1萬元之間的為36戶,而15戶(41.66%)以農業種植作為主要收入來源,而21戶(58.33%)將打工和投資拉面生意當成是主要經濟來源;年收入不超過5000元的為26戶,而14戶(53.85%)將農業當作是主要經濟來源,8戶(30.77%)將打工作為主要經濟來源。依靠投資拉面生意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年收入往往在5000元往上,而低于2500元的調查對象基本上是依靠農業以及政府救濟。
按照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將打工和做生意當成是主要收入來源的家庭對自身經濟狀況更加滿意,以打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包括48戶,其中33戶(68.8%)選擇了對自身經濟狀況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而將做生意當成是主要收入來源的包括15戶,其中14戶(93.3%)選擇對自身經濟狀況比較滿意。但是以農業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家庭普遍來說對自身經濟狀況都表現出一定的不滿。從調查問卷結果能夠了解到,以農業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包括31戶,只有10戶(32.3%)選擇了對自身經濟狀況滿意,其他18戶(58.1%)選擇了自身經濟狀況一般,剩下3戶(9.6%)選擇了對自身經濟狀況不滿意。以政府救濟為主的調查對象都選擇了不滿意當前的經濟狀況,在調查過程中有4戶選擇了這一選項。
1990年,納哈隆村共計耕地面積504畝,戶數141戶,總人口562人,戶均人口為4人左右,戶均耕地擁有量為4畝,人均9分地。如果按照一戶包含4口人,擁有4畝耕地進行計算,若把所有耕地都種植小麥,同時復種其余農作物,每年每戶能夠收入小麥為1020kg(1990年納哈隆村記錄小麥畝產為255kg,當時小麥的價格為0.8元/kg),減去農業稅(1990年化隆縣農業稅畝均負擔主糧5.9kg,稅金為3元)和農業成本(以最接近的參考村為例,每公斤小麥成本大約在0.35元左右)之外,每戶每年能夠余糧975kg左右,加之其他農作物帶來的收入能夠滿足一家四口一年的基本生活需求。
近年來現代城市的建設發展,國家越來越多的征用土地,納哈隆村的耕地面積進一步減少,土地分布更加分散,甚至還有些耕地處于宅基之中。另外,納哈隆村人口逐漸增加,因為土地面積的束縛,土地產出有限。到2005年,納哈隆全村實際上應用在耕種中的土地面積為400畝左右,共計戶數176戶,總人口670人,平均每戶擁有耕地2.3畝,人均已經不到6分地。假設一戶有4人,擁有土地2.3畝,若把所有土地都種上小麥,隨后復種其他農作物,最終能夠收獲小麥805kg(結合實際的調查了解,現階段納哈隆村小麥畝產為350kg,而小麥收購價格為1.4元/kg),除開其中的成本(每畝成本約為200元左右),每戶每年能夠得到余糧390kg左右,另外還有種植其他農作物所帶來的收入以及收成不能夠滿足全家生活需求的口糧(若加上近年來價格提升的因素,則村民所面臨的生活困難會顯著提高)。
在所有1010份調查問卷中,其中的支出項目都列出了食品支出,這代表不管是村民是否從事農業生產,購買食品依舊是全部家庭的必要支出。從中能夠了解到,納哈隆村村民經濟生活的具體情況,一方面是即便從事農業生產的家庭也不能夠滿足自身家庭的基本食品需求;另一方面是村民經濟來源結構更加多元化,不單單僅僅是農業生產一種,而此時食品支出就變成了客觀的必然事實。
通過調查問卷結果能夠了解到,在針對101戶家庭進行調查時,其中34戶(36%)的家庭并未投入到農業生產中,這一結果和近年來納哈隆村村民經濟來源結構多元化發展具有緊密聯系,部分農戶開始投身于打工或者做生意中,其消費中并不存在農業支出項目。
結合調查結果,其中的101戶家庭有54戶(53.5%)年收入超過消費支出,存在節余;但依舊有43戶(42.5%)的家庭收入和支出保持一致,收入只能夠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另外還有4戶(4%)消費支出超過了年收入,是其中的負債家庭。雖然收入處于1萬元關口,但始終還是有22戶家庭收入和支出減扣后存在節余,但也能夠了解到納哈隆村村民生活相對節省。
通過調查了解到,更多村民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都更加強調商品的實用性,物美價廉屬于村民最終決定購買的重要標準。他們家里的各種電器產品其外觀和功能都大同小異,家具的外觀也較為相似,并未凸顯出個性化風格,家里的裝飾風格也十分相像。
結合此次調查的101分問卷結果,納哈隆村村民消費支出和收入之間表現出正相關性,收入相對更高的家庭,其消費支出也相應更多,收入較低的家庭其消費支出也更少。根據上文中的分析,納哈隆存高收入家庭的年平均收入為25000元左右,中等收入家庭年平均收入為10000元左右,普通收入家庭年平均收入不足1萬元。數據表明,納哈隆村年收入不超過1萬元的一共62戶,年消費支出通常來說處于2500到1萬元之間,其中消費支出處于2500到5000之間的家庭共計21戶(33.9%),年收入超過1萬元的家庭共計39戶,而消費處于5000元到1.5萬元之間的家庭為36戶(92.3%),消費支出大于1.5萬元的僅為1戶,收入超過2萬元。
通過計算分析納哈隆村村民2005年年收入和消費支出的數據能夠了解到,家庭收入和消費支出系數為0.337,代表了二者相互存在正相關關系,然而二者的線性關系不是很強。這主要是由于干擾家庭收入通常會包含各種不同的因素,不單單是年平均收入,同時還有消費欲望等等。
雖然我國政府從2006年就開始取消征收農業稅,納哈隆村的很多村民也紛紛參加醫保,這些方式有效降低了納哈隆村居民的生活負擔,但因為整體收入水平不高,無法支撐村民進行過多的消費支出。納哈隆村人均收入依舊還和農村整體人均收入存在差距,無法達到全國農村地區人均收入的20.3%,不存在較高收入群體,不能夠增強其購買力,消費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比如說修建住房,按照開展的問卷調查活動結果,在參與調查的101戶村民中,有27戶(26.7%)目前居住的房屋是十年時間內建設的,而還有36戶(35.6%)居住的住房是二十年時間內建設的,另外31戶(30.7%)居住的住房建成時間超過了20年,只有7戶(7%)的住戶目前的住房修建時間是五年之內。針對住房修建時間二十年和超過二十年的67戶住戶展開深入調查,發現42戶并未制定未來新的建房計劃,這其中的關鍵在于缺少充足的資金修建房屋。
總而言之,納哈隆村的經濟邊界逐漸模糊,村民的社會經濟活動和市場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但外部經濟活動逐漸進入到納哈隆村,經濟來源類型從過去單純的農業生產逐漸拓展為打工、做生意等多元化結構,不僅僅局限在單一的區域和產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