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華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深圳 518060 )
2020年1月31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全球范圍內造成極大影響,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社會秩序、經濟發展。面對來勢洶涌的疫情,國內外社會各界迅速響應,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在一定范圍內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圍繞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科技期刊在科學傳播與普及,幫助公眾正確認識和科學防范疫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問題。本文梳理了科技期刊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具體實踐,結合具體的語境對科技期刊的社會責任與功能進行分析,為當前以及今后面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科學傳播提供借鑒與思考。
科技期刊全稱為科學技術期刊,指主要刊登學術論文、會議論文、技術報告、實驗報告等一次文獻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期刊。學界對于科技期刊的概念界定基本參照1991年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順序編號、印刷成冊、以報道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的連續出版物[1]。其中,科技期刊分為五大類——指導性期刊、學術性期刊、技術性期刊、檢索性期刊、科普性期刊[2]。本文探討的科技期刊主要是指刊登以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向人們揭示當今世界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發展動態的學術性期刊和綜合性期刊,以及向公眾進行科學知識普及的科普性期刊,其中尤以前者為主。同時,這些科技期刊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發布的內容也在本研究范圍內。
科學傳播的主要行為主體包括科學共同體、媒體、公眾、政府及公司和非政府組織[3]??萍计诳鳛橐环N專業性媒介,盡管主要是提供給專業科研工作者閱讀的,但其中也涉及普及性科學知識,在突發公共事件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萍计诳闹鬓k單位主要是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學科學會團體等,擁有權威的專業隊伍和嚴格的審核程序,在信息來源、內容質量和影響力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這種優勢使得科技期刊能夠有力闡述突發公共事件的科學本質,并且提供專業的應對措施。
伴隨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海量信息、去中心化傳播、人人都有麥克風,使得這次突發疫情的科學傳播充滿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對于普通公眾來說,在面對與自身健康息息相關的新冠肺炎疫情時,他們迫切需要及時嚴謹的科學信息(如病毒傳染源、如何有效防護、有效藥物等),充分體現科學性、專業性、權威性和社會信任的科技期刊,無疑是傳播科學信息的重要主體之一。
200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第三章“社會責任”中明確指出: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同時強調新聞出版和科研機構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做好科普宣傳工作[4]。2006年制定實施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也指出,大眾傳媒、科學技術界是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的有力途徑[5]??萍计诳鳛橐环N專業性大眾媒介,一直是傳遞科技信息和學術交流的主要平臺,不僅肩負為專業研究者報道前沿科技創新知識,同時也身肩向社會公眾推廣普及科學知識的社會責任[6]。更為重要的是,科技期刊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體現出來的敏感性、科學性、指導性能夠有效體現出應有的社會責任[7]。
近年來,每當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科技期刊都積極承擔了向社會公眾傳播科學知識的社會責任。例如,在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期間,《中華內科雜志》積極與專家聯系進行專欄報道,及時向醫務人員和社會公眾傳播第一手資料,并且為了彌補期刊發表滯后性問題,第一時間在官方網站刊登內容[8]。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4年非洲埃博拉病毒等重大突發事件中,科技期刊都從多方面、多角度組織刊登了一系列文章,體現出科技期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9]。
科技期刊的核心優勢是內容生產專業化程度高、信息權威可靠、立場客觀公正,在傳播科學信息方面是最具可信度的平臺之一。當人類社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面對充滿不確定因素、多元復雜的信息環境,科技期刊在科學傳播這一重大且嚴肅的問題上展現出相對科學嚴謹的、值得信賴的特質,給予社會公眾以安全感和穩定感??萍计诳槍Υ舜涡鹿诜窝滓咔椋e極響應,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努力做好專業科研成果發布和信息服務,為抗擊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應有的力量。
