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縣高級技工學校
盡管美術教學在中職教育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是因受到傳統理念的長期束縛,學科始終無法得到重視,不僅阻礙提升教學質量,也難以為中職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必要幫助。由此可見,在中職教育中,美術教學是極其重要的,如何通過探索中職學校美術欣賞教學與審美評價提高中職學生素質教育水平也成為當下必須要得到重視的方面。
傳統理念中,中職學校對美術教學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多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為主。雖然這種方式能夠對學生予以有效的教育,但是在思維認知以及價值觀念方面卻無法得到合理的培養,導致許多學生不能快速適應社會的發展,而且創新能力方面也顯得嚴重不足。所以,教師應當在美術教學中應當以中職學生特點為核心,積極開發教學資源,改變學生對美術教學的認知,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和能動性。首先,教師應當做好選取教材內容的工作。許多中職學校對于美術教學并未給予太多的重視,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理論講解是最主要的內容,缺少對學生的關注,導致學生將美術教學當作學習任務予以完成,不懂得如何正確欣賞作品,審美理念方面自然難以提升。由此可見,教師必須要將中職學生的特點放在首要位置,并以此為基礎調整教材結構,選取針對性的教材內容,才能消除美術基礎差等方面給學生的思維以及價值觀念帶來影響。其次,注重提高美術教學中的趣味性。美術欣賞教學與審美評價是建立在學生擁有正確認知的基礎上,想要實現該效果就必須要讓學生感受到美術教學的樂趣,才能在好奇心的推動下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然而,中職學生在美術方面基礎較差且未經過專門訓練,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美術作品與實際生活形成關聯,讓學生明白藝術源于生活的道理,才能是學生形成學習的能動性,并對教學內容報以端正的態度去欣賞,逐步提升審美能力。最后,教師開發教學資源時,除了要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還要在層次方面予以重視。任何美術作品都具有相應的層次,比如梵高的《向日葵》通過對向日葵這類植被的描繪表達了對人生和生活的態度。開發不同層次的教學資源能夠讓學生對美術欣賞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促進產生思維與情感的變化,發展審美意識和素養。
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而言,美術教學是比較陌生的領域。他們中很少有人受過專業的訓練,懂得的美術知識也相對較少,在美術教學中對作品的欣賞水平也是極為有限的。為了更好地開展美術欣賞教學,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地融入各類美術基礎知識,幫助學生能夠對作品形成基本的認知,也就是讓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懂得從哪些方面以及何種角度來欣賞,才能對學生的審美素養形成有效的影響。否則,在無從知曉的情況下入手,不僅難以讓學生掌握欣賞的方法,也會產生抗拒心理,從而逐漸失去學習欲望。例如,以上述的《向日葵》為例,在進行美術欣賞教學時,教師應當傳授學生從造型、色彩等方面入手,了解作者粗狂、狂野的繪畫風格以及鮮明、強烈的色彩后,才能與作品的表現方式和含義形成相互呼應,達到正確欣賞作品的目的。也能對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產生積極地影響。與此同時,美術欣賞教學離不開有效的觀察,所以,教師還應當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才能為美術欣賞教學和審美評價打好基礎。比如,在作品《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中,盡管作品的名字中已經將表現的內容予以說明,但是采用的表現手法把所有的事物都進行了分解,這樣的作品對于基礎相對較差的中職學生而言,很難找出具有特色的部分,自然無法以審美的角度進行欣賞。此時,教師可以傳授學生不同的方法來解決,也就是從局部、整體等不同角度進行觀察,便可以迅速發現作品想要表達的內容。經過不斷嘗試,學生在成功觀察后,便能夠在領會這種表現手法絕妙之處的情況下,懂得如何欣賞此類作品,并逐漸對其審美思維產生影響。由此可見,提升觀察能力既是美術欣賞教學的基礎,也是實現審美評價的必要手段。
不同的美術作品所展現的藝術形式各不相同,產生的影響力也具有較大的差異。然而,人們在這些方面的認知離不開欣賞作品過程中的感知能力,換言之,欣賞便是感知能力的重要體現。因此,教師應當在美術欣賞教學中不斷地滲透審美知識,做到讓學生不僅能夠清楚作品存在表現美的一面,也要知道具體美在哪些方面,又具有何種藝術價值。例如,作品《熱帶植物》中,采用了簡單化的手法運用裝飾性色彩以及接近平面的繪畫結構,既充分體現自然景物的主要特色,也營造了神秘的氛圍,而且這種表現方式能夠給人以別樣的異域特色,也有效地展現了自然美。教師將這些內容傳授給學生,讓他們能夠在感受美術作品表現力的基礎上掌握作者的具體實現手段,即能夠在欣賞時明確作品的美,也了解哪些地方彰顯了美,從而實現感性和理性的結合,便于更好地提升審美素養。同時,教師還應當在審美層次方面予以更多重視。眾所周知,每個美術作品都是在展現藝術手法的同時,也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教師還要幫助學生不斷提升審美層次,避免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讓審美標準只停留在表面上,應當做到通過作品的欣賞也能感受到作者進行繪畫的意圖,明白其真實所想,才能不斷提升的美術欣賞的水平和審美標準。