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晚霞 嘉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近年來,隨著全球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和被動投資理念的興起,Smart Beta指數產品迎來增長新高潮,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新寵。按照美國貝萊德公司的定義,Smart Beta產品是指基于透明的規則或量化的方法,通過股票篩選或加權方式的處理,實現股票組合在一種或一組系統性風險因子上的暴露,來試圖獲取超越傳統市值加權基準的風險調整后收益的被動投資產品。相比于國際市場占有率,國內Smart Beta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較大市場空間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值得布局。
Smart Beta策略的發展,離不開對投資組合收益來源由淺入深的認識。根據經典的資產定價模型(CAPM),可以用資產和市場收益率的相關系數β來衡量資產的系統性風險大小?;谶@一模型,投資收益被拆解為兩部分,一是源自市場組合的beta收益,一是資產的超額收益alpha。
隨著市場對投資收益來源理解的逐漸深化,超額收益又被進一步拆解為因子beta部分和更加純粹的alpha部分。現代投資組合收益則可以被分為三部分:市場beta、真實alpha和在alpha與傳統beta之間產生的Smart beta。
基金產品有主動與被動之分,Smart beta,即“聰明貝塔”“聰明指數”,可以稱之為主動與被動投資之外的第三種選擇,是一種把主動和被動相結合的投資策略。Smart Beta策略是在傳統被動投資的基礎上,融入因子投資的思想,通過使用非市值權重加權和增加在某些因子上的暴露,來獲得超越傳統Beta的超額收益。
基于理論視角的分類,Smart beta策略主要分為兩類:(1)因子Smart beta:基于CAPM及APT模型,著眼于獲取因子溢價,如價值、成長、紅利、動量類等;(2)策略Smart beta:基于Mispricing理論,著眼于利用非市值加權提高組合有效性,如等權重、風險平價、最小方差等。
可以說,聰明貝塔本質就是基于確定的規則,對證券進行有效組合投資,以獲取超越傳統beta的收益。既保有被動投資的量化理性,又發揮了一些主動投資選股的能動性:相比于傳統主動投資,Smart Beta策略具有低費率、風格穩定、容量大、策略透明等優勢;相對于傳統被動投資,Smart Beta策略又通過簡明有效的投資策略追求超額收益。
它整體具有三大優勢:
基于Smart beta策略發行的公募基金產品,仍是指數化投資理念,基于確定的規則,對有效的一籃子證券組合進行被動跟蹤、復制。跟蹤指數的成分股及其權重都是公開的,可以避免基金經理風格漂移、踩雷單一股票的問題;再者紀律嚴明,分散投資、被動執行,不受業績表現、市場風格等變化的影響。
相對于主動管理基金1%以上的管理費,Smart Beta產品具有明顯成本優勢,國內管理費多在0.5%左右。尤其是ETF型產品,更是擁有交易效率高、費率低,美國市場smart beta ETF費率平均為0.26%左右,加上產品風險收益明確的特點,具備明顯的資產配置工具化特征。
Smart beta投資方式不滿足于平均市場回報,尤其是在中國市場,叫做“小Beta大Alpha”市場特征下,有因子和選股策略助攻的smart beta產品更具有長期配置型價值?;鸸景l行這類產品,通常與第三方指數提供商合作先定制出smart beta指數,并對策略的原理、構建方式、以及調倉頻率等細節進行披露。
上述這些優點,讓Smart Beta產品具備明顯的高性價比資產配置工具化特征,所以成為近幾年強勢新星。全球來看,超過一半的投資者將Smart Beta產品納入投資組合,資產配置的工具性優勢明顯。國內多家基金公司,也陸續重視這一趨勢,開始產品布局。
與國際相比,國內Smart beta產品仍處于起步階段,相較于國際市場占有率,國內存在較大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
國內被動指數基金是從2003年開始起步,而Smart beta類產品最早出現在2006年,其發展經歷一波三折,從緩慢到停滯再到目前加速發展趨勢。根據萬得統計,從2006年到2016年間Smart beta類產品不溫不火,發行數量相對較少,發行規模低:早在2006年11月,國內首只Smart Beta產品華泰柏瑞紅利ETF正式成立,但之后兩年幾無進展;到2009年至2011年間,產品一度現小幅增長;此后2013-2016年4年間Smart Beta新產品再次陷入停滯。
