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緩
摘 要: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推行法制教育、增強法制觀念是實現依法治國的重要方式之一,體現了國家對公民進行普法教育的重視,而高校法制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且高校進行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是通過課堂講授。本課題圍繞大學生法制教育問題進行研究,通過對現有的法制教學課堂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探討并最終得出結論。這將有助于高校法制教育工作開展,也為其他學科教學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法制教育;教學模式;實踐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0年度河北外國語學院思政專項課題“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大學生法制教育問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WSZ202004)。
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法制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大學生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國體系中一項重要內容,相關領域研究層出不窮,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為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目前,我國對各高校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主要以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主要形式,即課堂教學為主,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法制教育也經歷了長時間效果檢驗并呈現出新的問題,如課程不被重視、教學效果不佳、缺乏興趣等,這些問題亟需解決。
1 制約有效提高大學生法制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關鍵因素
1.1 傳統社會因素對大學生思維模式的影響
我國有著幾千年傳統文化,這些文化經過歷史積淀成為共識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及思維模式,例如人們更加習慣于通過個人的社會關系尋求救濟和解決問題,這種影響體現在大學生群體中主要表現為法制觀念淡薄、法律知識薄弱、法治思維欠缺等。另外,我國在改革開放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并未及時建立起完善有效的現代法律體系,而是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時期,直到2010年后才建立起較為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制發展依然任重道遠,這也成為影響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進程的重要因素。
1.2 在課程認識上存在一定偏差
目前高校法制教育普遍存在偏科意識,無論是學校的領導層還是基層教職工,或是學生群體,對法律知識及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對于選擇了各學科的大學生而言,專業領域知識如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占據了學習的大部分時間,很顯然,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法制課程在一部分學生眼里成為可有可無的一門課,法律基礎作為公共基礎課程經常面臨的問題便是到課率低、學習狀態不佳、學習效率低下等。學生缺乏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興趣,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只要及格修夠學分即可,從而使之流于形式。
1.3 圍繞法制課程本身進行分析
1)從教學的角度分析,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的課堂教學形式較為單一,教師講授為主,再輔助一些多媒體資料,并通過交流、討論等一些較為靈活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習興趣。但是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法制教育與所有學科一樣,要想提升教學質量只依賴課堂教學還遠遠不夠,需要實踐的有益補充,這也是目前法制教育面臨的困境之一。
2)我國法律基礎知識教育主要集中在高校,進行系統的法學基礎知識普及。但是法制教育課程并不是作為獨立的課程進行設置,而是與德育教育一起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一公共基礎課程當中進行講授。
3)作為高校法制課程,其知識體系的廣度和深度上完全區別于中小學基本普法常識,大學法律知識更加偏重的是法理性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會有較多理論知識讓學生理解與掌握,對于本就缺乏興趣引導的法律課程在學習起來會有一定難度,這也說明了實踐教學在整個法律知識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 通過改善法律知識課堂的教學模式發揮課堂教學的核心作用
課堂教學改革是近年來高校進行系列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法制課程教學在原有教學基礎上也進行了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以期尋求更好的突破。
首先,高校大學生的法律基礎知識教學還是以理論講授為主,其中包含了法律的運行、法律體系、法治體系、法治道路、培養法治思維、權利義務六部分內容。為了彌補理論知識偏重的問題,在授課時引用案例教學非常必要,但需要對所引用的案例進行認真篩選,可以選用法學經典案例、法院指導判例或與大學生群體關系密切案例等,這樣既體現學科特點又考慮與時俱進,既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又能提高課堂效率。
其次,我國法律體系主要吸收和借鑒了大陸法系的基本框架,以成文法為主要表現形式,基礎法學理論將是學習的重點內容。在引入案例教學的前提下不提倡部分教師為了迎合學生將課堂變成“案例復讀機”,本末倒置過猶不及,歸根到底案例教學只是方法,是為教學目的服務。對于已完全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大學生而言,他們更需要通過掌握法律知識,增強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我們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也明確提出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法律制度,培養法律思維方式,進而幫助大學生提高法律素質,增強學法守法的自覺性。
再次,考核形式多樣化。針對法制課程教學特點并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在考核形式上可以采用日常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的形式,考核辦法也可以多樣化。例如,法律基礎部分可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演講、辯論、模擬法庭等方式進行,這樣可以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達到最大程度的相互交流。期末可采取試卷考核、撰寫論文或起草法律文件等方式進行,有利于彌補因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之間不能有效銜接而產生的缺憾。
3 課堂案例教學分解展示
基于以上分析,案例教學是法律基礎知識教學的重要方法,對知識傳授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這種教學方法的具體做法是:
1)授課前教師準備相關導學案、導教案,收集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將案例材料準備充分。
2)學生在上課前根據教師的布置和要求進行認真準備,包括對案件的基本事實、法律依據進行解析,并通過自己獨立的思考做好要發表的意見。
3)授課期間教師主要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即通過講授啟發和引導學生針對案件展開討論,學生之間通過課前的準備進行有效的交流、探討以及辯論等,進而得出結論。
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幫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推理和表達能力,更有助于教師更好的完成課堂教學。
4 大學生法制教育應注重和加強課外實踐育人環節
大學生法制教育除了課堂教學環節外,應該重視課外實踐對大學生法制教育發揮的作用,可以推薦閱讀書目以彌補教學時間上的限制;可與專業相結合,引導學生研究專業相關法律,如鼓勵建筑專業學習建筑相關法規;會計類專業學習商法;醫學類專業學習醫療相關法以及教育類專業學習教育相關法律法規等。另外,輔導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多為學生提供師生互動交流平臺,加強輔導員在大學生普及法律知識中的引導作用,通過開班會、知識競賽、其他課外活動等形式開展,使之成為課外實踐育人的重要環節。
綜上,在國家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背景下,將法制教育與人才培養要求緊密結合符合教育教學發展規律,并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在改革中不斷摸索和創新,有利于形成適應于新時期高校大學生法律教學的指導理論,從而真正實現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發現知識的轉變,為大學生法制教育發展提供理論借鑒。
參考文獻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0年修訂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鄭成良.現代法理學[M].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
[3]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4]石中英.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