比如,欣賞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能夠欣賞作者將纖夫們的神態、肢體等方面表現的淋漓盡致,也要能夠通過當中不同的人物以及衣著等方面的表現掌握作者創作該作品的意圖是反映當時下層人民悲慘、困苦的生活狀態以及作者強烈的革命思想。或者在欣賞《雅典學院》時,教師可以通過提示作品中的人物均是來自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學派等內容讓學生能夠明白作者想要通過這些方面來表達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在美術欣賞教學與審美評價中,欣賞優秀的作品自然是實現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美術教學中的內容比較抽象,對于未經過專門訓練和系統學習的中職學生而言是非常陌生的。久而久之,學生會因難以理解的知識內容堆積過多和無法在欣賞作品時產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鳴而逐漸失去興趣。根據該方面特點,教師可以通過結合技術手段的方式來實現。比如,可以通過將音頻、視頻文件等在多媒體環境下配合美術作品進行展現。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減少學生因單調的作品欣賞而興趣低,也能夠通過音頻、視頻等文件對作品創作背景的介紹為學生欣賞作品指明方向,避免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無從入手,也能讓學生保持較好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運用全息投影技術,將美術作品以最生動、鮮明的形象展示在學生眼前,能夠讓學生以不同的角度進行欣賞,實現以提高視覺體驗促進思維與情感共鳴,增強學生的審美認知和美術素養。
創新教學模式方面除了要借助技術手段外,也可以通過豐富教學方法來實現。其中構建教學情境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為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只有學生能夠達到切身體驗的水平,才能夠在欣賞的過程中對作品的表現手法和思想感情擁有充分的認知和體會。比如,以《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為例,在開展教學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模仿作品中纖夫們的行為狀態,從而體驗當時人們的辛苦和無助。以該活動作為基礎,學生們在欣賞作品時便能夠對作品背后的思想感情擁有更深的體會。或者在欣賞《蒙娜麗莎》時,教師可以采取同樣的方式讓學生們進行表演,看哪位學生能夠做到與作品相同。然而并沒有人能夠真正做到,這也就能夠讓學生們能夠明白為何這部作品也被稱為“世界未解之謎”。同時,這種教學情境的方法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作者的精湛技藝,也能夠知曉作品創作時代下所蘊含的人文特色和審美追求。也可以采用分組教學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也就是將作品劃分成不同的部分,由不同小組負責欣賞不同角度下的相同作品并進行交換意見。這樣既能推動所有學生參與美術欣賞教學,也能夠以不同的審美角度進行欣賞。
美術欣賞教學與審美評價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想要進一步展現兩者間的關系,可以通過繪畫實踐來實現。畢竟每部藝術作品都是作者經過苦心創作,才能將自身的審美觀念予以表達。由此可見,通過繪畫實踐,也能夠實現對學生審美評價方面的培養,也是將美術欣賞教學予以有效應用的重要手段。由于中職學校的學生在基礎能力方面相對較弱,教師應當依照學生的特點指導繪畫實踐的過程,才能在讓學生擁有充足體驗的同時,實現對審美能力的培養。第一,在進行繪畫實踐前,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事物擁有充分的認知,也就是要注意對用于繪畫的事物進行多角度觀察,掌握全面特征或者抓住最明顯的部分,以此為基礎進行創作,才能夠確保繪畫的整體性,否則不僅無法難以作為欣賞的作品,更無法達到符合審美的程度。第二,要結合核心思想。從眾多的美術作品中可以看出,核心思想不僅是作者審美的重要體現,也是作品的靈魂所在。所以,教師在傳授學生繪畫技巧時,也要引導學生結合核心思想進行繪畫,才能夠將作品的主要特色予以展現,也能讓欣賞者準確抓住作品的特色,從容在情感共鳴的情況下,引發思想方面的認同。
美術欣賞教學除了可以通過欣賞名家名作提升中職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外,還可以通過對繪畫實踐活動的評價來達到相同的目的。比如,將班級內的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再以故事為主題讓學生進行繪畫創作,當繪畫完畢后,先由每位學生進行自我欣賞,表明自身對作品的內容和審美后,組內成員相互交換作品,并進行全面評價。這種方式能夠讓每位學生都能通過收集不同的審美評價,來掌握自身的審美水平和能力,同時,對可以通過對來自他人的審美評價進行整理,知曉自我審美在不同角度下的特點,從而進行合理的自我改正,消除不恰當或不合理的審美標準和審美趣味,持續為完善和提高審美評價能力提供動力的同時,也有利于形成恰當的價值觀念。
綜上所述,由于對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美術教學作為中職學校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也在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價值觀念方面肩負著重要使命。所以,為了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必須要在美術教學中將開發教學資源、增強基礎知識、重視感知能力、創新教學模式、運用實踐環節予以充分運用,促進提升中職學生素質教育水平的同時,也能夠為增強美術教學質量奠定扎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