國內真正意義上的快速發展起步于2017年。2017年開始,Smart beta產品發展明顯改觀,每年新發產品數量逐級增加。尤其是2018年開以來國內被動投資理念的興起、被動指數基金大發展,帶動Smart beta產品發行數量連創新高,開啟新的增長高潮。根據萬得數據,截止2019年12月31日,國內一共有147只Smart Beta基金,其中Smart Beta ETF產品有十幾只。2019年新增發行32只,發行規模229億,我國Smart Beta市場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
美國是全球Smart beta產品發展起源地,也是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市場,對比它的發展狀況對國內市場有指導和參考意義。
美國市場Smart beta產品已經有20年發展歷史。最早的產品是2000年5月貝萊德公司發布的基于標普500和羅素1000指數的成長和價值型Smart beta產品。此后20年間,除2008年金融危機極端市場環境,其數量和規模總體都保持著良好增長。規模上看,Smart beta指數產品在美國市場占比達到23%左右,相比國內6%的比例,我們還有較大提升空間。過去十年,Smart beta產品也是美國市場上討論最廣泛的投資趨勢之一。其快速發展,也得益于Smart beta產品突出的資產配置工具屬性。美國是成熟市場,參與者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成熟的機構投資者有交易需求,它們看中Smart beta產品并非單純是提供比傳統市值加權產品更優秀的業績。
(一)重視Smart beta類產品的相關布局。美國市場Smart beta產品的爆發,離不開數十年間美股市場有效性不斷提升,市場有效性逐年提升下,主動基金很難跑贏基準。這推動了被動基金規模的大發展,從而重塑頭部公司格局。國內市場成熟度也在逐步發展中,弱有效市場下,帶有主動策略思想的Smart beta類產品更具備比較優勢,易于投資者接受;隨著海外資金、養老金、保險資金、銀行資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也有望成為工具性配置產品地位。
(二)卡位先發優勢,做出品牌。被動類產品,往往帶有虹吸效應,先發優勢、規模越大的產品往往進一步吸引資金申購、同時幫助拉低費率。先發優勢和費率水平是影響規模的重要因素。美國市場頭部效應明顯,呈現頭部壟斷的局面。從美國Smart Beta ETF市場來看,產品管理規模最大的是貝萊德和先鋒兩家公司,頭部兩家管理規模已超過市場總規模的60%。它們也是靠早期布局搶占份額,做出品牌效應,搶占先機的公司以后基本是這個賽道獨大。如果一步落后,容易步步落后。而目前國內 Smart Beta 型產品頭部集中度和規模占比顯低于美國,搶占頭部還有機會,必須抓緊時機打造出自身的優勢策略和明星產品,樹立出品牌優勢,才能為以后提供持續競爭力。
(三)加快創新,控制成本。參考美國Smart beta ETF費率平均水平,國內市場的費率戰也無法避免。指數投資理念的本質是以低成本獲取市場長期收益,投資者對費率水平非常敏感。國內目前還沒有Smart Beta型產品管理費率低于0.50%的水準,但已經有多只其他類型的ETF管理費率下調至0.15%,指數基金費率競爭已經悄然打響。基金公司必須埋頭深耕,低費率產品需要基金公司的創新和實力,控制成本將是搶占市場份額的有力武器。
(四)在產品設計上,做好Smart beta產品要把握兩大關鍵點:
第一,要選準好的賽道。尋找正確的Beta,本質是尋找有長期價值的投資方向。好賽道決定長期α+β化的收益,才有望帶來好的產品收益體驗,才有助于規模的持續上升。在寬基領域,選取代表廣泛的規模指數;在行業領域,賽道應重點圍繞長期有超額回報的行業,如消費、醫藥、科技、高端制造,這是日本、美國等市場經驗驗證過。
第二,真正考驗基金公司的,是選用策略的有效性。市場屬性不同,無法照搬美國市場上行之有效的因子策略,而適用于不同風格寬基和不同行業賽道的有效因子其實是不一樣的,需要差異化發展。最后哪家基金公司在這個創新領域能夠勝出,關鍵還是在它對主動策略思想的研究和理解,這個需要依靠投研實力,才能做出真正“聰明”的指數。
(五)最后,系統的服務輔助。如果說Smart beta是配置工具型產品,那么基金公司應該提供工具箱一樣一系列有配置價值的Smart Beta產品,并且做好服務,提供必要的投教服務、配置建議和投研服務等。因為被動型產品運作上不會有太大區別,吸引客戶的關鍵,就是品牌和服務。
結語:通過中美Smart beta市場對比可以發現,我國公募基金Smart beta產品的發展還處于初期。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指數投資工具與投資策略必將多元化發展。預計未來隨A股國際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和機構化投資者結構的進一步豐富,Smart Beta類產品也將步入高速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