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華
摘要:隨著我國不斷改革和發展,開放的格局和經濟不斷得到發展,農村人口大量流失,不斷地涌入城市,成為城市勞動力。很多留守兒童在缺乏家長陪伴的教育下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在生活中、學習中造成了很多不良后果。新形勢下,我國非常重視兒童教育。本文就如何在當前農村人口大量流失的情況下解決留守兒童行為習慣培養進行研究探討。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改革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城打工,相應地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這些孩子通常跟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長期不在父母身邊,對他們的教育難免不會出現問題,在個人行為習慣養成以及成長認知方面,孩子出現的問題伴隨著離開父母的時間不斷加長而不斷增長。面對這些農村留守的孩子們,如何讓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學習狀況:農村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孩子的奶奶爺爺或者外公外婆對孩子的生活進行照料,但是沒有培養他們行為習慣的意識,一是意識不到習慣養成的重要性,認為那是學校教師的事情;二是沒有太多的精力和體力付諸行動,對孩子聽之任之。結果兒童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監督,學習自覺性比較差,在學校紀律意識缺乏,學習習慣不好,影響到學習成績。
2.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更應該是去豐富他們的心理世界,因為“留守兒童”在最需要關愛和溝通的年紀中,如果缺乏該有的引導,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因為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與父母分離過久,導致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喜怒哀樂不能夠與父母分享,同時也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得不到應有的鼓勵和支持,進步的喜悅無人分享,情緒的發泄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的心靈容易出現問題,形成心理問題,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
3.留守兒童道德行為問題: 有些在爺爺奶奶溺愛中成長的孩子,由于缺乏有效監管和教育,孩子們往往失去了對是非對錯的分辨,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不能正確地看待,往往采取一些極端的方式,也更容易受到反面教育的影響,逐漸養成不良行為習慣。比如愛說謊話、不禮貌、拿同學的東西等。
4.監護人缺乏保護意識:兒童的年齡都偏小,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對自我保護缺乏意識,容易成為一些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有的學生上學的路途比較遠,經過一些人少的地方,人身安全也存在隱患。
目前,我國農村除了少數人均耕地面積多的地區還可以將主要精力投入在農業生產上,全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種地都已經成了副業,出去打工掙錢才是“正道”,畢竟不管干什么,在外面一個月的收入就相當于窩在農村老家種地一年的收入。可是這背后是要以留守兒童的各種生活風險為代價的,隨著農村勞動人口大面積進城務工,農村兒童近些年來不斷被傳出各種負面新聞,成為我們社會的一道傷疤。
二、留守兒童行為習慣養成的策略探究
(一)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良好的習慣養成會讓人終身受益,由于留守兒童多由爺爺奶奶照看,父母角色在兒童生活中嚴重缺失,對孩子的茁壯健康成長會造成不良影響。在孩童時期,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照顧,需要父母的引導和教育來加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如果這個時候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就會使孩子與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在遇到問題時,孩子不能正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父母不能在身邊理解孩子的感受,向孩子傳達對他的愛,長期這樣的話,孩子與父母之間就會產生隔閡,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讓孩子失去一個兒童基本的依賴感和心里歸屬感。因此,親子關系教育因素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和孩子的發展水平。在留守的時候,一些孩子生活沒有約束,缺乏管教,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又無法管教,在學校經常不按時上課,遵守紀律,甚至與社會上的一些人員混跡在一起,不但學習成績差,還存在性格上的缺陷和惡劣的行為習慣。在缺少家庭成員的情況下,學校就成為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場所,學校應千方百計加強對留守兒童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通過加強日常管理、對留守兒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等途徑,同時建立與留守兒童家庭的聯系,調動父母參與對他們的教育。總之,留守的經歷對于正處在成長階段的青少年來說影響重大,作為教師,我們應當看到這些影響,并且積極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調動各方面的力量,保障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為了使孩子從小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就要從現有的身邊的家長入手,比如說孩子的爺爺奶奶,在開家長會、上下學接送、家訪等可以見到他們的時候,向他們傳遞正確的教育觀念,讓孩子的家長認識到讓孩子從小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的一生造成的影響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在與家長達成統一戰線的教育目標后,互相之間多溝通交流,對孩子的情況及時做到更改方式方法,解決孩子出現的問題。讓父母經常與孩子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以免造成孩子的心靈造成缺失,同時也能讓父母更好地去關愛孩子。
(二)在社會實踐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培養除了家校同步教育以外,還要充分利用社會實踐來加強對孩子的鍛煉。比如,在婦女節時自己動手制作禮物送給媽媽或者奶奶,并說一句感謝的話,從而鍛煉留守兒童的感恩意識,讓孩子知道尊重父母、長輩。在生活中,教育兒童要尊重父母,通過帶孩子去探望父母讓孩子認識到父母的不容易;讓孩子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長輩,在成長的過程中幫助爺爺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在生活中克服以自己為中心,自私、懶惰等不良品質。多接觸社會上的各種實踐活動,讓孩子在陪伴下培養自主意識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對孩子將來走上社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孩子的培養需要愛與真情陪伴,培養留守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既離不開學校的教育,也離不開家庭的培養,同時需要社會的影響,因此需要三者共同合力,用心去澆灌每一位留守兒童,使良好的行為習慣陪伴孩子終生。
注:本文為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自籌課題“農村低年級留守兒童行為習慣培養研究”(課題號:GS[2018]GHB0238)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朱亞杰. 隔代教育對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影響及社工介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7.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