開放獲取,傳播專業知識。自疫情暴發后,國內眾多科技期刊社先后決定開放獲取,供讀者免費下載、閱讀所有文獻,為了解最新研究成果提供學術支撐。此外,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中華預防醫學會、中國醫師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聯合發起倡議,動員國內醫藥衛生類期刊在中國知網進行開放獲?。∣A)出版,以最快的速度將科研成果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期刊編輯部啟動稿件快速處理程序,優先接受、處理、編輯、刊發有關新冠肺炎的文章,以最快的速度向社會公眾、科學界廣泛傳播科研成果。同時,嚴格把控稿件質量,對于重大選題進行論證審核后發布。
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是科技期刊賴以生存的基礎,期刊編輯部有針對性地組織策劃專題稿件,拓寬優質稿源渠道,對于提升科技期刊影響力有著關鍵作用。此次面對突發公共事件,眾多科技期刊能夠及時調整工作計劃,抓住疫情的時效性和新聞性,組織專題征稿,既凸顯了科技期刊應有的專業性和社會責任,也增加了期刊的可讀性和影響力。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為專題,刊發有關新冠肺炎流行病學特征、傳播和非藥物緩役策略、與2003年SARS流行特征比較等最新研究成果?!吨袊R床醫學》編輯部第一時間啟動“新型冠狀病毒臨床防治”專題征稿活動,推出專欄文章,內容涉及新冠肺炎最新研究進展、影像學特征及診斷、危重患者診治要點、臨床防控指南以及心理干預等[10]。此外,包括《中國臨床藥學雜志》等在內的眾多科技期刊以“新冠肺炎”為主題征稿,開通“綠色通道”,集中向社會傳播最新科學成果。
新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紛紛謀求轉型,推進媒體融合發展??萍计诳鳛閭鹘y媒介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積極聯合新媒體平臺,采取多種形式、多元渠道,構筑融媒體傳播矩陣。已有研究表明,多媒體的科學傳播方式會“形成價值的溢出性和擴散值效應,可有效提升科技知識自身的價值和力量”[11]。
多平臺傳播,注重效率和效果。疫情暴發伊始,一方面,科技期刊通過各種新媒體平臺(微信、微博、網站等)向廣大科研工作者征集有關新冠肺炎最新科研成果,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的高覆蓋率、便捷性、互動性和參與性優勢,面向科研共同體、公眾進行科學傳播。如中華中醫藥學會在微信平臺開設戰“疫”專題,實時更新抗疫動態、診療方案、戰“疫”紀實、防疫科普、學術研究等信息,極大方便人們獲取最新信息。另一方面,科技期刊創作更加適合新媒體平臺傳播的“微內容”回應公眾密切關注、迫切需要了解的疫情防控知識。如《中華流行病學雜志》在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病學特征的最新認識》引起學術界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此后又以圖文并茂的方式介紹了論文中有關2019-nCoV感染性肺炎的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流行特征、臨床特征、防控要點,有效地向社會公眾傳播了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進展。
目前,學術期刊的獲取模式主要有數據庫模式、開放獲取模式以及正在發展中的共享獲取模式,通過共建共享獲取模式,能夠有效實現學術期刊、讀者、平臺三者“共贏”[12]。面對此次突發疫情,2月15日,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科協聯合中華醫學會在中華醫學期刊網的基礎上聯合共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和診治科研成果學術交 流 平 臺 ”(http://medjournals.cn/index.do),為醫務工作者、科研人員及社會公眾提供及時、全面、系統的科學知識。同時,該平臺還倡議其他相關科技期刊擬發表的新冠肺炎相關成果通過此平臺進行預出版。
該平臺涉及流行病學、呼吸病學、管理學、護理學等十幾個學科領域,不斷更新匯總國內生物醫藥衛生期刊發表的相關學術內容、公共學術資源,并且推介國外新冠肺炎相關優秀科研成果。截至4月8日24時,平臺累計期刊總數117種,論文總數808篇,總閱讀量達到265.18萬次(數據每日動態實時更新,文中數據為筆者于4月8日獲取的數據)。讀者既可以通過此平臺進行精準搜索查閱,也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在移動端進行查閱檢索,極大地方便了科研人員、醫護工作者和社會公眾及時了解新冠肺炎的科研成果和防護措施。
科技期刊由于其嚴謹的審稿、刊登程序以及出版周期等問題,在展現其高度的專業性、權威性和嚴謹性的同時,相對報紙及其他新媒體平臺,也存在不能對突發公共事件進行及時有效地科學回應的時效性滯后問題。這個問題在新媒體時代顯得更加突出,一方面,微信、微博等移動互聯網平臺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海量的信息充斥著互聯網,公眾希望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獲取對自己有價值和最可信的信息。這要求科技期刊要與時俱進,不斷利用新技術、新平臺、新方式來彌補時效性不足問題。
一些國際著名的科技期刊,如《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科學》《自然》等均實現了全媒體出版,同時采取以學術性和新聞性有機結合的辦刊模式,除了刊登專業的學術論文之外,還設置了通俗易懂的、偏重科普的和及時更新的新聞、評論、綜述等欄目[13]。這些舉措有效地彌補了科技期刊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傳播時效性滯后的問題,同時給期刊自身帶來了廣泛的影響力。國內科技期刊在這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但與國際一流科技期刊仍存在差距。
整體來看,科技期刊的科學傳播還是專業性較強,作者多為科學研究專業人士,文章涉及大量專業術語、專業方法、專業設備等,普通公眾的接觸、理解過程相對困難。而面向公眾的科學傳播通常需要結合富有趣味性、親和力的表達方式才能獲得關注度,實現相應的傳播效果。這就要求科技期刊充分考慮結合突發公共事件在科學傳播過程中提升話語親和力??萍计诳梢园l布一些通俗易懂的稿件提供給社會公眾,或是通過與其他大眾媒體開展合作進行大眾傳播,例如為“論文新聞”[14]提供素材,助力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科普。同時,注重社會文化語境,在遵循科學事實的基礎上,盡可能使其圖文并茂、形式多樣。例如針對核酸序列、超級傳播者、隱性感染源等專業術語,可以漫畫、圖表等形式展現出來。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明確了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目標與方向,其中提出要吸引高水平論文在中國科技期刊首發[15]。囿于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水平以及科研評價體系等,當前高質量學術論文仍首發于國際科技期刊。
