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陳莊鎮治河小學 張長芳
語文是形成良好思維方式的“訓練操”,是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是弘揚社會主義新時代正能量的途徑。在當下,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作用更加多元化,不但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引導,而且還要不斷加強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思維能力、道德規范素養等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同時努力達到新的教學目標。這需要教師將陳舊的觀念更新,將過去的教學方法改變。那么,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這是個值得研究的重點課題。
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各國家各民族都非常重視教育,尤其是我國,更是將教育作為國家強大、民族獨立的根本。隨著這些年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水平也有極大的提升,已經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全國各地的孩子們都可以受到良好的小學教育。但是現在,依舊會面臨一些教學問題。部分趨于僵化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使其不太習慣于主動接受知識,不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在當前的小學課堂中,比較常見的是教師一股腦地灌輸知識,不顧及學生的接受能力,也不等學生消化反映這些知識。類似于這樣的教學模式,大大阻礙了學生的語文水平和創新能力。還有一個典型的問題是,教師只看重學生的成績,大量地布置作業、練習題,而忽略了孩子們真正的興趣和語文真正的魅力。
針對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面臨的問題,其核心就是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小學語文對學生核心素養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它的呈現方式靈活多變,很多語言文字就是源于日常生活的,很有現實意義。所以,在新的教學情勢下,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語言是思想的衣服,思考的過程是通過組織和運用語言文字來實現的,這也是判斷和推理的過程。在新課標中就有提到:“推理能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當具備的能力。”那么,什么是推理呢?其實就是由已知的條件得出新結論的過程。但是在課堂上,學生用語言來表達推理過程往往會被教師忽略。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從教材中學到的知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寫措辭等,來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后經過學習、模仿使自己的語文水平得到進步。
例如,教材中《慈母情深》一文,文中的主要內容是作者梁曉聲在童年時期非常想要一部書,因此日日魂不守舍,所以向辛苦工作的母親要錢,母親不聽同事的勸告,用布滿裂痕的手指拿出了一大把小毛票,沒有任何猶豫地讓他去買書。他看到母親工作如此辛苦,心里非常愧疚,所以他拿買書的錢給媽媽買了一瓶水果罐頭,回家后,媽媽把他教訓了一頓,不希望他給自己買罐頭,隨后媽媽又拿錢給他,讓他去買書,至此他有了人生第一本小說。教師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課文,體會文中作者的心理活動:從想要小說整天魂不守舍——看見母親辛苦工作的于心不忍——心中愧疚不已,為母親買罐頭——自己醒悟,決心好好讀書,不辜負母親的一片苦心。這樣孩子們通過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后,自己總結段落大意和文章中心,體會到母親對孩子的那種愛。
語言表達的機會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提升學生言語表達的形式有很多,例如:個人發言、同桌交流、小組內輪流發言等;另外表達的內容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誦讀課文、總結段落大意、抒發心理感受、仿寫語言描寫等。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曾說過:“教育要以學生為主,學生才是課堂的中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主要以引導為主,突出學生的主導地位。同時,教師要創設一些有探索價值的題目,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發表獨立見解、質疑問難,達到提高思維流暢性的目的。另外,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讓其大膽提出猜想,大膽發問,說出自己的問題,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從而能夠更好地學習語文。
例如在學習《慈母情深》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憶并背誦《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體會其中的意境,然后組織學生表演小話劇,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慈母情深》中的寫作特色也值得學習,第一是細節的描寫,作者通過神態、語言、動作、外貌等細節描寫,體現了家境不好和媽媽對自己的母愛;第二是側面的描寫,作者通過其他人的語言,更表現出了媽媽對自己濃濃的愛。并讓學生試著仿寫,運用細節描寫和側面描寫來仿寫句子,提升寫作水平。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的雙重特征,而且語文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其背后的趣聞軼事也值得一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教材中,探求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道德內涵,并以教材中的知識為紐帶,穿插文化知識,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感染學生,拓展知識面。
另外,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豐富學生的情緒體驗,也是教師的工作重點之一。教師可以借助歷史背景來講解相關知識,這樣一來,其中的發展歷程可以被學生了解,并且還能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明白: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任何偉大的成就都不是一時興起的,要想在相關領域有所建樹,必須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實現。例如在講《少年中國說》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豐富的歷史背景: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清政府腐敗無能,各級官員中也沒有中流砥柱之人,國人深受鴉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毒害、欺凌和壓迫。在當時的社會上,只有很少一部分知識分子能認識到:國家的年輕一代才是國家的希望,只有少年強?才能國家強,只有少年獨立才能民族獨立。這時,梁啟超先生,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戊戌變法領袖之一,他大呼:“少年強,國富民安!”他自己就深有體會,主要經歷有:小的時候就跟著老師學習,當他八歲的時候就能出口成章,到了九歲更是能隨口說出各大書篇,中舉人的時候年僅17歲。后來拜康有為為老師,成了維新派的宣傳發言人。他又跟他的老師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然后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時務報》是和黃遵憲一塊創辦的,并且在長沙時務學堂當主講老師。這樣不但可以使課堂更加活躍,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帶領學生領略文字的魅力,并且這樣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小學語文教材知識結構,設計并實施教學方案,創設課堂教學情境來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方式,啟發學生大膽猜想。并適當穿插背景文化知識,滲透德育知識,使學生推理能力、應用能力得以發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脫離教學困境奠定基礎。