以此次疫情為例,中國學術界以最快速度進行了科學研究并發表了大量研究成果,為世界各國的政府、科研工作者抗擊疫情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些研究成果首發在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科學》《自然》等上,再經過新聞媒體的報道傳遞給國內社會公眾。由此也引發了國內的一些質疑和輿論。為了讓科研成果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傳播而選擇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的確也對國內科技期刊在國際和公眾中的影響造成了一定影響,不利于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作為承載最新科研成果的國內科技期刊在疫情中的作用發揮。此外,普通公眾通常不會去閱讀原始文獻(尤其是英文文獻),往往都是經過媒體報道了解相關信息,又可能產生一些問題。譬如,由于時間差導致公眾無法及時獲得相應的科學信息;二次報道中可能出現曲解、斷章取義等情況,進而最終影響到公眾對于科研人員、科研機構及相應科研成果的誤解或不信任。
將科學傳播給社會公眾,存在多種多樣的方式,但是最為廣泛的一種方式就是經由新聞媒體將科學領域的成果“翻譯”給公眾。一方面,新聞媒體仍是公眾獲取科學信息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科技期刊的研究發現是新聞媒體報道科學新聞的最重要信源。因此,國內外科技期刊都不同程度地與新聞媒體建立合作聯系,探索更加有效的科學傳播體系。我國科技期刊以及出版界已經在這方面展開了很多研究,涉及轉介西方經驗[16]、具體實踐探索[17-18]、理論構想[19]、媒體報道對于期刊引用和影響力的提升[20]等。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科技期刊所在的機構可組建專門的傳播部門,為科研人員和新聞媒體搭建溝通的橋梁。當有重大科研成果發表時,可以同步召開新聞發布會,及時向社會各界傳遞信息。新聞媒體則需要培養具有科學人文素養的記者,提高科學傳播的嚴謹性,同時深挖公眾需求,創新表達方式,優化科學傳播效果。
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使得預印本(preprint)平臺得到廣泛關注,并且日趨完善。預印本是指科研工作者在同行評審前還未正式在期刊發表,就自愿在互聯網平臺公開分享自己的科研論文手稿[21]。發布在預印本平臺的文章既可以是自己寫就完成還未投稿的,也可以是已經投遞給雜志社但尚未被接受的,在期刊正式接受之前,作者隨時可以對文章進行修改完善。預印本平臺的優勢在于時效性強,方式便捷,開放獲取,及早獲得引用,評審開放透明,方式多元化[22],對于突發重大事件中的科學傳播有著重要作用。
在此次新冠肺炎中,預印本平臺就被大量運用。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的情況來看,自2019年12月26日至2020年3月1日,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文獻目錄以及全球權威醫學期刊的各類關于新冠病毒的研究文章共計190篇,其中發表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和MedRxiv的文章占總稿量的45%[23]。這些預印本文章很多是來自一線科研工作者對臨床醫學病例的分析總結,對促進學術交流、傳播科學信息、疫情防控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澳洲皇家病理科醫學院榮授院士、香港大學病理學系臨床醫學教授黎國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談到,“在開放的科學平臺上,應該更多地共享研究成果,而不必等待出版?!盵23]
首先,針對科學傳播平臺國際影響力不足,從而導致許多高質量學術論文首發在國際期刊的問題,一方面,科技期刊應當抓住國家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機遇,提升期刊的文章質量、學術影響力,積極與科研機構、科研工作者聯系,爭取優質稿源首發在國內科技期刊上;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也需要轉變思維,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如華中科技大學藥學院李華教授把團隊的科研成果發表在我國自己的SCI期刊《藥學學報》(英文版)上,由于對防治新冠肺炎有重大發現,從而引起廣泛關注,登上熱門論文排行榜榜首。隨后,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對李華教授進行采訪,介紹了這篇文章取得的重要突破。
其次,科技期刊應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微信、微博、網站等)增加新聞報道、評論文章、每日簡訊等欄目,就突發公共事件的最新進展發表觀點、開展述評、交流討論。正式的論文從寫作到發表需要經歷較長的周期,在此期間無法及時回應社會公眾迫切關心的問題,因此可以邀請相關專家撰寫一些簡短有效的評論文章、新聞簡訊等。例如,此次新冠肺炎期間《科學》期刊就在其網站刊登了大量新聞報道、評論文章,并且其中文微信公眾號(Science AAAS)從1月6日開設“新冠病毒專題報道”,持續保持對新冠肺炎的追蹤報道,贏得了廣泛關注。
最后,當今社會已經處于分眾化傳播時代,公眾有著不同的信息需求??茖W傳播要滿足社會公眾的多樣化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要實現多樣化傳播渠道、創新傳播方式、建設傳播人才隊伍,適應廣大公眾的需求。例如,有條件的科技期刊應設立中英文編輯隊伍,負責網絡首發論文的審核出版與相關服務工作,并及時反饋論文發表后的出版傳播效果??萍计诳煤帽绢I域的著名科學家,可邀請其開展線上、線下互動討論,為其錄制短視頻,將科學家培養為科學傳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